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视角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方面能够避免耕地抛荒,促进农地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农地流转过程中“非粮化”现象显著,威胁到了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安全。进行农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研究,对完善农地流转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江苏如东地区为例,深入分析农地流转过程中的“非粮化”现象和成因。为确保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粮食安全,政府需要提高种粮者的收益,细化农地流转管理工作,并加强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4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粮食安全 4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4
2.农地流转和粮食安全的关联性 4
(二)相关理论基础 4
1.规模经济理论 4
2.农户行为理论 4
3.机会成本理论 5
二、如东县土地流转及粮食生产现状 5
(一)研究区域概况 5
1.地理位置 5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
3.农业资源状况 5
(二)如东县土地流转现状 5
1.流转速度加快,规模明显增加 5
2.土地流转主体多样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逐年加大 6
3.土地流转价格差异明显 6
(三)如东县土地流转和粮食生产现状 6
1.粮食生产情况 6
2.土地流转“非粮化”现状 7
三、农地流转非粮化成因分析 7
(一)种植内容 7
(二)农业经营主体 8
1.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土地利用偏好 8
2.土地流转前后农业经营主体行为差异 8
(三)农地流转影响效应 8
(四)政府管理和相关政策 9
1.农地流转相关法律不健全 9
2.政策存在偏颇之处,引导不到位 9
四、政策建议 9
(一)提高种粮收益,增强粮食生产内在动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
(二)进行分类指导,提升农业补贴精准力度 10
(三)完善支持政策,降低农地流转负面效应 10
(四)培育流转机制,细化农地用途管制措施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
引言
引言
农业是保证我国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农地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地流转的方向更是标志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合理的分析现行农地流转中的问题,引导农地流转向科学合理方向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题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非粮化”现象,探究农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流入方在相关决策依据的指导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产生的可能效应,并分析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通过对政府出台政策的梳理,明确政府管理和出台政策对流入方对土地利用行为的的影响。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获得农地流转中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经济与制度原因,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户收益的角度出发,提出农地流转过程中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为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一、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粮食安全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黄延信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处在一个良好的历史背景下,农地规模流转不但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可能性[3]。一是近年来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引起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4],需要对耕地资源重新进行优化配置。二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和支持土地流转。
Shuhao Tan,Nico Heerink,Futian Qu通过对江西省11个村庄的调查分析,认为土地破碎化是阻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土地细碎化情况越严重的地方往往伴随着较低的非农就业率和较低的农民收入,农地破碎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快流转这个方式来解决[5]。
汪胜春提出,利益的驱使是农地流转的最根本的动力 [6]。土地经营规模和方式的改变,都是流转双方依据各自的利益进行博弃的结果,其目的是使得双方在进行土地流转后各自的利益都能增加。
总结学者们对于当前农地流转的研究,其动因主要可被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大量土地被释放出来,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的进程。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地分配政策导致土地的分散和小规模经营,造成了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土地收益不高,土地流转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2.农地流转和粮食安全的关联性
关于农地流转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学者们的观点趋于一致。常永平认为,土地流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7]。万宝瑞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需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耕地 [8],农地的流转不能过度改变的土地用途和性质。侯胜鹏指出,粮食安全对土地流转既有需求又有约束[9]。确保粮食安全,既要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要求保证流转后土地的用途和性质不变,粮食安全是土地流转中的一条“红线”[10]。通过研究粮食安全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关系,有学者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实现农业向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农村产业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需要。
总之,国内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利用农地流转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但在流转过程中应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土地流转,不得损害国家的粮食安全,农地流转过程中的非粮化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二)相关理论基础
1.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反映出生产规模和经济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平均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就认为是规模经济,反之就是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生产周期的初期阶段,但随着产量的扩大,超过一定的程度时,生产的规模不经济就会到来。因此只有把握好规模生产的“度”,才能带来收益的最大化。
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规模经营中,规模经济抑或不经济主要取决于规模报酬的大小。在农业经营过程中,要依据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合理扩大规模经营范围,适当提高资金投入,探索最佳的经营规模,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
2.农户行为理论
农户土地经营行为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两大学派: 组织生产学派认为农户经营土地生产农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自身的家庭需求,而不是追求市场利润的最大化,农户的决策行为遵循他们自身的逻辑和原则,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农户像资本主义企业家一样,他们的生产行为都遵循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都是“经济人”,他们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行为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该学派认为农户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考虑到了边际成本和收益,因而各种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农户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非理性的行为是一种外部局限下的理性选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2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