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上公司股权激励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并对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介绍了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问题,然后提出股权激励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集中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检验。通过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农业类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提高激励效果,同时也为有关政府部门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提供参考,从而指导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行为,规范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目录
一、引言 4
二、相关理论阐述和文献综述 5
(一)相关理论假说 5
1.经营管理防御假说 5
2.利益汇聚假说 5
3.区间效应假说 5
(二)实证研究方法综述 6
(三)影响股权激励效果的原因综述 6
1.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影响 6
2.公司特征的影响 6
3.高管特征的影响 7
(四)研究评述 7
1.研究的特点 7
2.研究的不足之处 7
三、农业类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现状分析 7
1.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及其特点 8
2.农业类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 9
四、研究设计 11
(一)研究假设 11
(二)样本的选择及来源 12
(三)变量的选取 12
1.被解释变量 12
2.解释变量 12
3.控制变量 12
(四)模型的建立 13
五、实证研究 13
(一)描述性统计 14
(二)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与公司绩效改善相关程度的实证分析 15
(三)股权激励实施与否与公司绩效改善的相关程度实证分析 16
六、研究总结 17
(一)总结 17
(二)建议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农业类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当代企业的最大特点。两权分离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这引发了代理问题。为了缓解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西方国家最早提出了一种长期激励制度股权激励制度。这一制度在西方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完善公司治理模式,提高公司绩效有很大作用。
研究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农业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股权结构与财务指标数据,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农业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本研究对于农业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提高经营绩效,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状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相关理论阐述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假说
1.经营管理防御假说
Fama和Jensen (1983)认为,即使对于低水平的管理者股权,市场监管也许依然迫使经理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尽管他们缺乏个人动机来做这些。经理人拥有较高比例的股权不见得就会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相反,当他们拥有公司股票的重大比例,从而获得足够的投票权和影响力时,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非价值最大化目标而不会危及他们的职位与报酬。这些论据引发了管理防御假说。
2.利益汇聚假说
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随着管理层所有权的上升,偏离价值最大化的成本会下降。也就是说,管理层持股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改善企业业绩。这就是利益趋同假说(convergence-of-interest),认为管理层也拥有剩余索取权会使得股东与管理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
3.区间效应假说
区间效应理论认为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单一方向的,在管理者持股比例的不同区间,二者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区间效应,即对处于不同管理层持股比例区间的公司而言,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相关系数存在差异。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以美国1980 年的328个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拥有的股份不少于0.2%的董事们的持股比例之和衡量管理层持股比例,发现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非单调关系:当管理层股权介于0%和5%之间时,公司绩效随管理层股权的增加而提高;当管理层股权介于5%和25%之间,公司绩效随管理层股权的增加而下降;当管理层股权超过25%时,公司绩效随管理层股权的增加而提高。
(二)实证研究方法综述
国内学者大部分采用了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如李维安、李汉(2006)的研究对象为1999年至2003年在深沪两个证券市场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数据来自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系列数据库, 回归分析的结果采用Statas计算。
潘颖(2009)通过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时,往往选择单个指标,且大多选用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一指标,ROE能有效地反映股东回报和公司价值创造情况,但无法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收益能力。所以,作者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公司综合业绩因子,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全面评价。
(三)影响股权激励效果的原因综述
1.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影响
吕长江(2009)认为:激励条件和激励有效期对于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效果影响重大,构成划分福利型公司和激励型公司的标准。
吴玉辉、吴世农(2010)研究表明,股权激励方案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宽松的企业,有利于高管忽的和形式股票期权,体现出明显的高管自利行为。
2.公司特征的影响
李乐、张良、闫磊(2013)认为身处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因为其规模较传统行业的企业小, 多元化程度低, 为了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需要通过高强度和结构相对分散的激励制度安排来敦促高管与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 传统行业企业的独立董事比例较高, 能对高管进行有效监督, 对股权激励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所以其总体激励强度较低。另外, 企业的代理成本与资产负债率的高低会影响企业股权激励的强弱, 而高管在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之前的持股数量会影响企业的股权激励结构, 比如是否会授予核心员工更多的激励标的物, 以及是否愿意将更多的企业成员纳入到激励机制中来。
3.高管特征的影响
白洁(2014)研究表明,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高管年龄与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存在交互效应,且这种效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向为负,高管年龄越大,高管持股越多的公司企业绩效越差。高管的年龄越大,股权激励所带来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越有可能引起高管人员的厌恶心理,以及短期利益导向驱动所导致的套现行为,所以相对于年轻的高管而言,股权激励下年龄大的高管对于企业绩效的提升的力度反而偏较弱。同时还发现,高管年龄本身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国社会具有“关系性”特点,该特点是指我国企业的行动与效益在很多方面取决于其与其他企业、政府部门等相关主体的关系如何。
(四)研究评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2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