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析及监管机制创新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析及监管机制创新[20191230190310]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监管机制
目 录
1 引言 1
2 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理论 1
2.1 会计信息的含义 1
2.2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的含义 1
2.3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类型及具体表现 1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分析 3
3.1 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3
3.2 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管不力 3
3.3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低下 4
3.4 审计监督体制不完善 4
4 会计信息失真监管机制创新 5
4.1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5
4.2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6
4.3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 6
4.4 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执法力度 7
5 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7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定的会计核算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谨慎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其最根本的要求。近年来,由于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各方面原因,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趋严重。据国家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已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秩序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决策产生了误导,同时也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甚至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彻底治理和解决,对诚信的回归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理论
2.1 会计信息的含义
什么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1]。
2.2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的含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在每一个阶段都要符合客观需要;会计确认、计量须以实际经济活动为依据;会计记录的对象须是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会计报告也须如实反映情况,切忌虚假。
2.3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类型及具体表现
2.3.1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提供信息者运用非法渠道或者有意识地利用会计方法自身缺陷,提供的财务报告具有误导性,使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提供信息者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采用欺诈手段,非法调整利润,其一些手段似乎合乎会计制度和准则的要求,但冲破其限度,已构成非法操纵行为[2]。
2.3.2 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会计信息失真有两种类型:故意失真和无意失真。
故意失真指蓄意的,提前预谋的,有目的性的财务欺诈和造假行为,被称作会计舞弊。会计基本信息的控制人员为了自身或局部相关人员的利益,不顾及使用会计信息人员的利益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任意篡改,伪造,编造相关会计凭证,漏报,虚报,瞒报相关的会计数据导致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与披露的信息不相符的现象。
无意失真指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由于现行会计制度等外因以及职业素质,专业素养等内因的综合影响,导致不能透彻理解政策,相关条款运用不当或不能独立账务处理而致使实际信息与所报出会计信息不符。因而,无意失真也被称作会计错误。
2.3.3 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a)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
如乱设滥用会计科目,导致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令人费解,导致信息失真;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章可循,有章不循。
b)资产不实
会计核算、计量、确认不按规定的会计准则来处理经济业务,任意性大。创造性的会计处理方法取而代之,企业利润等指标的调节造成企业实际资产与账面资产出入严重。
c)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
首先,不及时确认债权、债务,导致大量的坏账、呆账出现。有些企业甚至人为地调节账目,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其目的是降低营业收入,避税等。其次,企业间的债权债务没有按规定手续来办理,手续不合理,在三角债关系方面错综复杂,人为地造成了企业间的债务纠纷。
d)盈亏不实
首先,有些企业不及时确认收入,在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等科目中挂账,收据在往来账户中结转,以隐瞒、转移收入,甚至伪造票据,虚列收入。其次,有的企业多列或少列成本、费用人为调节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郑百文财务舞弊案为例,在该公司上市的三年内,其通过无依据冲减成本及费用、虚提返利、费用挂账,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虚增利润累计达到14390万元。
e)资本不真实
有些企业在申请注册时,注册资本相当巨大。这些企业为了通过注册会计师的验资,以借入资金,验收之后归还的方式,致使注册资本虚假,真正的资本很长时间不到位,甚至出现任意抽调资本的情况。
f)税金不真实,少计漏提甚至侵占国家税款
有些企业少计漏提甚至侵占国家税款,目的是避税。
g)资金不真实,现金账、往来账、银行账等账务有时漏失空挂
不与银行按期对账,不与往来单位及时核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导致现金账与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账实不符。
h)所报信息不真实,且虚夸业绩,回避其存在的隐患,误导了使用企业会计信息的人员[11]。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分析
3.1 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为了追求巨大经济利益,财务造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偷逃税款。企业存在财务造假,通过多计费用及损失,少计利润的根本原因是逃税。二申请上市﹑配股,目的是扩大企业融资的能力﹑或者以免股票被摘了牌[3]。依据《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企业想要申请上市﹑配股,有着相当严格的条件来限制与非常严厉的政策来约束它们。有些业绩不达标的企业,必须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取上市资格和达到配股要求。更严重的是,上市公司若三年连续亏损,证监会将暂停该公司股票的交易且限其在定期内消除公司亏损。若定期内不能消除的,其股票将会被摘了牌,并且其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终止。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有亏损出现的上市公司为了保住上市主体资格,宁愿在账务处理上搞些花招,也不愿三年连续出现亏损而被判了“死刑”。
目前的企业,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让自己在披露的会计信息面前尽量占最大优势。自古“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某些单位为追求所谓的“业绩”。领导为了戴稳“乌纱帽”,往往要通过虚增收入、降低成本、虚报利润等非法手段来粉饰会计信息,以达目的[4]。
3.2 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管不力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监管机制
目 录
1 引言 1
2 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理论 1
2.1 会计信息的含义 1
2.2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的含义 1
2.3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类型及具体表现 1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分析 3
3.1 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3
3.2 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管不力 3
3.3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低下 4
3.4 审计监督体制不完善 4
4 会计信息失真监管机制创新 5
4.1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5
4.2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6
4.3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 6
4.4 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执法力度 7
5 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7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定的会计核算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谨慎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其最根本的要求。近年来,由于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各方面原因,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趋严重。据国家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已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秩序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决策产生了误导,同时也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甚至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彻底治理和解决,对诚信的回归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理论
2.1 会计信息的含义
什么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1]。
2.2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的含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在每一个阶段都要符合客观需要;会计确认、计量须以实际经济活动为依据;会计记录的对象须是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会计报告也须如实反映情况,切忌虚假。
2.3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类型及具体表现
2.3.1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提供信息者运用非法渠道或者有意识地利用会计方法自身缺陷,提供的财务报告具有误导性,使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提供信息者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采用欺诈手段,非法调整利润,其一些手段似乎合乎会计制度和准则的要求,但冲破其限度,已构成非法操纵行为[2]。
2.3.2 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会计信息失真有两种类型:故意失真和无意失真。
故意失真指蓄意的,提前预谋的,有目的性的财务欺诈和造假行为,被称作会计舞弊。会计基本信息的控制人员为了自身或局部相关人员的利益,不顾及使用会计信息人员的利益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任意篡改,伪造,编造相关会计凭证,漏报,虚报,瞒报相关的会计数据导致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与披露的信息不相符的现象。
无意失真指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由于现行会计制度等外因以及职业素质,专业素养等内因的综合影响,导致不能透彻理解政策,相关条款运用不当或不能独立账务处理而致使实际信息与所报出会计信息不符。因而,无意失真也被称作会计错误。
2.3.3 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a)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
如乱设滥用会计科目,导致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令人费解,导致信息失真;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章可循,有章不循。
b)资产不实
会计核算、计量、确认不按规定的会计准则来处理经济业务,任意性大。创造性的会计处理方法取而代之,企业利润等指标的调节造成企业实际资产与账面资产出入严重。
c)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
首先,不及时确认债权、债务,导致大量的坏账、呆账出现。有些企业甚至人为地调节账目,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其目的是降低营业收入,避税等。其次,企业间的债权债务没有按规定手续来办理,手续不合理,在三角债关系方面错综复杂,人为地造成了企业间的债务纠纷。
d)盈亏不实
首先,有些企业不及时确认收入,在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等科目中挂账,收据在往来账户中结转,以隐瞒、转移收入,甚至伪造票据,虚列收入。其次,有的企业多列或少列成本、费用人为调节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郑百文财务舞弊案为例,在该公司上市的三年内,其通过无依据冲减成本及费用、虚提返利、费用挂账,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虚增利润累计达到14390万元。
e)资本不真实
有些企业在申请注册时,注册资本相当巨大。这些企业为了通过注册会计师的验资,以借入资金,验收之后归还的方式,致使注册资本虚假,真正的资本很长时间不到位,甚至出现任意抽调资本的情况。
f)税金不真实,少计漏提甚至侵占国家税款
有些企业少计漏提甚至侵占国家税款,目的是避税。
g)资金不真实,现金账、往来账、银行账等账务有时漏失空挂
不与银行按期对账,不与往来单位及时核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导致现金账与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账实不符。
h)所报信息不真实,且虚夸业绩,回避其存在的隐患,误导了使用企业会计信息的人员[11]。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分析
3.1 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为了追求巨大经济利益,财务造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偷逃税款。企业存在财务造假,通过多计费用及损失,少计利润的根本原因是逃税。二申请上市﹑配股,目的是扩大企业融资的能力﹑或者以免股票被摘了牌[3]。依据《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企业想要申请上市﹑配股,有着相当严格的条件来限制与非常严厉的政策来约束它们。有些业绩不达标的企业,必须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取上市资格和达到配股要求。更严重的是,上市公司若三年连续亏损,证监会将暂停该公司股票的交易且限其在定期内消除公司亏损。若定期内不能消除的,其股票将会被摘了牌,并且其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终止。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有亏损出现的上市公司为了保住上市主体资格,宁愿在账务处理上搞些花招,也不愿三年连续出现亏损而被判了“死刑”。
目前的企业,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让自己在披露的会计信息面前尽量占最大优势。自古“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某些单位为追求所谓的“业绩”。领导为了戴稳“乌纱帽”,往往要通过虚增收入、降低成本、虚报利润等非法手段来粉饰会计信息,以达目的[4]。
3.2 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管不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