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附加值对企业绩效评价有效性实证研究

经济附加值对企业绩效评价有效性实证研究[20200112195343]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经济附加值(EVA);绩效评价;有效性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文献综述 2
1.3.1 国外研究成果 2
1.3.2 国内研究成果 3
1.3.3 总结 4
第2章 EVA的理论和计算 6
2.1 EVA的产生背景 6
2.2 EVA的含义 6
第3章 EVA绩效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9
3.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9
3.2 研究假设和变量选取 9
3.2.1 研究假设 9
3.2.2 变量选取 10
3.3模型建立 11
3.4 实证结果分析 11
3.4.1 描述性统计 11
3.4.2 相关性分析 12
3.4.3 回归分析 13
第4章 总结与建议 16
4.1总结 16
4.2对策与建议 16
参考文献 18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信息时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现代企业的财务目标也正发生转变,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因为它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实现财富最大化,这些通过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成本,包括了风险因素,协调了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来实现的。如何衡量企业是否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以及有效评价企业绩效?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传统财务指标下的绩效评价指标,随着财务目标的转变,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已经落后于发展需求,需要新的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是否实现价值最大化进行更有效地衡量。
1982年,斯腾思特管理咨询企业(Stern Stewart Management Services Co.)提出新的财务类绩效评价指标--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经过调整后的净营业利润减去企业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差额。该新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资本成本和资本效益,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与经济附加值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会计利润没有考虑股权资本的成本,而只是只考虑债务资本成本,也就影响了企业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实际中,投资者的资金投入是具有成本的,也就是机会成本,理论上它是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其他等风险程度项目中所获得的最大回报。EVA告诉投资者和管理者,企业采取的哪些措施是创造价值的正确源泉,因而在美国有“财富的缔造者”之美誉。美国的《财富》每年的财富创造者排名也会根据EVA、MVA的评估值得出,EVA也被誉为“当今最热门的财务理念”。世界企业巨头如AT&T,Coca-Cola等建立基于EVA的企业价值管理体系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已经有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发展,我国学者开始研究EVA的时间较迟,经济附加值(EVA)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国是在2001年,之后才开始有少数学者研究EVA并尝试将其应用于企业绩效评价中。随着EVA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不断成功,逐渐获得了更高的认同,也因此获得了我国证监会和国资委等机构的关注,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推广。2010年1月1日国资委将基于EVA的绩效评价指标纳入中央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并占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近四成,充分体现EVA指标在我国企业应用的意义,也因此国内学者在近几年中对于EVA开展了更多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1.2 研究意义
21世纪以来,世界其他各国纷纷把企业的财务目标都在转变为价值最大化,而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依旧停留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许多企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资金使用效率低、经营目标不够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股东与经理利益意见不合等。目前,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怎样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来评价企业,同时在以此建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向股东价值最大化。本文利用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EVA绩效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问题,来帮助加快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的下列问题:
(1)如果EVA和企业市场价值之间存在相关性,说明EVA在评价企业的价值上有更加公允准确的能力,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努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通过研究分析EVA与国内上市公司的价值相关性,能引导我国投资者形成更加成熟的价值投资理念,也能够促使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3)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规范性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部分上市公司对于权益成本缺乏重视,将上市仅仅视为圈钱,从而出现了资本使用效率低,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准确性不高,对于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等问题。而EVA指标能使我国的上市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更加注重股权资本成本,并提高资金使用率。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上市公司的这种盲动性。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成果
1990年左右,国外对EVA的研究逐步开展;到1995年,主要为介绍性的文献,其中大部分学者对EVA持肯定态度。从1996年起,有部分学者开始质疑EVA的创始人提出的“EVA是唯一的绩效评价指标”、“EVA是哲学性的改变”等观点,开始深入实证研究EVA有效性问题。至今,已经有大量的国外学者检验了EVA和传统绩效评价指标是否与上市公司股票市场回报率有更加密切的关系。
1、支持EVA有效性的研究
最早是Lehn和Makhija(1996)[1]根据241家美国上市公司1987年~1993年的样本对ROA、ROE、ROS、EVA、MVA进行了单变量检验,探究不同绩效评价方法与股票报酬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EVA、MVA与股票收益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且要高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ROE、ROS、ROA等。
Chen and Dodd(1997)[2]研究了资产收益率(ROA)、每股收益(EPS)、剩余收益(RI)、净资产收益率(ROE)等传统绩效评价指标和基于EVA的评价指标在股票收益方面的解释能力,发现EVA指标比传统绩效评价指标解释能力更强。
2、不支持EVA有效性的研究
对EVA有效性的研究,国外也有学者得出相比传统的绩效评价,EVA指标有效性并不明显的结论,可见对EVA有效性的结论尚未统一。
John M. Griffith(2004)[3]选取EVA指标,基于EVA的补偿体数据,经过EVA调整的超额回报数据,实证分析这些变量与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和价格的相关性,文中得出结论,这些变量与企业市场表现、股票价格波动上并没有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并不能准确预测未来的企业股票价格变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2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