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20200112193912]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第2章 文献回顾和相关理论 3
2.1 国内外文献回顾 3
2.1.1 国外文献回顾 3
2.1.2 国内文献回顾 3
2.2 环境信息披露概述和相关理论 4
2.2.1 环境信息披露的定义和内容 4
2.2.2 相关理论 4
第3章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计 6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6
3.2 变量的设计 7
3.2.1 被解释变量 7
3.2.2 解释变量 8
3.3 模型构建 8
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9
第4章 实证分析及结果 10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0
4.1.1 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0
4.1.2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1
4.2 相关性分析 11
4.3 回归分析 12
4.3.1 变量的共线性诊断 12
4.3.2 多元线性回归 13
4.4 实证结果分析 15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16
5.1 主要结论 16
5.2 相关建议 16
5.3 研究不足 17
参考文献 18
第1章 第2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2010年GDP总值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然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固然喜人,环境问题却层出不穷,令人堪忧。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故、湖南桃源铝厂污染事件、山西治苯胺泄漏致河流污染事件、昆明东川江变牛奶河事件以及近两年来全国大范围出现雾霾天、部分地区PM2.5值超标甚至爆表等等,诸如此类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再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自然和人民的健康,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得比中国要早,在环境会计下,会计主体不再只是承担经济上的责任,同时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应运而生。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也或多或少的造成了污染。在我国,很多环境污染事件和企业环保意识的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随着政府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将正在成为趋势。
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还比较低,披露的信息普遍较少,而且对定量信息的披露明显少于定性信息。除此之外,披露的形式也参差不齐,发布独立环境报告的企业非常少,部分企业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而大部分企业只是在财务报告中进行了披露。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研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对提高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提出建议,为完善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一定依据。
1.1.2 研究意义
首先,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减缓资源紧缺的形势。企业通过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可以向政府、媒体及社会公众反映其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使外界加强对其环保方面的监督,从而有利于企业约束自己的行为,对环境负责,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并合理利用资源,进而改善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缺乏的问题。
另外,环境信息披露可以作为政府改善环境的推动力。我国政府致力于环境的改善,除了采用直接的方法举措以外,还可以根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对其监督,通过对其实行奖惩措施和环保方面的资金补助,影响企业的行为,进而间接的对我国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而且,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本身也大有益处。企业的成本也包括环境成本,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无疑会增加其环境成本。因此,通过对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可以使企业形成保护环境的自主性,提升环境绩效,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2章 文献回顾和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文献回顾
2.1.1 国外文献回顾
西方国家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以理论研究居多,Beams(1971)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率先引领人们进入了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这些研究的对象多集中于公司规模、负债程度、股权集中性及盈利能力等几种因素,揭示它们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
在公司规模的研究上,Cowen 等人(1987)认为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是负相关。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出公司规模对披露水平的正向影响,Frendy和Kusuma(2011)也曾证实了这一结论。在对负债程度的研究中,Ferguson等人(2002)证明了负债程度与环境信息的披露是正相关。Berglof和Pajuste(2005)也曾通过实证检验得出披露水平随杠杆率正向变动的结论,表明了负债程度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正向关系。然而,Eng(2003)得到的结论却截然相反。股权集中性方面,Fama和Jensen(1983)很早就证明了股权的集中度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正向影响。而Li和Zhang(2010)却提出了股权越分散则披露水平越高的观点。而在对盈利能力分析时,Clarkson(2008)的主张是,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就越倾向于披露环境信息。但Hart和Ahuja(1996)却曾更早地指出,披露环境信息会增加经营成本以外的开支,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两者没有显著的关系。
此外,Zeng等人(2012)还研究指出了行业性质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他们认为处在重污染行业中的企业,更倾向于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
2.1.2 国内文献回顾
我国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开展研究的是王立彦等(1998),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发现较少企业愿意主动披露环境信息,因此,他们得出了结论:应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为企业提高环保水平施加强制约束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实证研究中。郝晓丽(2009)研究证明了企业的流通股比例、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并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越多。李志敏(2010)将368家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还得出了公司规模、营运能力和股权集中度与披露水平的正向关系,并且认为企业负债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张杨(2010)对来自沪市的275家重污染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公司规模和财务杠杆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正向影响,此外还发现盈利能力对披露水平不存在显著影响。然而,胡夏(2011)在对98家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2009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得到的结论是盈利能力与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刘芳(2012)研究发现,除了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与披露水平正相关以外,发生过重大污染的企业往往也更倾向于披露环境信息。禹宾宾(2012)还证明了国有股比例越高,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越多,但股权集中度和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信息披露无明显关系。李俊龙(2014)同样研究指出股权集中度对披露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黄茜(2014)则认为流通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都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第2章 文献回顾和相关理论 3
2.1 国内外文献回顾 3
2.1.1 国外文献回顾 3
2.1.2 国内文献回顾 3
2.2 环境信息披露概述和相关理论 4
2.2.1 环境信息披露的定义和内容 4
2.2.2 相关理论 4
第3章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计 6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6
3.2 变量的设计 7
3.2.1 被解释变量 7
3.2.2 解释变量 8
3.3 模型构建 8
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9
第4章 实证分析及结果 10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0
4.1.1 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0
4.1.2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1
4.2 相关性分析 11
4.3 回归分析 12
4.3.1 变量的共线性诊断 12
4.3.2 多元线性回归 13
4.4 实证结果分析 15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16
5.1 主要结论 16
5.2 相关建议 16
5.3 研究不足 17
参考文献 18
第1章 第2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2010年GDP总值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然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固然喜人,环境问题却层出不穷,令人堪忧。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故、湖南桃源铝厂污染事件、山西治苯胺泄漏致河流污染事件、昆明东川江变牛奶河事件以及近两年来全国大范围出现雾霾天、部分地区PM2.5值超标甚至爆表等等,诸如此类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再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自然和人民的健康,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得比中国要早,在环境会计下,会计主体不再只是承担经济上的责任,同时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应运而生。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也或多或少的造成了污染。在我国,很多环境污染事件和企业环保意识的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随着政府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将正在成为趋势。
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还比较低,披露的信息普遍较少,而且对定量信息的披露明显少于定性信息。除此之外,披露的形式也参差不齐,发布独立环境报告的企业非常少,部分企业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而大部分企业只是在财务报告中进行了披露。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研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对提高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提出建议,为完善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一定依据。
1.1.2 研究意义
首先,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减缓资源紧缺的形势。企业通过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可以向政府、媒体及社会公众反映其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使外界加强对其环保方面的监督,从而有利于企业约束自己的行为,对环境负责,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并合理利用资源,进而改善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缺乏的问题。
另外,环境信息披露可以作为政府改善环境的推动力。我国政府致力于环境的改善,除了采用直接的方法举措以外,还可以根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对其监督,通过对其实行奖惩措施和环保方面的资金补助,影响企业的行为,进而间接的对我国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而且,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本身也大有益处。企业的成本也包括环境成本,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无疑会增加其环境成本。因此,通过对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可以使企业形成保护环境的自主性,提升环境绩效,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2章 文献回顾和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文献回顾
2.1.1 国外文献回顾
西方国家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以理论研究居多,Beams(1971)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率先引领人们进入了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这些研究的对象多集中于公司规模、负债程度、股权集中性及盈利能力等几种因素,揭示它们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
在公司规模的研究上,Cowen 等人(1987)认为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是负相关。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出公司规模对披露水平的正向影响,Frendy和Kusuma(2011)也曾证实了这一结论。在对负债程度的研究中,Ferguson等人(2002)证明了负债程度与环境信息的披露是正相关。Berglof和Pajuste(2005)也曾通过实证检验得出披露水平随杠杆率正向变动的结论,表明了负债程度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正向关系。然而,Eng(2003)得到的结论却截然相反。股权集中性方面,Fama和Jensen(1983)很早就证明了股权的集中度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正向影响。而Li和Zhang(2010)却提出了股权越分散则披露水平越高的观点。而在对盈利能力分析时,Clarkson(2008)的主张是,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就越倾向于披露环境信息。但Hart和Ahuja(1996)却曾更早地指出,披露环境信息会增加经营成本以外的开支,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两者没有显著的关系。
此外,Zeng等人(2012)还研究指出了行业性质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他们认为处在重污染行业中的企业,更倾向于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
2.1.2 国内文献回顾
我国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开展研究的是王立彦等(1998),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发现较少企业愿意主动披露环境信息,因此,他们得出了结论:应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为企业提高环保水平施加强制约束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实证研究中。郝晓丽(2009)研究证明了企业的流通股比例、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并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越多。李志敏(2010)将368家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还得出了公司规模、营运能力和股权集中度与披露水平的正向关系,并且认为企业负债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张杨(2010)对来自沪市的275家重污染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公司规模和财务杠杆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正向影响,此外还发现盈利能力对披露水平不存在显著影响。然而,胡夏(2011)在对98家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2009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得到的结论是盈利能力与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刘芳(2012)研究发现,除了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与披露水平正相关以外,发生过重大污染的企业往往也更倾向于披露环境信息。禹宾宾(2012)还证明了国有股比例越高,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越多,但股权集中度和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信息披露无明显关系。李俊龙(2014)同样研究指出股权集中度对披露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黄茜(2014)则认为流通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都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