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的关系研究上公司的经验证据
自从2007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以来,我国企业在会计上的成本和收益认定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和调整,这也影响了企业的成本粘性,有必要进行再度研究。随着国家法律的完善,和社会股民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内部审计等公司治理问题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这就必然会使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调整,进行不断的改进。国内外的学者对公司治理和成本粘性已经进行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并且研究均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选择沪深两市A股2009-2013五年的财务年报数据和相关的公司治理资料,对以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等指标为代表的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的相互影响分别完成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成反作用关系,说明公司治理越合理规范的公司,成本粘性的程度越低,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可以对成本粘性的产生发挥很好地抑制作用,这也展现了公司治理在企业成本控制运营中的特殊地位。
目录
第1章绪论 5
1.1 研究背景 5
1.2 研究意义 5
1.2.1 理论意义 5
1.2.2 现实意义 5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6
1.4 研究方法 7
1.4.1 理论文献研究法 7
1.4.2 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7
第2章 文献回顾 7
2.1 调整成本与成本粘性 8
2.2 管理者预期与成本粘性 8
2.3 代理问题与成本粘性 8
2.4 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 9
第3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
第4章研究设计 10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10
4.2 研究模型与研究变量 10
第5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2
5.1 描述性统计 12
5.2相关性检验 12
5.3多元回归分析 13
第6章研究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的关系研究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111:薛超
引言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目前,我国已有80%以上的企业正在对其全部或部分产品进行本量利分析(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2001)。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成本习性,即将成本总额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在既定范围内保持固定,变动成本随着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化而呈正比例的变化。但是Anderson等(2003)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呈现一定非线性,即收入增加10%,这些费用增加5.5%,反之,收入减少10%,费用却仅减少3.5%。后续的学者就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发现成本与业务量呈现不对称变化,业务量减少所引起的成本的减少额要小于同等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额,这种收入和费用的非线性增长即为成本粘性。国内外学者认为成本粘性程度与管理者对成本的事前预测规划、事中决策调整及事后的归纳评定相关联,因经济区间、劳务契约及管理者自利偏好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其理论解释主要围绕及代理问题、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和公司治理展开。“安然事件”的曝光,使得公司治理在现行的企业运营和社会中都有很高的关注点,内部监督等公司治理的优化,能够有效的监督管理者的行为,使得管理者及时调整业务量调整成本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减弱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使得企业的成本粘性处于一个低水平。所以笔者就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两者,研究其关系,为企业在企业治理过程中对成本粘性水平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成本粘性的研究及其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公司治理处于不断变化的变化创新的时代,拥有不断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主要探索公司治理在成本决策中的作用机理,验证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对公司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费用成本进行实验分析,探究他们的相互作用关系、作用大小和作用方向,这些都有利于正确把握该领域研究方向,弥补研究不足,充实成本粘性成因的理论体系,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的实证研究参考。
1.2.2 现实意义
生产要素的流通是企业的最基本条件,生存要素的如何流通和何时流通成了每一个管理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生存要素的流通在企业中变现为成本的变化,研究好成本的变化规律和成本的粘性水平,对于管理者而言,更能明晰自身判断因素对于成本粘性程度的影响,合理做出成本决策、进行成本管理。对于外部研究人员而言,在对企业进行分析或预测时,若将成本粘性因素考虑在内,可以更准确的把握成本粘性,增加考量和预测的准确性。
管理者的代理成本与自利行为等等,对于企业的成本都有较大的影响,但是较好的公司治理可以调高企业的内部监督和股东监督,减少管理者的自利行为,降低管理者的代理成本。较好的公司治理能够有效的监管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使得管理者追求的利益与所有者趋同,减少代理成本,及时调整成本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降低成本粘性水平;反之亦然。因此,结合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进行实证研究,可以通过优化公司治理来降低成本粘性水平,达到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成本粘性现象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影响。针对公司治理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本文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股权集中度,一是股权性质。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成本粘性;(2)股权性质是否对企业的成本粘性有影响。
具体来看,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对成本粘性的研究背景进行简要分析,随之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再次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最后,确立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是成本粘性文献回顾。对国内外的成本粘性研究发展概况进行总结回顾,其理论解释主要围绕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及代理问题和公司治理展开研究成本粘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本文研究。
第三部分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对我国上市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分析,对公司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相关理论为依托,分析提出我国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假设和成本粘性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假设。
第四部分公司治理对成本粘性的研究设计承托第三部分中对当前我国是否存在产生成本粘性,以及公司治理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列明了所选样本和检验模型,并列明了相关影响因素的变量选取。
第五部分对所选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模型回归得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营业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结论及其粘性程度,和公司治理中主要影响因素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粘性程度。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且总结了文章的局限性和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
图1 研究框架图
1.4 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理论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1.4.1 理论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了解现有国内外学者有关公司治理和成本粘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了解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原因和程度,以及我国公司治理的评价体系,为实证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
1.4.2 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是面板数据,通过STATA11.0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EXCEL2010对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先由描述性统计直观反映样本公司相关数据的统计分布和特点;再在Anderson (2003)所构建的对数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本文的研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依据回归所得系数观察相关因素对成本及费用粘性的影响。
目录
第1章绪论 5
1.1 研究背景 5
1.2 研究意义 5
1.2.1 理论意义 5
1.2.2 现实意义 5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6
1.4 研究方法 7
1.4.1 理论文献研究法 7
1.4.2 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7
第2章 文献回顾 7
2.1 调整成本与成本粘性 8
2.2 管理者预期与成本粘性 8
2.3 代理问题与成本粘性 8
2.4 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 9
第3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
第4章研究设计 10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10
4.2 研究模型与研究变量 10
第5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2
5.1 描述性统计 12
5.2相关性检验 12
5.3多元回归分析 13
第6章研究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的关系研究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111:薛超
引言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目前,我国已有80%以上的企业正在对其全部或部分产品进行本量利分析(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2001)。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成本习性,即将成本总额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在既定范围内保持固定,变动成本随着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化而呈正比例的变化。但是Anderson等(2003)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呈现一定非线性,即收入增加10%,这些费用增加5.5%,反之,收入减少10%,费用却仅减少3.5%。后续的学者就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发现成本与业务量呈现不对称变化,业务量减少所引起的成本的减少额要小于同等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额,这种收入和费用的非线性增长即为成本粘性。国内外学者认为成本粘性程度与管理者对成本的事前预测规划、事中决策调整及事后的归纳评定相关联,因经济区间、劳务契约及管理者自利偏好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其理论解释主要围绕及代理问题、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和公司治理展开。“安然事件”的曝光,使得公司治理在现行的企业运营和社会中都有很高的关注点,内部监督等公司治理的优化,能够有效的监督管理者的行为,使得管理者及时调整业务量调整成本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减弱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使得企业的成本粘性处于一个低水平。所以笔者就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两者,研究其关系,为企业在企业治理过程中对成本粘性水平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成本粘性的研究及其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公司治理处于不断变化的变化创新的时代,拥有不断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主要探索公司治理在成本决策中的作用机理,验证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对公司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费用成本进行实验分析,探究他们的相互作用关系、作用大小和作用方向,这些都有利于正确把握该领域研究方向,弥补研究不足,充实成本粘性成因的理论体系,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的实证研究参考。
1.2.2 现实意义
生产要素的流通是企业的最基本条件,生存要素的如何流通和何时流通成了每一个管理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生存要素的流通在企业中变现为成本的变化,研究好成本的变化规律和成本的粘性水平,对于管理者而言,更能明晰自身判断因素对于成本粘性程度的影响,合理做出成本决策、进行成本管理。对于外部研究人员而言,在对企业进行分析或预测时,若将成本粘性因素考虑在内,可以更准确的把握成本粘性,增加考量和预测的准确性。
管理者的代理成本与自利行为等等,对于企业的成本都有较大的影响,但是较好的公司治理可以调高企业的内部监督和股东监督,减少管理者的自利行为,降低管理者的代理成本。较好的公司治理能够有效的监管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使得管理者追求的利益与所有者趋同,减少代理成本,及时调整成本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降低成本粘性水平;反之亦然。因此,结合公司治理与成本粘性进行实证研究,可以通过优化公司治理来降低成本粘性水平,达到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成本粘性现象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影响。针对公司治理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本文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股权集中度,一是股权性质。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成本粘性;(2)股权性质是否对企业的成本粘性有影响。
具体来看,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对成本粘性的研究背景进行简要分析,随之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再次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最后,确立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是成本粘性文献回顾。对国内外的成本粘性研究发展概况进行总结回顾,其理论解释主要围绕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及代理问题和公司治理展开研究成本粘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本文研究。
第三部分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对我国上市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分析,对公司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相关理论为依托,分析提出我国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假设和成本粘性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假设。
第四部分公司治理对成本粘性的研究设计承托第三部分中对当前我国是否存在产生成本粘性,以及公司治理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列明了所选样本和检验模型,并列明了相关影响因素的变量选取。
第五部分对所选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模型回归得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营业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结论及其粘性程度,和公司治理中主要影响因素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粘性程度。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且总结了文章的局限性和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
图1 研究框架图
1.4 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理论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1.4.1 理论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了解现有国内外学者有关公司治理和成本粘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了解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原因和程度,以及我国公司治理的评价体系,为实证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
1.4.2 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是面板数据,通过STATA11.0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EXCEL2010对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先由描述性统计直观反映样本公司相关数据的统计分布和特点;再在Anderson (2003)所构建的对数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本文的研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依据回归所得系数观察相关因素对成本及费用粘性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