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食品制造企业的经验证据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成为了各家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策略。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与企业业绩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服务化水平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受到行业、社会技术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食品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数据以及年报为基础,利用其他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企业服务化水平的衡量指标,以三个不同的指标度量企业业绩,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服务化水平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服务化转型方向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服务化水平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提供服务业务确实能为企业提高业绩,但是服务化投入量、企业规模、企业资本结构等因素会抑制服务化作用的有效发挥,此外,企业只提供与产品有关或无关的服务业业务能够使服务化转型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更为显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内有关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 2
1.国内制造业服务化现状概述2
2.有关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业绩影响的研究成果3
(二)国外文献有关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述评4
三、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4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
(三)变量定义5
1.服务化水平的度量5
2.企业绩效的度量5
3.变量定义6
4.服务业务类别度量6
(四)研究模型6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6
(一)描述性统计7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7
(三)多元回归分析 8
五、研究结论 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
——基于食品制造企业的经验证据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变革的推进,制造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也使得很多制造业企业开始将产业链的重心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服务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受到了制造业企业的重视,这种重心的转移就是制造业的服务化。理论上制造业服务化能够为企业的经营业绩带来正面的影响,但在实践之中,很多学者发现服务化有时能够带来正面的影响,但有时却会抑制企业的绩效,而影响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因素之一便是行业。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消费者不仅要求食品来源安全可靠,更要求其获取途径更加方便快捷,这迫使食品制造企业投入更多精力在服务业务上,以此提升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近年来,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概念层出不穷,正体现了食品制造企业产业链逐渐偏移,更有食品制造企业设立独立的O2O电商销售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提供销售、运输、售后等一系列服务业务,巩固自有客户的同时吸引更多新客户,为企业带来不容小觑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食品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这一商品特殊性,使得提供服务业务的成本居高不下,食品制造企业的服务化也因此产生技术瓶颈以及投入产出困境。 因此在食品制造业的行业背景下,服务化水平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怎样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近年来有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文献大量涌现,这些研究为企业转型、增强自身运营能力等方面都提供了可靠的建议,但在特定行业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较少,并且我国的食品制造企业也面临着转型的难题,因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沪深两市A股食品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实证检验服务化水平与企业业绩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讨论食品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方向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期望为食品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文献综述
(一)国内有关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
1.国内制造业服务化现状概述
从国际之间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来比较,陈洁雄(2010)以中美两国制造业内各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对比实证分析后得到:由于我国的服务化水平不高,并且知识技术强度较低,因此中美的“服务化绩效”曲线出现了差异,我国的服务化程度与企业业绩存在倒U型的关系,而美国的制造业企业存在正相关关系。[1]魏作磊、李丹芝(2012)通过对比中美日德英法六国的投入产出数据,了解到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并没有与多数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同, 我国的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对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依赖度减少所引起的。[2]
从总体趋势上来看,李晓慧,邹昭晞(2015)认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总体水平并不高,且有下降趋势,虽然投入服务化有利于制造行业生产率的提高,但作用不明显。[3]
从我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来比较,王术峰、李松庆(2016)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区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了他们的服务化程度,研究表明:我国的三大经济区整体的服务化投入额较高,但服务化程度存在差异,长三角地区的服务化水平最高而珠三角地区则偏低。[4]
王小波,李婧雯(2016)研究发现,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宏观的外部因素来看,市场竞争越大、服务经济水平越高,投入服务化程度就越高;而资源依赖性、国有及国有控股比重与服务化程度则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规模、上市时间与盈利能力与服务化程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从地理位置和行业属性来看,东部地区的服务化趋势更明显,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更高。[5]
2.有关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业绩影响的研究成果
姜铸,李宁(2015)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一个中介影响因素,服务化作为服务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连接的纽带,服务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制造业服务化又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6]
肖挺,蒋金法(2016)制造业服务化对于制造业的产业绩效以及生产率是一种“双刃剑”式的影响,企业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绩效和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实现了产业的“自我促进”,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化转型能够对企业产生正面的影响,但若企业的成长受到阻碍,那么服务化转型可能会对一些负面影响产生放大的作用,即“服务化困境”。[7]
因此,从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业绩影响的性质上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一把既有利又有弊的“双刃剑”,并非只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也是作为服务创新作用于企业绩效的中介因素。
陈丽娴,沈鸿(2017),利用PSM-DID方法对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显著提高了绩效,但这一效应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即整体企业样本中,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在时间上呈现出 “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也就是企业服务化后面临一段时期的绩效下滑风险。[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52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