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会计准则研究以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为例
我国对会计准则的研究历史并不长,具体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一定的探究和总结,在1992年11月颁布了第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阐述首先,准则的变化是顺应我国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会计准则将不断变化和进一步完善;其次,在其框架和内容上,会计准则会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趋于复杂化和合理化。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中国会计准则,以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为基本线索,对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社会环境、变迁成本进行梳理。通过对06年和2014年修订的职工薪酬准则进行对比分析,对其内容的主要变化和促进这种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新准则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关键词 准则变迁,职工薪酬,社会福利
目 录
1 引言1
2 会计准则的相关概念1
2.1 会计准则的定义1
2.2 会计准则的功能2
3 中国会计准则研究的社会学分析4
3.1 社会运行与会计准则产生4
3.2 社会成本与会计准则变迁5
4 我国职工薪酬准则变迁9
4.1 职工薪酬准则变化的主要内容9
4.2 我国职工薪酬准则变迁的因素分析10
5 修订后《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与社会福利12
5.1 新增“离职后福利”,增添社会福利12
5.2 首次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维护残疾职工福利13
5.3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全体人员的社会福利13
结论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在服务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进程中,会计准则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会计准则发端于财务、交易及公司萌芽期的各种管理实践,如今已成为现代组织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讲,在记录会计信息和核算会计内容时有了一个可以遵照的规则,使得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依法处理会计问题,保障了会计工作有序开展。其次,会计准则对财务收支的核算、经营成果的确定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章程,各会计单位必须在会计准则规定的可行区间内行使权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义务。基于此,各会计单位编的财务报表有了一个可对比的基础,有利于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最后,会计准则还给予审计人员评价各单位会计工作好坏的尺度,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有法可依。会计准则已经不仅仅在评定企业活动的成本与效益、制定财务标准以及评价报告企业业绩等管理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已经与现代社会完全交融。
本文首先讨论我们现已知晓的会计准则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为了详细研究会计准则在社会中的作用这一基础理论,将进一步考察会计准则产生的社会运行,来寻找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之路。在讨论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之后,试图利用已有的学术成果,讨论我国职工薪酬准则变迁的因素,并分析准则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理由是否充分。
2 会计准则的相关概念
2.1 会计准则的定义
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研讨中,尽管会计准则在内容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和突破,但是至今国内外会计界看法不一,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2.1.1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关于会计准则的认识
会计准则产生于美国,早期的会计准则被称为“公认会计原则”[1]。在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APB)会对“公认会计原则”定义为是会计人员所得出的一致性意见。认为在会计工作中,对于经济资源的分类有一定的标准,比如经济资源流入记为资产;记录资产、负债变动情况,以及何时记录;各类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等等。【2】。197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至此正式使用“会计准则”的名称。
2.1.2 我国会计理论界关于会计准则的两种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规范会计核算是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会计核算。杨纪琬提出:“我现在所讲的会计准则,一般是指财务会计准则,在这个基础上,会计准则指的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矩,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3]。”以及在葛家澍看来:“企业财务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4]。”
另外的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管理在内的整个会计循环,如在会计工作的管理方面,也要有相应会计准则的建立。娄尔行教授提出:“会计准则是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理论总结,以用来规范会计中的工作[5]。”以及王军认为,会计准则的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的作用来理解:“会计准则可以用来反映经济活动、明确并合理分配产权关系的收益分配,并以此来形成和提供会计信息;它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和使用;它还可以用来强制性规范社会秩序,保证国家社会在经济、外交、国防等各方面的有序健康平稳运行”[6]。
结合上述观点,可定义会计准则为:是会计人员从事关于会计活动的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定义会计何时确认、记录、计量以及如何报告。它是由在会计中的实践而形成的理论经验总结,以用来合理规范并指导会计核算工作范围内的各项会计业务。延伸开来,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会计准则的制约并为其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框架。
2.2 会计准则的功能
2.2.1 降低交易成本
任何社会经济行为的演变,都与交易成本密不可分:交易成本几乎都是呈现从高到低演变的趋势,也就是会越来越节约成本。节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会计准则的出台同样也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会计准则具有对企业会计单位约束的作用,也拥有更强的操作性。会计单位必须按照统一的会计标准确认经济业务、披露特殊事项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等,准则的出台有效压缩企业人为操控会计信息空间,从而公布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这样可以节约政府、审计人员和企业寻找会计信息的成本。会计准则的约束作用还相应地减少了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契约成本和政治成本[7]。一方面可以增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可以缓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交易总成本。因此,建立一套具体又完备的会计准则是可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
2.2.2 成本收益合理分配
亚当斯密以“经纪人”角度,形成研究的逻辑起点,说明“经济人”具有两个鲜明特质:自利与理性。其中自利,就表明人们的行为动机都是以实现自身利益为最终结果。企业的管理层就是“经济人”这一人群概念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各种渠道,剑走偏锋,甚至不惜违反市场准则、经济规范,扩展自身财富值,实现利益最大化。较为常见的手段之一,就是公司财务报表、账务造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费用,虚夸企业营业收入,账务偷税漏税,最终粉饰财务报表,将企业扭亏为盈,吸引投资者。但由于本身存在的经营漏洞,缺乏企业运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即使吸引暂时的投资,也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崩盘,将严重恶果转至市场,最终市场来为经济人造成的严重损失买单,即“社会成本”。在新古典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假设中,在这种经济大时代的背景下,生产者将恶性成本转移至社会经济市场,造成边际个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8],增加这一生产领域的供给量,同时,对于在市场上真实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企业来说,他们被迫接收市场的恶劣影响,增加个人边际成本,最终大于市场边际成本,导致整个市场供给量紊乱无序。诸多企业会纷纷效仿此类行为,以不必承担由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产生的责任成本为前提,从而获取暴利。但市场经济中充斥这虚假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很大程度能够有效制约和惩处此类行为,使得社会市场经济得以平稳运行,从而保证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界定会计信息产权的规范具有十分的必要性,能够将成本与利润在社会和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避免投机主义的行为而引发的社会经济动荡。
目 录
1 引言1
2 会计准则的相关概念1
2.1 会计准则的定义1
2.2 会计准则的功能2
3 中国会计准则研究的社会学分析4
3.1 社会运行与会计准则产生4
3.2 社会成本与会计准则变迁5
4 我国职工薪酬准则变迁9
4.1 职工薪酬准则变化的主要内容9
4.2 我国职工薪酬准则变迁的因素分析10
5 修订后《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与社会福利12
5.1 新增“离职后福利”,增添社会福利12
5.2 首次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维护残疾职工福利13
5.3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全体人员的社会福利13
结论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在服务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进程中,会计准则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会计准则发端于财务、交易及公司萌芽期的各种管理实践,如今已成为现代组织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讲,在记录会计信息和核算会计内容时有了一个可以遵照的规则,使得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依法处理会计问题,保障了会计工作有序开展。其次,会计准则对财务收支的核算、经营成果的确定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章程,各会计单位必须在会计准则规定的可行区间内行使权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义务。基于此,各会计单位编的财务报表有了一个可对比的基础,有利于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最后,会计准则还给予审计人员评价各单位会计工作好坏的尺度,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有法可依。会计准则已经不仅仅在评定企业活动的成本与效益、制定财务标准以及评价报告企业业绩等管理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已经与现代社会完全交融。
本文首先讨论我们现已知晓的会计准则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为了详细研究会计准则在社会中的作用这一基础理论,将进一步考察会计准则产生的社会运行,来寻找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之路。在讨论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之后,试图利用已有的学术成果,讨论我国职工薪酬准则变迁的因素,并分析准则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理由是否充分。
2 会计准则的相关概念
2.1 会计准则的定义
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研讨中,尽管会计准则在内容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和突破,但是至今国内外会计界看法不一,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2.1.1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关于会计准则的认识
会计准则产生于美国,早期的会计准则被称为“公认会计原则”[1]。在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APB)会对“公认会计原则”定义为是会计人员所得出的一致性意见。认为在会计工作中,对于经济资源的分类有一定的标准,比如经济资源流入记为资产;记录资产、负债变动情况,以及何时记录;各类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等等。【2】。197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至此正式使用“会计准则”的名称。
2.1.2 我国会计理论界关于会计准则的两种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规范会计核算是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会计核算。杨纪琬提出:“我现在所讲的会计准则,一般是指财务会计准则,在这个基础上,会计准则指的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矩,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3]。”以及在葛家澍看来:“企业财务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4]。”
另外的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管理在内的整个会计循环,如在会计工作的管理方面,也要有相应会计准则的建立。娄尔行教授提出:“会计准则是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理论总结,以用来规范会计中的工作[5]。”以及王军认为,会计准则的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的作用来理解:“会计准则可以用来反映经济活动、明确并合理分配产权关系的收益分配,并以此来形成和提供会计信息;它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和使用;它还可以用来强制性规范社会秩序,保证国家社会在经济、外交、国防等各方面的有序健康平稳运行”[6]。
结合上述观点,可定义会计准则为:是会计人员从事关于会计活动的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定义会计何时确认、记录、计量以及如何报告。它是由在会计中的实践而形成的理论经验总结,以用来合理规范并指导会计核算工作范围内的各项会计业务。延伸开来,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会计准则的制约并为其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框架。
2.2 会计准则的功能
2.2.1 降低交易成本
任何社会经济行为的演变,都与交易成本密不可分:交易成本几乎都是呈现从高到低演变的趋势,也就是会越来越节约成本。节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会计准则的出台同样也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会计准则具有对企业会计单位约束的作用,也拥有更强的操作性。会计单位必须按照统一的会计标准确认经济业务、披露特殊事项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等,准则的出台有效压缩企业人为操控会计信息空间,从而公布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这样可以节约政府、审计人员和企业寻找会计信息的成本。会计准则的约束作用还相应地减少了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契约成本和政治成本[7]。一方面可以增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可以缓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交易总成本。因此,建立一套具体又完备的会计准则是可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
2.2.2 成本收益合理分配
亚当斯密以“经纪人”角度,形成研究的逻辑起点,说明“经济人”具有两个鲜明特质:自利与理性。其中自利,就表明人们的行为动机都是以实现自身利益为最终结果。企业的管理层就是“经济人”这一人群概念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各种渠道,剑走偏锋,甚至不惜违反市场准则、经济规范,扩展自身财富值,实现利益最大化。较为常见的手段之一,就是公司财务报表、账务造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费用,虚夸企业营业收入,账务偷税漏税,最终粉饰财务报表,将企业扭亏为盈,吸引投资者。但由于本身存在的经营漏洞,缺乏企业运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即使吸引暂时的投资,也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崩盘,将严重恶果转至市场,最终市场来为经济人造成的严重损失买单,即“社会成本”。在新古典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假设中,在这种经济大时代的背景下,生产者将恶性成本转移至社会经济市场,造成边际个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8],增加这一生产领域的供给量,同时,对于在市场上真实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企业来说,他们被迫接收市场的恶劣影响,增加个人边际成本,最终大于市场边际成本,导致整个市场供给量紊乱无序。诸多企业会纷纷效仿此类行为,以不必承担由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产生的责任成本为前提,从而获取暴利。但市场经济中充斥这虚假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很大程度能够有效制约和惩处此类行为,使得社会市场经济得以平稳运行,从而保证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界定会计信息产权的规范具有十分的必要性,能够将成本与利润在社会和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避免投机主义的行为而引发的社会经济动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