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动因及其治理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
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概述3
2.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定义3
2.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危害3
3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因4
3.1 筹集资金4
3.2 扩大融资能力5
3.3 树立、改善和维持形象 5
3.4 避免股票被摘牌、停牌和退市5
3.5 规避所得税5
3.6 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6
3.7 谋求个人和部门利益6
3.8 避免客户降价的经营压力7
4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段7
4.1 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7
4.2 利用变更的会计政策、核算方法操纵利润7
4.3 虚增销售收入操纵利润7
5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例8
5.1 银广夏公司利润操纵的背景8
5.2 银广夏公司利润操纵的动因分析9
6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治理措施10
6.1 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监管10
6.2 建立公司年审数据库11
6.3 完善业绩评价体系11
6.4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11
6.5 提高利润操纵违法成本,加大执法监管力度12
6.6 强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处罚力度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1 引言
1.1 研究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景
我国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由于利润操纵提供的财务信息可能被粉饰过,因此很容易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还会使投资者得不到应得的收益,更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对我国的证券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上市公司如果基于某种动因进行利润操纵时,一定会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漏洞与灵活性,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有的上市公司甚至还会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上市公司这样做虽然获取了一定的效益,维护了公司的形象,但会严重影响我国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从而阻碍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对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造成严重影响,还给我国众多投资者的利益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动因的分析,并根据具体利润操纵案例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能有效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希望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安全的利益保障。
1.2.2 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中,利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反映了一段时间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也使公司的发展得到保证。之所以关注公司的利润,是因为它既决定着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的好坏,也决定着上市公司的兴盛和衰败。相反,正是因为利润在公司财务指标中地位独特,一些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不顾法律的监管和良心道德的谴责,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想方设法从收入中谋取私利,进行利润操纵。
在首次公开发行(IPO)股票的上市公司如果发生兼并、收购和利润损失,就会出现常见的利润操纵行为。如果一个上市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或亏损第三年,交易所将被带到委员会暂停其股票交易,这意味着该公司将面临下一次危机;一些上市公司筹集资金进行利润操纵以便股权再融资,由于在公司收购过程中,高层管理者为了谋求自身最大的利益而需要公司股票价格升到一定程度或者使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一定水平。最后这些利润操纵活动会严重扰乱市场的秩序,损害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股东们等投资和债权人无法从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准确认识到公司未来发展的经营效益和实际价值,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动因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以及提出相关有效的治理措施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投资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投资。因此,采取对应的措施,严厉打击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显得尤其重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的研究普遍晚于国外学者,同时国内学者主要研究利润操纵产生的动因。对利润操纵的动因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蒋义宏(2002)的著作《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包含了政府、所有者、债权人等相关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利益冲突,因此,有的经济主体随意虚构不实的会计信息以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1]。孙烨(2013)认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是为了保持或者重新获取配股的资格;提高新股发行与配股价格 [2]。黄则霞(2011)指出上市公司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虚增利润,为追求良好业绩而编造虚假盈利,还为了获取自身最大化利益或股东利益而编造虚假盈利,为了规避税收而隐瞒利润[3]。吴夏伟(2015)认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因是为了维持上市资格、发行新股、规避所得税[4]。胡燕云,毛芳,程诗英(2014)阐述了利润操纵主要有虚增利润与调减利润两种情形。虚增利润现象产生的动因是为了避免股票被摘牌、扩大融资能力、股东分红和管理者报酬压力;调减利润现象产生的动因是为了延迟或减少纳税、避免客户降价的经营压力[5]。
1.3.2 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开始研究利润操纵,他们一方面主要研究利润操纵的定义,比如凯瑟琳?席珀提出了“盈余管理”这个有代表性的学术定义,另一方面国外学者们主要研究利润操纵的动因,目前国外的研究多以利润操纵动因强烈的上市公司为参照,综合的计量项目是这些研究所检验的对象,比如应计利润总额[6]。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操纵以提高管理者的工资和工作安全为目的,同时还为了公开发行证券,降低监管成本,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或者为了增加监管利益。迪芬(2014)研究利润操纵动因的过程中发现,近一半的上市公司会在债务契约违约的当年调减盈余,其余的上市公司则会调减利润[7]。Han &Wong(2008)经过分析利润操纵与政治成本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强烈要求减少政府所做的不利于自身的政治行为和减少管束约制成本。对于有哪些应计项目被操纵的探究,Teoh,Wong and Rao (1998)认为上市公司有增加折旧收益和实施坏账备抵政策的动因,上市公司将这些应计项目广泛应用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例如,新股发行,如果价格太高,部分可能是由于对新股发行前利润的操纵[8]。
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概述
2.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定义
利润操纵是指:“公司巧妙选用会计处理方法,利用会计准则及法律法规的选择空间或漏洞,人为地调节公司所实现的利润,以达到粉饰公司财务报告目的的行为。”公司经营中,经营者并不违反对盈余管理使用的相关会计政策调整公司收益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使公司经理的利益或公司利益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是合乎法律法规的正确的利润调整。然而,管理者需要大量采用估算、预算等方法运用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等原则,这很容易导致公司管理者故意非法调节利润。
1 引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
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概述3
2.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定义3
2.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危害3
3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因4
3.1 筹集资金4
3.2 扩大融资能力5
3.3 树立、改善和维持形象 5
3.4 避免股票被摘牌、停牌和退市5
3.5 规避所得税5
3.6 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6
3.7 谋求个人和部门利益6
3.8 避免客户降价的经营压力7
4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段7
4.1 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7
4.2 利用变更的会计政策、核算方法操纵利润7
4.3 虚增销售收入操纵利润7
5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例8
5.1 银广夏公司利润操纵的背景8
5.2 银广夏公司利润操纵的动因分析9
6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治理措施10
6.1 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监管10
6.2 建立公司年审数据库11
6.3 完善业绩评价体系11
6.4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11
6.5 提高利润操纵违法成本,加大执法监管力度12
6.6 强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处罚力度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1 引言
1.1 研究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景
我国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由于利润操纵提供的财务信息可能被粉饰过,因此很容易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还会使投资者得不到应得的收益,更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对我国的证券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上市公司如果基于某种动因进行利润操纵时,一定会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漏洞与灵活性,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有的上市公司甚至还会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上市公司这样做虽然获取了一定的效益,维护了公司的形象,但会严重影响我国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从而阻碍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对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造成严重影响,还给我国众多投资者的利益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动因的分析,并根据具体利润操纵案例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能有效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希望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安全的利益保障。
1.2.2 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中,利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反映了一段时间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也使公司的发展得到保证。之所以关注公司的利润,是因为它既决定着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的好坏,也决定着上市公司的兴盛和衰败。相反,正是因为利润在公司财务指标中地位独特,一些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不顾法律的监管和良心道德的谴责,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想方设法从收入中谋取私利,进行利润操纵。
在首次公开发行(IPO)股票的上市公司如果发生兼并、收购和利润损失,就会出现常见的利润操纵行为。如果一个上市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或亏损第三年,交易所将被带到委员会暂停其股票交易,这意味着该公司将面临下一次危机;一些上市公司筹集资金进行利润操纵以便股权再融资,由于在公司收购过程中,高层管理者为了谋求自身最大的利益而需要公司股票价格升到一定程度或者使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一定水平。最后这些利润操纵活动会严重扰乱市场的秩序,损害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股东们等投资和债权人无法从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准确认识到公司未来发展的经营效益和实际价值,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动因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以及提出相关有效的治理措施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投资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投资。因此,采取对应的措施,严厉打击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显得尤其重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的研究普遍晚于国外学者,同时国内学者主要研究利润操纵产生的动因。对利润操纵的动因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蒋义宏(2002)的著作《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包含了政府、所有者、债权人等相关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利益冲突,因此,有的经济主体随意虚构不实的会计信息以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1]。孙烨(2013)认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是为了保持或者重新获取配股的资格;提高新股发行与配股价格 [2]。黄则霞(2011)指出上市公司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虚增利润,为追求良好业绩而编造虚假盈利,还为了获取自身最大化利益或股东利益而编造虚假盈利,为了规避税收而隐瞒利润[3]。吴夏伟(2015)认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因是为了维持上市资格、发行新股、规避所得税[4]。胡燕云,毛芳,程诗英(2014)阐述了利润操纵主要有虚增利润与调减利润两种情形。虚增利润现象产生的动因是为了避免股票被摘牌、扩大融资能力、股东分红和管理者报酬压力;调减利润现象产生的动因是为了延迟或减少纳税、避免客户降价的经营压力[5]。
1.3.2 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开始研究利润操纵,他们一方面主要研究利润操纵的定义,比如凯瑟琳?席珀提出了“盈余管理”这个有代表性的学术定义,另一方面国外学者们主要研究利润操纵的动因,目前国外的研究多以利润操纵动因强烈的上市公司为参照,综合的计量项目是这些研究所检验的对象,比如应计利润总额[6]。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操纵以提高管理者的工资和工作安全为目的,同时还为了公开发行证券,降低监管成本,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或者为了增加监管利益。迪芬(2014)研究利润操纵动因的过程中发现,近一半的上市公司会在债务契约违约的当年调减盈余,其余的上市公司则会调减利润[7]。Han &Wong(2008)经过分析利润操纵与政治成本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强烈要求减少政府所做的不利于自身的政治行为和减少管束约制成本。对于有哪些应计项目被操纵的探究,Teoh,Wong and Rao (1998)认为上市公司有增加折旧收益和实施坏账备抵政策的动因,上市公司将这些应计项目广泛应用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例如,新股发行,如果价格太高,部分可能是由于对新股发行前利润的操纵[8]。
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概述
2.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定义
利润操纵是指:“公司巧妙选用会计处理方法,利用会计准则及法律法规的选择空间或漏洞,人为地调节公司所实现的利润,以达到粉饰公司财务报告目的的行为。”公司经营中,经营者并不违反对盈余管理使用的相关会计政策调整公司收益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使公司经理的利益或公司利益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是合乎法律法规的正确的利润调整。然而,管理者需要大量采用估算、预算等方法运用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等原则,这很容易导致公司管理者故意非法调节利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