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上公司的经验证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并进一步研究公司治理水平不同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2和2013年中国1626家A股上市公司共3252个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且公司治理水平不同会影响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其影响表现在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会加强公允价值的运用来进行盈余管理,且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大,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2
1.4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文献回顾 4
2.1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研究 4
2.2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4
2.3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相关研究 5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
3.1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5
3.2公司治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5
第四章 研究设计 6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
4.2变量界定 6
4.2.1公允价值运用水平的度量 6
4.2.2盈余管理的度量 6
4.3 研究模型与研究变量 7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 8
5.1 描述性统计 8
5.2 相关性分析 9
5.3 多元回归结果 9
5.4 稳健性检验 12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12
6.1研究结论 12
6.2本文研究局限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公司治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沈九霞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从1998年初次引入到2001年限制使用再到2006年重新使用,公允价值一直是我国各界学者关注与争议的热点,2014年新会计准则39号又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最新修订,可以看出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上的矛盾与谨慎。一方面这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是为实现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
我国首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是在国家财政部于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然而当时我国国情特殊,市场发展还很不发达,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存在的各种漏洞,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件层出不穷,人们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也失去信心,于是在2001年,财政部针对公允价值,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大修定,主要是限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改用历史成本计量。
但从2004年开始,我国财政部对在公允价值的使用的态度上有了改变。黄学敏(2004)指出,回避公允价值是行不通的,公允价值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不能仅仅只看到公允价值易被操纵的局限性。谢诗芬(2003)指出,我国应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根据国内外趋势,适时引入公允价值。出于各方面考虑,财政部在2006年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新修定,重新使用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多项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2年5月发布了IFRS 13,对公允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也于2014年7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简称CAS 39)中对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改与规范。
1.2 研究意义
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也应运而生,给投资效率和市场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徐培红(2006)指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使得我国经济环境、风险状况或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易引起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波动,进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黄冰梅(2006)也指出,尽管我国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在很多情况下, 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会严重重影响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易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手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丰富相关理论成果。
现有的经验证据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呈负相关(王建新,2007;高雷,张杰,2009;章卫东,2010)。那么,公司治理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将三者直接联系起来,考查公司治理对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的影响,而关于三者间的关系研究也还甚少。基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公司治理水平下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经验支持。
另外,对于我国不够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市场舞弊案,如银广夏案件等层出不穷,研究不同公司治理水平下,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能为我国相关政策评价提供依据,也能为我国制定合理的投资者保护策略,创造利于良好运营的资本市场环境提供政策建议,这对于我国进一步监督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本文共分为六章,每章分别具体讨论以下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及研究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文献回顾。本章从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三个角度,分别详细回顾了国内外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为本文假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章在前期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以及公司治理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包括样本选择和数据的来源,变量的设计和模型的构建。
第五章,实证检验与结果。本章主要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本章对实证检验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基于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所示:
1.4 研究方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2
1.4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文献回顾 4
2.1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研究 4
2.2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4
2.3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相关研究 5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
3.1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5
3.2公司治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5
第四章 研究设计 6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
4.2变量界定 6
4.2.1公允价值运用水平的度量 6
4.2.2盈余管理的度量 6
4.3 研究模型与研究变量 7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 8
5.1 描述性统计 8
5.2 相关性分析 9
5.3 多元回归结果 9
5.4 稳健性检验 12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12
6.1研究结论 12
6.2本文研究局限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公司治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沈九霞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从1998年初次引入到2001年限制使用再到2006年重新使用,公允价值一直是我国各界学者关注与争议的热点,2014年新会计准则39号又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最新修订,可以看出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上的矛盾与谨慎。一方面这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是为实现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
我国首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是在国家财政部于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然而当时我国国情特殊,市场发展还很不发达,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存在的各种漏洞,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件层出不穷,人们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也失去信心,于是在2001年,财政部针对公允价值,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大修定,主要是限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改用历史成本计量。
但从2004年开始,我国财政部对在公允价值的使用的态度上有了改变。黄学敏(2004)指出,回避公允价值是行不通的,公允价值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不能仅仅只看到公允价值易被操纵的局限性。谢诗芬(2003)指出,我国应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根据国内外趋势,适时引入公允价值。出于各方面考虑,财政部在2006年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新修定,重新使用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多项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2年5月发布了IFRS 13,对公允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也于2014年7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简称CAS 39)中对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改与规范。
1.2 研究意义
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也应运而生,给投资效率和市场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徐培红(2006)指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使得我国经济环境、风险状况或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易引起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波动,进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黄冰梅(2006)也指出,尽管我国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在很多情况下, 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会严重重影响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易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手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丰富相关理论成果。
现有的经验证据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呈负相关(王建新,2007;高雷,张杰,2009;章卫东,2010)。那么,公司治理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将三者直接联系起来,考查公司治理对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的影响,而关于三者间的关系研究也还甚少。基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公司治理水平下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经验支持。
另外,对于我国不够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市场舞弊案,如银广夏案件等层出不穷,研究不同公司治理水平下,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能为我国相关政策评价提供依据,也能为我国制定合理的投资者保护策略,创造利于良好运营的资本市场环境提供政策建议,这对于我国进一步监督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本文共分为六章,每章分别具体讨论以下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及研究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文献回顾。本章从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三个角度,分别详细回顾了国内外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为本文假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章在前期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以及公司治理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包括样本选择和数据的来源,变量的设计和模型的构建。
第五章,实证检验与结果。本章主要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本章对实证检验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基于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所示:
1.4 研究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