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研究(附件)

摘要: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最优质资源,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但是我国基本农田的保护现状却并不乐观,由于对耕地缺乏实际了解,技术研究手段落后等问题,我国基本农田规划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结构和布局不符合实际等现象,基本农田利用效率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研究区,结合基本农田质量、数量及分布情况等实际信息,综合考量耕地的坡度、土壤环境、水源便利程度和交通便利程度等要素,选取耕地的自然条件、土地质量条件、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区位条件等作为评级的一级指标,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提取指标所代表的现状地物层的基础上,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各项指标展开提取、分析、标准化等处理,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个地块质量评价的结果,分析论证最终确定基本农田的布局调整。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绪论 2
(一)研究意义与背景 2
1.研究意义 2
2.研究背景 2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2
1.国内研究进展 2
2.国外研究进展 3
(三)研究方案 4
1.研究目标 4
2.研究内容 4
3.研究方法 4
4.技术路线 4
二、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5
(一)研究区域概况 5
1.自然概况 5
2.社会概况 5
3.土地利用概况 5
(二)数据获取 5
三、 基于GIS技术的基本农田布局调整 6
(一)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
1.指标选取原则 6
2.评价指标选取 6
(二)评价指标分析与处理 6
1.自然条件指标 7
2.土壤条件指标 9
3.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指标 9
4.区位条件指标 10
(三)评价指标分值及其结果 12
1.评价指标的计算 12
2.评价结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4
四、 结论与展望 15
(一)主要研究结论 15
(二)不足与展望 15
参考文献: 16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研究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背景
1.研究意义
基本农田是一种十分宝贵又容易被破坏的资源,它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基本农田布局的正确科学性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科学规划基本农田空间布局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有利于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耕地资源与庞大的人口相比显得尤为不足,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1]。近些年来,国家经济水平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耕地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加大;同时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和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使得粮食安全也经受着复杂的挑战,我国的耕地形式相当严峻[2]。因此为了保障耕地的数量与质量,为了维护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我们必须对基本农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
(2)科学调整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为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提供保障
我国现阶段推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某些地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严肃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基本农田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各类用地空间布局,以土地利用布局的科学合理性为基础,对各层级规划所划定的基本农田实行分区管理,要求重点强化土地利用的空间管制[3]。
(3)科学调整基本农田布局有利于协调用地冲突,保障社会发展一定的用地需求
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土地需求矛盾突出,基本农田保护限制了经济建设用地扩展的规模和布局,但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仍在持续上涨,二者存在严重的争地问题[4]。因此需要我们建立科学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合理的调整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的同时为经济建设留出空间。不仅解决了经济建设的用地瓶颈,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背景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最优质资源,不仅具有良好的土壤质量、交通道路条件、连片度及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更是粮食生产与人民温饱的重要保障。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农田划定与空间布局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实地规划中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现阶段基本农田规划工作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出现,我国学术界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分析。王新盼等人提出通过多角度分析评级耕地质量与逐层级校正相联合的方法构建科学的耕地评价指标体系,并参考土地自然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校正取得基本农田的布局调整,并依据所获得的研究结论划定基本农田[5];王晓燕等人从耕地的地形坡度、土壤质量、区位环境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考虑,基于永久性考虑建立一套合理、可操作的基本农田决策指标体系[6]。
而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从这一角度研究基本农田。孔祥斌等人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进行实地考察,从农用地的分等结果出发,将地理信息系统与聚类分析作为研究思路,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7]。夏天、李清等人也采取了相类似的思路,以农用地分等作为基础,将较高等别的耕地资源选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按照耕地的自然质量将地块划分为5个等级并计算分值安排合理顺序,最后通过ArcGIS软件将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相结合,以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作为主要要求,实现基本农田的科学布局[8]。
自我国开展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而在国家加大力度对耕地及基本农田进行保护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农户这一重要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也影响保护工作的顺利展开。其中的原因,学术界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农田保护中可获取的利益较少,缺乏经济上的刺激;二是基本农田保护体系并不健全。对此,王万茂,李边疆从层次管理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省、市、县作为区分,将全国优质的耕地资源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保护区,并对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实行相对应的管理,从规划管理、轨制构建和利益刺激的三个层面对分等级保护基本农田的方法进行了讨论研究[9]。郧文聚等人则指出,由于在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确定和划定上缺乏弹性以及未能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使实际规划中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不符合当地实际。因此对基本农田的划定需要进一步完善选定指标的方法,并形成上级与下级协调互动的机制,对指标的落实要加大弹性,协调省内各县市的经济发展,以达到真正保护基本农田的要求[10]。而在实际规划中,程锋等人认为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忽略了“集中连片”这一重要条件,我们应从三大传统农业区入手,从战略角度出发将产量高、质量优、面积大、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起来[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