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迅速增加,这就导致了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因此建设用地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规划城市的建设用地的发展,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历年江苏省建设面积进行收集整理,选取4个驱动因子,综合它们的数据,并分析它们的变化趋势,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从而确定影响江苏省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及对建设用地的影响程度,为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保护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一、研究概况4
(一)研究区概况4
(二)国内外现状4
1.国内研究进展 4
2.国外研究进展5
(三)数据来源5
(四)研究方法5
1.文献综述法5
2.回归分析法5
二、数据与分析6
(一)因子选取6
1.非农人口6
2.人均GDP6
3.城市化率6
4.固定资产投资额6
(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7
三.结论与建议8
1.结论8
2.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江苏省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引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这项研究也越来越热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也慢慢被发掘出来,逐渐成为研究的新热点。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建设用地的逐步扩张已经成为一个急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这对土地利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必然导致耕地、湿地等资源的流失以及区域环境恶化等问题,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土地利用形态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及政府关注的焦点和重点[1]。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包含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多方面复杂的社会经济转变过程。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建设用地增加的具体因素也存在诸多的可能性。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并不相同。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当中是最少。截至2014年,江苏常住人口达到7976.3万人。据统计,2014年,江苏13个地级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达到81874元人民币,位居中国各省首位。分析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张的数据和特点,找出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和弄清驱动机制成为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利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法对江苏省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得到江苏省建设用地的驱动因素及相关回归方程,不仅对江苏省城市化建设具有良好的指导借鉴作用,而且能对江苏未来建设用地利用集约水平有所控制,同时也对耕地的保护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简称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位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东边靠着黄海,西边紧邻安徽,北部挨着山东,东南方与浙江和上海毗邻。江苏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州,平原辽阔,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等几大平原,自然条件优越[2]。江苏省土壤种类丰富,主要有黄棕壤、红棕壤等类型,江苏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全省气候季风特征比较明显,南方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方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比较温和,四季分明,日照足够,年降水量达到1200毫米。
目前拥有南京1个副省级市,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2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18个县和56个市辖区。截至2014年年末,全省总面积达10.7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60.06万人。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初步计算,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5088.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值为3634.33,第二产业总值为30854.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30599.49,人均生产总值81874元。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很好的进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2014年,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25.13万公顷,占市域面积的2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也远远高出相邻的山东、浙江和安徽省。建设用地的扩张必然侵占大量的耕地,近几年耕地保有量持续减少,江苏曾是全国重要粮仓,如今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主要就是由于建设用地的增加,侵占了大量的耕地,因此研究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及其演变驱动力很有必要,此举为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保护有限耕地资源做出了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不过最初的研究分析局限于比较简单的层面,主要集中于分类分区以及开发管理等方面。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开展了一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的研究,对土地的动态变化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对土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至今也取得了多项傲人的成绩。在国外一些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很多符合中国实际的模型,研究出了符合国情的研究方法。在国家各部门和科学院的协助下,在国家大量科研资金的投入下,一项关于土地利用与驱动力机制的研究正在展开,并且已经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列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重要内容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利用1:25万的卫片完成全国和各省土地总面积的整理和统计,全国1:200万土地利用卫星影像图,1:5万主要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卫星影像图等[3]。此外,我国还发展和研制了各种软件系统,内容涵盖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对于洪水预警、抢险救灾等方面录入统一的数据库,还有专家系统专门在线答疑。开发和研制了中国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监测系统,以及其它区域性的土地资源和植被遥感应用的重要项目[4]。在动态地监测土地变化的同时,研究土地变化的驱动力机制,更好地集约节约用地,做好土地的管理和控制工作。
2、国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经成为了全球学者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欧共体1992年以来开展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欧共体国家耕地、农作物变化的大型计划(MARS);加拿大实现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对全国实现周期性的宏观资源调查、更新与制图[5]。Ringrose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了博茨瓦纳南部植被变化研究,Miguelayanz等人运用GIS结合地形数据进行交互式分类研究[6]。1995年,具有全球影响的两大国际组织“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人类影响和响应计划”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列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项目。在此次热潮的影响下,美国、日本等国也推出制定了本国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计划。人类第一次利用卫星数据研制开发了具有统一分类方法、统一数据处理规范并具有统计精度评价结果的全球1km空间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库(Loveland ,etal,1998)[7]。在活动比较少的荒漠地区和人口密度比较小的地区,使用卫星进行资料监测,在人口稠密地区使用航空遥感方法;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为印度、巴西等第三世界国家制作中小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图。当前,国际上在大范围内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遥感技术发展上,美国暂时处于领先地位,苏联稍稍落后于美国,然后是西欧、加拿大、日本等国,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把遥感技术作为关键技术在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中加以采用[8]。在土地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上,很多西方国家也起到了很多的示范作用,在城市的监测和控制上,标准很严格,研究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在人口爆炸的时代,有助于专家学者们更好的控制城市的规模,保护优质的耕地资源。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一、研究概况4
(一)研究区概况4
(二)国内外现状4
1.国内研究进展 4
2.国外研究进展5
(三)数据来源5
(四)研究方法5
1.文献综述法5
2.回归分析法5
二、数据与分析6
(一)因子选取6
1.非农人口6
2.人均GDP6
3.城市化率6
4.固定资产投资额6
(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7
三.结论与建议8
1.结论8
2.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江苏省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引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这项研究也越来越热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也慢慢被发掘出来,逐渐成为研究的新热点。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建设用地的逐步扩张已经成为一个急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这对土地利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必然导致耕地、湿地等资源的流失以及区域环境恶化等问题,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土地利用形态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及政府关注的焦点和重点[1]。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包含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多方面复杂的社会经济转变过程。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建设用地增加的具体因素也存在诸多的可能性。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并不相同。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当中是最少。截至2014年,江苏常住人口达到7976.3万人。据统计,2014年,江苏13个地级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达到81874元人民币,位居中国各省首位。分析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张的数据和特点,找出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和弄清驱动机制成为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利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法对江苏省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得到江苏省建设用地的驱动因素及相关回归方程,不仅对江苏省城市化建设具有良好的指导借鉴作用,而且能对江苏未来建设用地利用集约水平有所控制,同时也对耕地的保护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简称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位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东边靠着黄海,西边紧邻安徽,北部挨着山东,东南方与浙江和上海毗邻。江苏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州,平原辽阔,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等几大平原,自然条件优越[2]。江苏省土壤种类丰富,主要有黄棕壤、红棕壤等类型,江苏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全省气候季风特征比较明显,南方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方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比较温和,四季分明,日照足够,年降水量达到1200毫米。
目前拥有南京1个副省级市,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2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18个县和56个市辖区。截至2014年年末,全省总面积达10.7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60.06万人。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初步计算,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5088.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值为3634.33,第二产业总值为30854.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30599.49,人均生产总值81874元。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很好的进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2014年,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25.13万公顷,占市域面积的2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也远远高出相邻的山东、浙江和安徽省。建设用地的扩张必然侵占大量的耕地,近几年耕地保有量持续减少,江苏曾是全国重要粮仓,如今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主要就是由于建设用地的增加,侵占了大量的耕地,因此研究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及其演变驱动力很有必要,此举为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保护有限耕地资源做出了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不过最初的研究分析局限于比较简单的层面,主要集中于分类分区以及开发管理等方面。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开展了一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的研究,对土地的动态变化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对土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至今也取得了多项傲人的成绩。在国外一些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很多符合中国实际的模型,研究出了符合国情的研究方法。在国家各部门和科学院的协助下,在国家大量科研资金的投入下,一项关于土地利用与驱动力机制的研究正在展开,并且已经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列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重要内容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利用1:25万的卫片完成全国和各省土地总面积的整理和统计,全国1:200万土地利用卫星影像图,1:5万主要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卫星影像图等[3]。此外,我国还发展和研制了各种软件系统,内容涵盖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对于洪水预警、抢险救灾等方面录入统一的数据库,还有专家系统专门在线答疑。开发和研制了中国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监测系统,以及其它区域性的土地资源和植被遥感应用的重要项目[4]。在动态地监测土地变化的同时,研究土地变化的驱动力机制,更好地集约节约用地,做好土地的管理和控制工作。
2、国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经成为了全球学者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欧共体1992年以来开展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欧共体国家耕地、农作物变化的大型计划(MARS);加拿大实现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对全国实现周期性的宏观资源调查、更新与制图[5]。Ringrose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了博茨瓦纳南部植被变化研究,Miguelayanz等人运用GIS结合地形数据进行交互式分类研究[6]。1995年,具有全球影响的两大国际组织“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人类影响和响应计划”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列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项目。在此次热潮的影响下,美国、日本等国也推出制定了本国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计划。人类第一次利用卫星数据研制开发了具有统一分类方法、统一数据处理规范并具有统计精度评价结果的全球1km空间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库(Loveland ,etal,1998)[7]。在活动比较少的荒漠地区和人口密度比较小的地区,使用卫星进行资料监测,在人口稠密地区使用航空遥感方法;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为印度、巴西等第三世界国家制作中小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图。当前,国际上在大范围内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遥感技术发展上,美国暂时处于领先地位,苏联稍稍落后于美国,然后是西欧、加拿大、日本等国,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把遥感技术作为关键技术在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中加以采用[8]。在土地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上,很多西方国家也起到了很多的示范作用,在城市的监测和控制上,标准很严格,研究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在人口爆炸的时代,有助于专家学者们更好的控制城市的规模,保护优质的耕地资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