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附件)
盈余管理应当以具备合法性为前提。同时,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它通常会面临着过度操纵的问题。一方面会计准则本身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关联方关系也比较繁琐。这样就会导致管理者管理不当,即所谓的过度管理,其直接后果必将是损害债权人与投资者的利益。相应地,也会导致盈余管理同财务舞弊不加区分。面对以上问题,首先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着手,而后探讨其负面效应即不良动机与操纵手段,最后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通过细致地探讨,使盈余管理同财务舞弊划清界限,这样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负面效应目 录
1 引言 1
2 盈余管理的概述 1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1
2.2 盈余管理的特点 1
2.3 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条件 2
3 盈余管理的负面效应 3
3.1 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3
3.2 盈余管理的主要操纵手段 5
3.3 过度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9
4 优化盈余管理的建议 9
4.1 外部治理措施 9
4.2 内部治理措施 11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实际上,盈余管理一直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同时,在该方面也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看出,目前上市公司的诸多做法与盈余管理有关。而且,盈余管理的手段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复杂化。上市公司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筹集资金、逃脱行政惩罚等。造成这种情况大致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方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另一方面,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及相关监管政策不完善,由此便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为了逃避监管、惩罚而采取一系列非法举措,比如常见的利用关联交易和非经常性损益。目前盈余管理可以说是广泛存在,这样就无法避免地会给公司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很多学者持有相同的观点,即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的原则的。这种做法将会破坏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因此,人们常将其同盈余造假混为一谈,就是主张它是为管理层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活动[1]。从现实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做法将会给很多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息失真。企业为了逃避监管、惩罚而采取一系列非法举措,比如常见的利用关联交易和非经常性损益。目前盈余管理可以说是广泛存在,这样就无法避免地会给公司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很多学者持有相同的观点,即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的原则的。这种做法将会破坏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因此,人们常将其同盈余造假混为一谈,就是主张它是为管理层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活动[1]。从现实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做法将会给很多投资者带来损失,然而我们也不应当忽视其积极的一面。所以,我们需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分析操纵盈余的原因,通过操纵盈余方法的介绍,了解盈余管理的相关后果,最后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促进公司的健康成长。
2 盈余管理的概述
目前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健全,而我国上市公司与国际形势的接轨将会使盈余管理在资本领域变得更加广泛。准确把握盈余管理的概念、特征及产生条件,对区别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予尤为重要。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应为管理层在相关法规与会计准则允许之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手段的选择及通过真实交易的非会计手段来修饰财务信息数据,来达到经营者目的的一系列行为过程之总称。从这一概念来看,盈余管理应当以具备合法性为前提,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管理者、公司等主体的利益最大化。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准确把握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持续运营能力。财务舞弊与其相反是在于,违反了相关法规,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实际就是借助违法的方式来变换会计数据,导致信息不实,以至于信息使用者无法进行正确的评估。由此可以看出,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悖的。
2.2 盈余管理的特点
a)普遍性。不对称的信息和会计的不确定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理性管理者在处理会计信息时一般都会涉及盈余管理[2],因为可以实现管理者和公司等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1)管理层有报告特殊结果的动机。报告结果通常和盈余目标保持协调。这里有必要引出“委托——代理”理论,它主要是针对没有对称信息的交易而言。会计实务中,信息使用者是委托人即投资人和债权人,而信息提供者是代理人即管理层,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于两者之间。从现实情况来看,也存在利益同考核相联系的情况,比如晋升和薪酬等。管理层擅长实施盈余活动来获取最大的利益[3],而且盈余活动能让上市公司的违约成本大大下降。
2)会计信息不绝对真实。会计实务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不同行业和企业间都有差异。我们应当对成本收益原则予以考虑。因为会计准则无法穷尽实务中的具体细则,会计规范具有一定的发展滞后性,这就赋予管理层相应的自主选择空间[4]。他们就要通过充分考虑私欲以及公司状况来从事盈余活动。他们需要在众多会计政策与方法中作出抉择,对会计数据作出合适的处理。
b)双重性。财务管理领域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主要起到了消极作用。以管理层迎合市场监管为例,可能会让信息使用者误入歧途;在报酬分红方面,也可能破坏公司的利益。盈余管理的过渡使用通常属于钻会计准则与法律空子的投机活动,这种做法不符合盈余管理之初衷。因为盈余管理以符合会计准则为前提,目的在于实现公司利益和反映公司运营业绩,其具体实施手段为合法的会计政策与方法。通过调整账面盈余,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平衡。
2.3 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条件?
a)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现代上市公司在本质上,是由一系列无形和有形的契约构成的各种集合体。然而,在上市公司一系列的契约集合中,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契约,是委托代理关系中最具有典型性的。股东属于财富的所有人,然而经理人属于财富的管理人,不同的角色使得两者的目标不一致。股东以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值为目的,然而经理人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地位、声誉以及使自己在位期间公司的业绩达到最优。股东为了激励管理层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就会依据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制订相应的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管理层的公司业绩好坏与薪酬挂钩。但是,当股东的利益和管理层自己的利益不一致时,管理层就会倾向于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方式。实施控制或者采用适当的编报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另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构成不合理,监事会监督不力,股权过于集中,独立董事难以发挥职责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上市公司的发展,并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b)不完整和可选择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披露会计信息的规范性制度基础。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所应对的经济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政府不可能规定企业会计处理的所有细则。只能使用通用会计准则进行相应规定,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因为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之间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会计业务的处理在会计准则中缺少相应的规定,所以通常需要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选择适合企业的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由于会计准则固有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
c)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交易双方的当事人,其中一方具有私人信息,但另一方不具有这些信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即公
1 引言 1
2 盈余管理的概述 1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1
2.2 盈余管理的特点 1
2.3 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条件 2
3 盈余管理的负面效应 3
3.1 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3
3.2 盈余管理的主要操纵手段 5
3.3 过度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9
4 优化盈余管理的建议 9
4.1 外部治理措施 9
4.2 内部治理措施 11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实际上,盈余管理一直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同时,在该方面也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看出,目前上市公司的诸多做法与盈余管理有关。而且,盈余管理的手段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复杂化。上市公司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筹集资金、逃脱行政惩罚等。造成这种情况大致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方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另一方面,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及相关监管政策不完善,由此便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为了逃避监管、惩罚而采取一系列非法举措,比如常见的利用关联交易和非经常性损益。目前盈余管理可以说是广泛存在,这样就无法避免地会给公司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很多学者持有相同的观点,即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的原则的。这种做法将会破坏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因此,人们常将其同盈余造假混为一谈,就是主张它是为管理层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活动[1]。从现实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做法将会给很多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息失真。企业为了逃避监管、惩罚而采取一系列非法举措,比如常见的利用关联交易和非经常性损益。目前盈余管理可以说是广泛存在,这样就无法避免地会给公司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很多学者持有相同的观点,即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的原则的。这种做法将会破坏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因此,人们常将其同盈余造假混为一谈,就是主张它是为管理层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活动[1]。从现实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做法将会给很多投资者带来损失,然而我们也不应当忽视其积极的一面。所以,我们需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分析操纵盈余的原因,通过操纵盈余方法的介绍,了解盈余管理的相关后果,最后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促进公司的健康成长。
2 盈余管理的概述
目前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健全,而我国上市公司与国际形势的接轨将会使盈余管理在资本领域变得更加广泛。准确把握盈余管理的概念、特征及产生条件,对区别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予尤为重要。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应为管理层在相关法规与会计准则允许之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手段的选择及通过真实交易的非会计手段来修饰财务信息数据,来达到经营者目的的一系列行为过程之总称。从这一概念来看,盈余管理应当以具备合法性为前提,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管理者、公司等主体的利益最大化。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准确把握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持续运营能力。财务舞弊与其相反是在于,违反了相关法规,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实际就是借助违法的方式来变换会计数据,导致信息不实,以至于信息使用者无法进行正确的评估。由此可以看出,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悖的。
2.2 盈余管理的特点
a)普遍性。不对称的信息和会计的不确定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理性管理者在处理会计信息时一般都会涉及盈余管理[2],因为可以实现管理者和公司等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1)管理层有报告特殊结果的动机。报告结果通常和盈余目标保持协调。这里有必要引出“委托——代理”理论,它主要是针对没有对称信息的交易而言。会计实务中,信息使用者是委托人即投资人和债权人,而信息提供者是代理人即管理层,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于两者之间。从现实情况来看,也存在利益同考核相联系的情况,比如晋升和薪酬等。管理层擅长实施盈余活动来获取最大的利益[3],而且盈余活动能让上市公司的违约成本大大下降。
2)会计信息不绝对真实。会计实务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不同行业和企业间都有差异。我们应当对成本收益原则予以考虑。因为会计准则无法穷尽实务中的具体细则,会计规范具有一定的发展滞后性,这就赋予管理层相应的自主选择空间[4]。他们就要通过充分考虑私欲以及公司状况来从事盈余活动。他们需要在众多会计政策与方法中作出抉择,对会计数据作出合适的处理。
b)双重性。财务管理领域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主要起到了消极作用。以管理层迎合市场监管为例,可能会让信息使用者误入歧途;在报酬分红方面,也可能破坏公司的利益。盈余管理的过渡使用通常属于钻会计准则与法律空子的投机活动,这种做法不符合盈余管理之初衷。因为盈余管理以符合会计准则为前提,目的在于实现公司利益和反映公司运营业绩,其具体实施手段为合法的会计政策与方法。通过调整账面盈余,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平衡。
2.3 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条件?
a)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现代上市公司在本质上,是由一系列无形和有形的契约构成的各种集合体。然而,在上市公司一系列的契约集合中,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契约,是委托代理关系中最具有典型性的。股东属于财富的所有人,然而经理人属于财富的管理人,不同的角色使得两者的目标不一致。股东以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值为目的,然而经理人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地位、声誉以及使自己在位期间公司的业绩达到最优。股东为了激励管理层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就会依据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制订相应的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管理层的公司业绩好坏与薪酬挂钩。但是,当股东的利益和管理层自己的利益不一致时,管理层就会倾向于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方式。实施控制或者采用适当的编报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另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构成不合理,监事会监督不力,股权过于集中,独立董事难以发挥职责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上市公司的发展,并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b)不完整和可选择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披露会计信息的规范性制度基础。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所应对的经济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政府不可能规定企业会计处理的所有细则。只能使用通用会计准则进行相应规定,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因为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之间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会计业务的处理在会计准则中缺少相应的规定,所以通常需要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选择适合企业的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由于会计准则固有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
c)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交易双方的当事人,其中一方具有私人信息,但另一方不具有这些信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即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