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福生科案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对策

从万福生科案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对策[20200105133810]
万福生科作为第二家被深交所谴责的创业板公司,被称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不仅涉及到上市公司自身,甚至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都有所参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在对相关概念及理论简述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了详细描述,分析了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对其财务信息的影响,并从财务造假动因、财务造假手段两方面深入研究了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件,总结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件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措施。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防治措施
目 录
1 引言1
2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概述1
2.1 财务造假的概念1
2.2 财务造假的特征及危害1
3 万福生科造假案例分析4
3.1 万福生科公司概况4
3.2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件回顾4
3.3 万福生科造假动因及手法5
4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9
4.1 公司层面的原因9
4.2 中介机构层面的原因10
4.3 政府层面的原因11
4.4 审计监督机构层面的原因12
5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防范治理建议13
5.1 公司自身层面的防治措施13
5.2 中介机构层面的防治措施 15
5.3 政府机构层面的防治措施 15
5.4 监管机构层面的防治措施 17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1 引言
我国资本市场自90年代初运行以来,其容量不断扩大,为规范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及后续运作,从2010年2月起,将保荐制度引入,就此把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还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做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且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发行审核及信息披露提出了特殊要求。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主要涉及了上市公司、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这三大主体,更有“造假有高人指点、政府推动上市”之说。万福生科造假链条被揭发后,指责声四起,引发了市场对创业板质量的全面怀疑,且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颇有微辞。
在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丑闻被曝光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生了的强烈震动,并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影响。由于投资者是根据公司给出的失实的财务信息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所以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公司给出的虚假的财务报告会误导市场,大大降低资源的配置功能;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巨额罚款是在所难免的,相关的机构也连带受害,不诚信以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不信任的危机由此引发,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2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概述
2.1 财务造假的概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是这样定义财务舞弊的: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1]。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会将财务舞弊定义为:公司在向外部报表使用者披露财务报告时,因故意或轻率,虚报或漏报,披露存在重大误导的财务报告,结果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的行为[2]。
2.2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特征及危害
2.2.1 财务造假的特征
2.2.1.1 以会计数据造假
不管公司采取何种手段,为达到什么目的而进行财务造假,形成财务报告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资产实物等都会偏离正常状态。造假的方式主要有:伪造、编造会计凭证,钻会计制度的空子,打擦边球等,但最终还是要在形成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公司的真实盈利丝毫不会因为虚构或篡改原始会计数据后形成的财务报告影响。相反,造假形成的虚假信息对管理层做出经营决策会带来负面的、极具破坏性的影响,造成公司盈利情况恶化,不利于公司发展。
2.2.1.2 管理层集体造假
大部分案例研究表明,公司各个层面都可能出现财务造假,但管理层永远是造假的主角。假如一个普通员工有财务造假的行为,那么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事后核查都能有效察觉到该行为,除非该员工串通了公司的管理层,而且得到了其授意。研究也发现采用集体造假的公司财务造假通过精细构建的手段、并事后拼力隐瞒的财务造假,增加了有效识别的难度。但是,由于其“战线”过长,牵涉太多,难以做到百密而无一疏,所以破绽相应地也较多,隐蔽性不及个人或小集团造假。
2.2.1.3 造假具有连续性
一个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不可能是短期的间断的,往往是在几个年度内连续进行的。财务造假行为一定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过程,通常是很难在短期内实施的,一定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进行的连贯的操作,会牵涉到很多个会计期间。
2.2.2 财务造假的危害
财务造假从小的层面看会给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从大的层面来看会阻碍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最终给所有社会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包括造假者本身。所以,选择财务造假无异于是饮鸩止渴,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
2.2.2.1 损害公司内部有关人员利益
一旦公司财务造假事件被曝光并且被证实之后,证券监管机构就会对公司处以巨额罚款,公司还会招来民事诉讼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损失利益、丢失名誉的双重打击下,公司将面临难以计量的、毁灭性的结果。对于公司的高管人员,将会受到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惩罚,被市场唾弃,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而对于公司的一般员工来说,原本应有的员工福利大幅度缩水甚至取消,更糟糕的甚至连工作都丢掉了。而且,还会牵连无辜的公司内部人员,影响其职业生涯。
2.2.2.2 损害投资者利益并降低上市公司的可信度
投资者根据财务信息做出投资判断、决策,但是,其得到的财务信息是错误的所以其做出的判断或决策更是错误的,最终导致投资失败,利益受损。经典例子:有名的世界通讯公司在其财务造假事件之后, 200亿美元的市值瞬间蒸发。安然公司也不例外,在其财务造假事件被揭露之后,320亿美元的市值也不翼而飞。需要投资者承受的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巨额损失,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对证券市场的信心,这将会给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带来强大的阻力。
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会给投资者造成这样的错觉:既然上市公司在大家的监督之下都能出现财务造假的情况,那非上市公司那就更不用说了。这将导致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再度产生怀疑,进而降低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如果像这样长年累月、久而久之,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将逐渐调零,公司募集资金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公司也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会,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2.2.3 损害关联单位利益
公司财务造假遭到曝光后,首先将会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受到重大处罚,使公司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甚至导致公司破产。所以,那些与财务造假的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单位也必然会被该公司所影响。例如:上市公司向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向公司提供商业信用的供货商、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公司受到制裁后必然会被牵连其中。
2.2.2.4 损害相关中介机构利益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所以中介机构与财务造假息息相关。这些机构往往也会成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对象,承担连带赔偿的法律责任,并且损害这些机构的信誉。
2.2.2.5 减弱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50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