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问题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逐渐发展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完成各项指标、利润最大化,使得自己的资产能够安全完整的保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以及可靠性能够得以保证,经营方针能够顺利运行,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够做到费用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而且高效率的完成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内部调整以及一些方法和手续等。当然企业内部还存在一些管理上的不足,甚至是从管理者本身就对管理控制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内部控制的检查和监督不健全等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制定一些决策,例如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控环境包含了增强了管理者的素质和内部控制的意识,规范企业治理结构等等,此外,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内控体系需要遵循合法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再加之具体落实便能改善内控环境。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中的问题,改进决策 目录
0.引言 1
1.内部控制的定义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2
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2
1.2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2
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
2.1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3
2.2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的原则 4
2.3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5
3 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对策 6
3.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构及存在的问题 12
3.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途径 15
4. 典型案列—以中捷公司为例 16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0.引言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及时满足社会所需,理论也在不断的深入研究,最终其内容不断的被丰富起来。内部控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关乎着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效率以及其在整个行业当中的竞争力。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一些现有的企业建立好的已有制度来看,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严重的问题,目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及时满足社会所需,理论也在不断的深入研究,最终其内容不断的被丰富起来。内部控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关乎着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效率以及其在整个行业当中的竞争力。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一些现有的企业建立好的已有制度来看,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严重的问题,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很不健全,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一个企业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真正实行起来,那么等同虚设,它将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是生存。所以,如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让其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价值是目前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内部控制的定义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完成各项指标、利润最大化,使得自己的资产能够安全完整的保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以及可靠性能够得以保证,经营方针能够顺利运行,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够做到费用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而且高效率的完成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内部调整以及一些方法和手续等。
1.2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长远的发展历程和它丰富的内容都是基于强劲的外部竞争以及强化内部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分别是:第一、被内部所制约阶段;第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阶段;第三、被会计控制管理的控制阶段;第四、逐步形成内部控制结构的阶段;第五、逐步整合内部控制的框架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形成风险管理框架。
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公司的治理以及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实际上主要归功于一些世界级的大公司,例如美国、欧洲等,这些公司此前都爆发过财务丑闻,而且由此还导致了信用危机和风险,学者们在研究这些公司时意识到了公司治理运行和内部评估的重要性。2002年下半年,美国国会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其信息披露,特此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中第404条是专门针对于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的明确要求,这是第一次对财务的报告以及内部控制评价的可信度提出的要求。该法案一经出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以及实务界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浪潮,我国也不例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包括基于我国国情,该如何引入内部控制评价(朱荣恩,2003)、对于评价主体的选择(王立勇、张秋生,2004)、对于评价模型的分析(王立勇,2004)、应该选择哪些作为评价指标(王素莲,2005)、评价体系该如何建立戴彦,2006)等等。通过我国目前整体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来看,正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即对于国外研究相关理论的认识期、研究期,对于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的评价过程、评价指标、评价模型、评价主体以及最终的评价报告理解不同,因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和意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仍然困难重重。于此同时,国内的重大财务舞弊案件时有发生,国外对于内部控制的先进理念的冲击使我国相关监管部门逐渐的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2006年期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该指引当中不仅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公司的年报,并且还必须附带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师的评价意见,这就有些类似于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当中的要求。中国财政部、中国监证会等国内五个相关部门在2008 年6 月28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就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正式有了标准体系,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于此同时,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建立也提供了有利依据。本文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究竟该如何建立的问题展开探讨和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内部做了一个整体的评价,最终实现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能够实现量化,客观的、真实的来反应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整合。
2.1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1)评价范围全面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每一个构成要点都是评价的内容,所以在设计内控控制评价指标时,一定要覆盖全面,这样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才能够全面的掌握,及时了解到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
(2)评价指标有效性。企业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来构建内部控制指标体系,而且这些指标必须能够满足企业对于经营管理的标准,在设立评价指标时应该遵循客观原则,使得该体系具有可执行性。
(3)利润最大化原则。内部控制是需要一定的成本投放,所以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考虑成本的效益,即内部控制指标体系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应该大于其成本投放,这就要求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精准的找到应该控制的关键点进行评价,例如风险比较大的指标或者容易造成高损失风险的因素等。
(4)实时动态管控。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它是随着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构建内部控制指标体系时一定要考虑内部控制的动态性,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环境等因素,在不同时间点适当的调整指标的组成以及比重。
2.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根据各级不同筛选评价要素。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其评价要素必须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该规范当中借鉴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43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