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农场的调查及建议尚湖镇金桥家庭农场实地调研(附件)【字数:9152】
摘 要在当今社会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背景下,家庭农场开始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其采用的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与乡镇之间土地流转的方式,使得农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生态文明的战略方针下,家庭农场从单纯的为农民创收致富的经济效益,发展为与生态效益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
目录
引言.1
一、家庭农场的外围环境.2
(一)国家关于农业及农场的相关政策.2
(二)关于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与分析3
二、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4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发展.4
(二)21世纪初期的中期发展5
(三)现代农场的发展趋势.5
三、常熟市家庭农场的现状.5
(一)常熟市家庭农场宏观环境现状5
1、常熟市地理环境分析5
2、常熟市可使用农田分析6
3、常熟市政府对当地的政策补助.8
(二)常熟家庭农场经营比较分析9
1、每年经营产量对比分析9
2、机器设备采购使用对比分析.10
(三)关于金桥家庭农场内部调研情况11
1、资金筹备的相关情况11
(1)个人完全投入资产的好处与风险12
(2)采用贷款等方式投入资产的好处与风险.12
(3)期初资金充沛的必要性.132、人力、原料等成本分析.13
3、相关销售市场分析15
4、收入及盈利分析.15
四、分析及结论16
(一)常熟市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16
1、生产农作物种类较少16
2、没有完善的会计制度17
3、销售渠道不够多样化17
(二)解决办法17
1、多种植不同的作物.18
2、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18
3、采用多种销售渠道进行分销 .18
参考文献.19
致谢20
引言
以农户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是全球家庭农场的基础定义,我国家庭农场其实从主体上看,本源是农户经济,而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未来,能够拥有先进的科技、技术,足够的人员资源的家庭农场才能够屹立不倒。这些的前提、过程发展、最后的收益等都需要农户经济的支撑。
以下,将从国家对农业发展而采取的政策以及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等对家庭农场进行解析。
一、家庭农场的外围环境
(一)国家关于农业及农场的相关政策
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是“家庭农场”第一次正规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于欧美等国家,所以我们的家庭农场的建立发展都是需要我们国家根据国情制定的。比如:一号文件指出:对于农村的土地进行保护,不允许具有争议性的工商资本(在此指代会占用农村资源的工商企业)进入乡镇农村对农村土地进行垄断,从而减少农村用地;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也进行了新的定义,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此处指农村的公共农田等)可以流转;不允许农村的宅基地或者村镇的公共用地或者慈善用地成为家庭农场的占地,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让家庭农场更为规范的要求。这些对于正规家庭农场的建立,起到了非常好的奠基作用。
“家庭农场”这个词从这个时候开始,让人们重新定义家庭农场的含义,也让家庭农场从一开始的农民自主的“大包干”行为成为一个正式的个体工商户的企业。
2018年对江苏省的家庭农场实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支持其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鼓励其兴办家庭农场,投身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这也是家庭农场的一个大改革,使家庭农场能够有拥有技能知识的农场主的加入,让家庭农场更好的发展。
经过几年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家庭农场开始逐渐的走上正轨,也因为国家对于家庭农场的大力支持,让国家的农业在现在工业发展迅速的当代社会也有了一席之地。
(二)关于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进步,在工业急速发展的当代,工业化其实也在一方面代表了城市化,城市化的现象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长江三角洲,以江浙沪为具体表现。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现象(第一产业泛指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第二产业泛指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为其他行业),从2003年的第一产业占比43.4%到2012年的27.8%,而第二产业则从原来的20.9%到42.4%,再到2018年第一产业占比7.2%,第二产业占比40.7%,从这些数据上不难看出,第二产业不断地发展让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即农业等方面)流失,这样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是国家发展的正常流程,但其实对于农户来说,变动是比较大的,因为农业不光有单纯的只是拥有家庭农场等类似于企业形式存在的个体工商户类型,还有比较多的“散户”,这里的“散户”就是指那些拥有土地较少的农民,他们放弃微薄的农田,从而让自己投身在工业的发展中,这样的改变让农村的土地得到规整,为家庭农场的建立提供基础,但是这些“失地农民”的粮食都需要在外面进行购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地农民”的负担。
同时,因为明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行工业的相关工作,而农业则由很多步入中老年的农民在继续从事,这就导致农业的发展进入老龄化的状态。不过也因为第一产业人员的流失,第二产业得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第一产业发展,因为外来人员的增多,可以让当地对于第一产业的需求变大,也就能发展相关农业。所以对于开始进入农业方面来从事第一产业的年轻人来说,风险变大,机遇更多,发展也会更好。
目录
引言.1
一、家庭农场的外围环境.2
(一)国家关于农业及农场的相关政策.2
(二)关于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与分析3
二、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4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发展.4
(二)21世纪初期的中期发展5
(三)现代农场的发展趋势.5
三、常熟市家庭农场的现状.5
(一)常熟市家庭农场宏观环境现状5
1、常熟市地理环境分析5
2、常熟市可使用农田分析6
3、常熟市政府对当地的政策补助.8
(二)常熟家庭农场经营比较分析9
1、每年经营产量对比分析9
2、机器设备采购使用对比分析.10
(三)关于金桥家庭农场内部调研情况11
1、资金筹备的相关情况11
(1)个人完全投入资产的好处与风险12
(2)采用贷款等方式投入资产的好处与风险.12
(3)期初资金充沛的必要性.132、人力、原料等成本分析.13
3、相关销售市场分析15
4、收入及盈利分析.15
四、分析及结论16
(一)常熟市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16
1、生产农作物种类较少16
2、没有完善的会计制度17
3、销售渠道不够多样化17
(二)解决办法17
1、多种植不同的作物.18
2、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18
3、采用多种销售渠道进行分销 .18
参考文献.19
致谢20
引言
以农户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是全球家庭农场的基础定义,我国家庭农场其实从主体上看,本源是农户经济,而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未来,能够拥有先进的科技、技术,足够的人员资源的家庭农场才能够屹立不倒。这些的前提、过程发展、最后的收益等都需要农户经济的支撑。
以下,将从国家对农业发展而采取的政策以及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等对家庭农场进行解析。
一、家庭农场的外围环境
(一)国家关于农业及农场的相关政策
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是“家庭农场”第一次正规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于欧美等国家,所以我们的家庭农场的建立发展都是需要我们国家根据国情制定的。比如:一号文件指出:对于农村的土地进行保护,不允许具有争议性的工商资本(在此指代会占用农村资源的工商企业)进入乡镇农村对农村土地进行垄断,从而减少农村用地;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也进行了新的定义,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此处指农村的公共农田等)可以流转;不允许农村的宅基地或者村镇的公共用地或者慈善用地成为家庭农场的占地,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让家庭农场更为规范的要求。这些对于正规家庭农场的建立,起到了非常好的奠基作用。
“家庭农场”这个词从这个时候开始,让人们重新定义家庭农场的含义,也让家庭农场从一开始的农民自主的“大包干”行为成为一个正式的个体工商户的企业。
2018年对江苏省的家庭农场实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支持其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鼓励其兴办家庭农场,投身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这也是家庭农场的一个大改革,使家庭农场能够有拥有技能知识的农场主的加入,让家庭农场更好的发展。
经过几年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家庭农场开始逐渐的走上正轨,也因为国家对于家庭农场的大力支持,让国家的农业在现在工业发展迅速的当代社会也有了一席之地。
(二)关于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进步,在工业急速发展的当代,工业化其实也在一方面代表了城市化,城市化的现象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长江三角洲,以江浙沪为具体表现。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现象(第一产业泛指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第二产业泛指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为其他行业),从2003年的第一产业占比43.4%到2012年的27.8%,而第二产业则从原来的20.9%到42.4%,再到2018年第一产业占比7.2%,第二产业占比40.7%,从这些数据上不难看出,第二产业不断地发展让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即农业等方面)流失,这样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是国家发展的正常流程,但其实对于农户来说,变动是比较大的,因为农业不光有单纯的只是拥有家庭农场等类似于企业形式存在的个体工商户类型,还有比较多的“散户”,这里的“散户”就是指那些拥有土地较少的农民,他们放弃微薄的农田,从而让自己投身在工业的发展中,这样的改变让农村的土地得到规整,为家庭农场的建立提供基础,但是这些“失地农民”的粮食都需要在外面进行购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地农民”的负担。
同时,因为明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行工业的相关工作,而农业则由很多步入中老年的农民在继续从事,这就导致农业的发展进入老龄化的状态。不过也因为第一产业人员的流失,第二产业得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第一产业发展,因为外来人员的增多,可以让当地对于第一产业的需求变大,也就能发展相关农业。所以对于开始进入农业方面来从事第一产业的年轻人来说,风险变大,机遇更多,发展也会更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