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计提资产减值是为了让公司的资产价值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但目前经常被上市公司用于利润调节并且过度使用,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下降。而创业板市场成长速度较快,在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情况下,其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也会更加强烈。所以本文在相关理论基础上,选取创业板中300家上市公司两年的财务指标作为对象,然后使用excel和spass19.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资产减值对特定盈余管理模型的显著性不一样的结论。据此实证结果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公司内部结构的治理和价格信息市场的完善提出具体意见。关键词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1
2.1 资产减值概述 1
2.2 盈余管理概述 3
2.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 5
3 研究设计 5
3.1 假设提出 5
3.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6
3.3 模型介绍 7
4 实证研究 8
4.1 描述统计 8
4.2 修正的Jones模型回归 10
4.3 相关性模型回归分析 12
4.4 实证结论 15
4.5 本文局限..16
5 改进建议 16
5.1 加强相关法律的控制和会计准则的完善 16
5.2 加强创业板市场监管力度 16
5.3 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17
5.4 加快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17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A 2015年创业板公司部分财务数据.21
附录B 2014年创业板公司部分财务数据...24
1 引言
资产减值的计提能够反映公司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上市公司资产的账面虚假程度,提高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式(不违背会计原则的条件下)来影响公司的利润,是一种实现特定盈余目标的手段。经过7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发展,创业板已经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企业,其自身特点决定其面临的各种风险,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会高于主板上市公司,这会导致公司经营状况不稳定。因此,创业板对盈余管理的愿望更为强烈,动机更加明显。
在8号准则正式出台之前,将资产减值作为一种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是存在于上市公司经营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经营亏损的公司利用资产减值逃避已存在的亏损,经营盈利的公司为实现利润平滑或盈余增长也会利用资产减值这个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和意义,一方面能对资产减值的相关准则提出修改意见,对管理层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能为高层管理者、投资者和市场监管部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综上所述,本文接下来讨论的内容还是较为重要的。
2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2.1 资产减值概述
2.1.1 资产减值的发展历程
国外资产减值的概念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出现了。最早人们对货物产生了资产减值的构想,人们发现库存商品的售价可能低于保本价。1494 年卢卡帕乔利提出对存货实际价值不能过高评估的观点[1]。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明确定义,即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IAS36)。它规定:假如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账面价值超出了出售可收回的实际价值,则企业评估其资产应以实际可收回的价格进行计算,这代表企业资产发生了一个减值过程,企业应当对这一部分减值的资产进行计提。
在我国,资产减值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很多年,它的变革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重要时点。萌芽阶段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企业试点制度提出: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的需要,自行选择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百分比。但此时国家并未作出强制性要求。第二阶段是1998年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它规定公司应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内容有四项。第三阶段是在这个制度经过三年的实行后,2001年国家再次进行了修改,在四项减值的基础上将计提范围扩充到八项。最后一阶段是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它对资产减值提出了明确定义: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时,两者间的差额应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这项准则在八项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扩大了范围。总体看来,我国资产减值的发展趋势为:试用—开放—限制。
2.1.2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新特点
仅从理论角度看新准则,国内外对于资产减值的定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新会计准则在参考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经济市场情况作出了适当的修改完善,进一步确定了减值计提的原则,提高了可操作性,有助于上市公司的减值判断,使我国的资产减值政策逐步进入成熟阶段[2]。
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年初出台,与旧的准则相比主要有如下四点区别:一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非流动资产在内的资产减值准备确认后不得转回,这样可以减少上市公司为扭亏为盈而使其对利润操作较为谨慎;二是我国仿照国际会计准则开始引入资产组组合概念以及总部资产概念,减少管理者运用单项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机会;三是扩大了资产减值计提的适用范围,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资产项目,并规定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四是统一了对减值迹象的判定程序,利于市场部门的监督。
2.1.3 资产减值的计提动因
国外对资产减值计提动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进行了实证考察,首先得出了两大首要动机,分别是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资产价值毁损动机,也就是经济因素,是指公司因为宏观经济调控、所在的行业环境变动、自身的经营状况恶化或资金变动,从而做出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就是说,公司在遇到经济不稳定的情形时,会对面临的风险和损失进行预估,尽量保证公司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市场价值相差较小,减少资产减值带来的影响[3]。盈余管理动机,指的是在准则规定的范围内,管理层出于某种目的如美化公司的财务状况,而通过人为活动来干预资产减值的计提,对财务报表稍加变动,最终造成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收回的价值相比具有较大差距。具体内容下文会继续阐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9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