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收支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研究以市给排水监督管理处为例

每一个城市的给排水系统都是关系到城市生存发展的关键设施,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因此,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为给排水事业单位建立符合他们自身工作性质的内部控制制度尤为重要。通过对淮安市给排水监督管理处有关收支业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研究,可以将理论融入实践,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经验。本文首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沿革进行了归纳,并探讨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研究成果,然后以淮安市给排水监督管理处的收支业务为案例,调查了该单位收支业务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收支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点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工作实际,规范该单位收入与支出业务的工作流程,针对各项流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并且构建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关键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收支业务,自我评价体系
目 录
1 引言1
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1
2.1 内部控制的定义1
2.2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阶段2
3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6
3.1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6
3.2 解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对策7
4 淮安市给排水监督管理处收支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7
4.1 淮安市给排水监督管理处基本情况7
4.2 淮安市给排水监督管理处收支业务管理内部控制概况8
4.3 淮安市给排水监督管理处收支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11
结论23
致谢24
参考文献25
附录26
1 引言
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飞速发展下的产物,贯穿了单位活动的所有环节。近年来,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一二五规划”等一系列的正确政策,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住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行政事业单位本就是代替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权利的组织,使之拥有准确而完整的内控制度来帮助他们改善管理方式,对现阶段来说是尤为关键的任务。
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并且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淮安市给排水监督管理处是淮安一个典型的管理执法类事业单位,本课题将主要对其收支业务进行研究,就如何加强其收支业务管理内部控制提出设计方案,期待对该单位如何进行收支业务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1 内部控制的定义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不同单位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略有区别,具体详见表1。

2.1.2 内部控制的目标
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最有权威的研究机构是美国联邦政府和COSO,他们认为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5项: 合规目标、资产目标、报告目标、防弊目标和服务目标。然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区别,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要联系实际,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来制定,大体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必须确保所有业务遵守相关法律条款;其次,所提供的一切相关信息真实可靠;再次,提高完成各项工作的效率,合理保证所使用的各项公共资产的安全及有效;最后,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对可能会出现的舞弊或腐败现象进行严格把控,树立清正廉洁之风[4]。
2.1.3 内部控制的原则及要素
不管是企业或者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置内控制度时,均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分别是:合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5]。
单位内控制度的设置,应以内控目标为指导,寻找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内控要素。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6]。
2.1.4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SCI论,俗称“老三论”,是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由于产生时间较早且发展十分迅速,他们成为了很多新型理论和学科的研究基础,内部控制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系统论。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制定制度,将所有资源融合在一起,发挥出资源真正的作用[7]。
第二,信息论。信息论研究的是信息的有效处理与传播[8],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判断经营过程中的重要风险点,以便管理人员适时根据风险采取预防或解决措施,并对内部控制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进行总结和反馈,这一切都需要通过信息来完成。
第三,控制论。控制系统是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来确定制定的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差距,随后进行整改,使之达到最初设计时的目的[9]。管理系统就属于典型的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和评价反馈,以完成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
2.2 内部控制发展阶段
2.2.1 国外内部控制发展阶段
西方有关内控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然而他们对内控理论的探索大多将眼光放在企业内控上,过程如下,详见表2。
表2:国外内部控制发展阶段表
初始期
内部控制这一思维方法在很久以前已经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初的意大利半岛中部,记录经济业务时,一般采取两人对每一笔业务分别记账的方法,以此检查是否出现错误或者舞弊,这就是最初的内部控制。
发展期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率先给内部控制下了定义,并认为内部控制由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构成[10]。
成熟期
1992年,COSO报告中将内部控制分为了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及沟通、监督,该框架在全球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内部控制标准[2];
2009年,爱德华?卡尼出版了《联盟政府内部控制》一书,该书通过计划、评价、监测和收集数据形成报告等步骤,就联邦政府如何遵守《预算管理总局通告A123》和《萨班斯奥克斯法案》404条款,提供了相关措施和意见[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7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