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振华鞋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目 录
1 引言 1
2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 1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1
2.2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3
2.3 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4
3 振华鞋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4
3.1 企业背景介绍 4
3.2 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4
3.3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原因分析 6
4 建立与完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8
4.1 强化该公司高级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 8
4.2 建立健全风险识别、评估和反应机制 8
4.3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 9
4.4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9
4.5 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10
4.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10
4.7 围绕内部控制要素做好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的发展模式和趋势,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个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成熟企业管理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企业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趋向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产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挑战,要使企业经营得以续存,就必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标准建立健全并完善企业内部相关控制制度,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再只是流走于形式,这样才能让企业负责人违法干预内部控制工作导致工作秩序混乱的事件不再出现。内部控制制度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严格规范内部各个岗位上的权利和职责,对实现经营目的、提高管理效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保护资产的完整安全等都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企业经营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人合法权利,促进资本市场有效运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国外研究起步比较早,主要以专业机构发布的各类准则为代表。在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了名为《内部控制——协作体
系的要素及其对于管理层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研究专著,第一次正式给内
部控制做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包含了设计组织机构、单位内部的所有互相协调的方
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1]。”1994年,COSO报告有一个很具影响力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各层次实施旨在为实现其主要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2]。”而设定这一过程,是为实现下面3个目标而做出合理的保证:第一个是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第二个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第三个是对现行法规的遵守。其中,具有操作性目的是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第二个目标具有信息性目的,最后一个对法规的遵守具有遵从性目的。这三大目标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对各项业务发展有利的,而不是阻碍进步的。经营的“效果”是根据实际产出的结果来说的,而经营的“效率”是由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的比值决定的。此外,企业不能为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而不遵守法规,当然也不能为了达到遵从性目的或者操作性目的而不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突出了“全部控制论”的理念。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当能够保证此三大目标的实现。当然,企业也要遵循内部控制的五项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根据《基本规范》,全面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
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
控制空白点[3]。在这里,《基本规范》特别强调了内部控制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
思想。
(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在第一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注重企业重点业务事项和风险较高
的领域,并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方法,保证系统结构无重大缺陷。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准确的专业判断,即管理者应当依据现今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特
点以及企业内部自身的经营特点,从经营业务的性质、交易的数目这两个方面来确定
此业务是否需要实行重点控制。
(三)制衡性原则
所谓制衡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4]。在考虑运营效率的情况下实现相辅相成。进一步说,制衡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完成某项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经要经过互不从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与此同时,要确保实施内部控制监督职能岗位上的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操守,能够相互监督,绝不互相包庇。
(四)适应性原则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当与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的管理规
模、所涉及的业务都在不断的扩大,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由此带来的
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要不断调整、修改,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
各种变化。想要更好的做到适应性原则,还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具备前瞻性,即根据企
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情况,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准确的评估,找出系统可能出现的弊
端然后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五)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监督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但资源有限,企业不能也不应该为内部监
督毫无节制地投入资源,而是应该权衡内部监督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收益,以适当的成
本实现有效监督[5]。
2.2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首次出现在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
工作规范》中,其对内部控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注重环境的
控制,并且把它和会计的制度、程序一同纳入内部控制结构里面。此后,不管是内部
会计控制还是管理控制都没有任何区别。
199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作出了权威性解释,即“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6]。
1999年,财政部再次修改《会计法》,开始注重内部控制,即使没有明文归纳出
内部控制的概念,可是会计法要求的职务和责任分工明确、业务的考察、实施、治理
相互约束,相互制衡,都与内部控制的含义相符,体现了内控的本质要求。
相关员工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制度;在内部审计上,振华公司显然出现了严重的
弊端,首先,从社会环境讲,因外审约束力大于内审,所以单位领导不重视内审监督,
不关注内审发展,在对分公司的控制管理上也没有制定专门的内部审计制度,内审地
1 引言 1
2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 1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1
2.2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3
2.3 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4
3 振华鞋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4
3.1 企业背景介绍 4
3.2 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4
3.3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原因分析 6
4 建立与完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8
4.1 强化该公司高级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 8
4.2 建立健全风险识别、评估和反应机制 8
4.3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 9
4.4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9
4.5 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10
4.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10
4.7 围绕内部控制要素做好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的发展模式和趋势,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个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成熟企业管理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企业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趋向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产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挑战,要使企业经营得以续存,就必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标准建立健全并完善企业内部相关控制制度,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再只是流走于形式,这样才能让企业负责人违法干预内部控制工作导致工作秩序混乱的事件不再出现。内部控制制度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严格规范内部各个岗位上的权利和职责,对实现经营目的、提高管理效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保护资产的完整安全等都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企业经营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人合法权利,促进资本市场有效运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国外研究起步比较早,主要以专业机构发布的各类准则为代表。在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了名为《内部控制——协作体
系的要素及其对于管理层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研究专著,第一次正式给内
部控制做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包含了设计组织机构、单位内部的所有互相协调的方
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1]。”1994年,COSO报告有一个很具影响力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各层次实施旨在为实现其主要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2]。”而设定这一过程,是为实现下面3个目标而做出合理的保证:第一个是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第二个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第三个是对现行法规的遵守。其中,具有操作性目的是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第二个目标具有信息性目的,最后一个对法规的遵守具有遵从性目的。这三大目标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对各项业务发展有利的,而不是阻碍进步的。经营的“效果”是根据实际产出的结果来说的,而经营的“效率”是由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的比值决定的。此外,企业不能为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而不遵守法规,当然也不能为了达到遵从性目的或者操作性目的而不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突出了“全部控制论”的理念。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当能够保证此三大目标的实现。当然,企业也要遵循内部控制的五项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根据《基本规范》,全面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
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
控制空白点[3]。在这里,《基本规范》特别强调了内部控制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
思想。
(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在第一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注重企业重点业务事项和风险较高
的领域,并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方法,保证系统结构无重大缺陷。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准确的专业判断,即管理者应当依据现今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特
点以及企业内部自身的经营特点,从经营业务的性质、交易的数目这两个方面来确定
此业务是否需要实行重点控制。
(三)制衡性原则
所谓制衡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4]。在考虑运营效率的情况下实现相辅相成。进一步说,制衡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完成某项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经要经过互不从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与此同时,要确保实施内部控制监督职能岗位上的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操守,能够相互监督,绝不互相包庇。
(四)适应性原则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当与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的管理规
模、所涉及的业务都在不断的扩大,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由此带来的
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要不断调整、修改,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
各种变化。想要更好的做到适应性原则,还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具备前瞻性,即根据企
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情况,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准确的评估,找出系统可能出现的弊
端然后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五)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监督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但资源有限,企业不能也不应该为内部监
督毫无节制地投入资源,而是应该权衡内部监督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收益,以适当的成
本实现有效监督[5]。
2.2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首次出现在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
工作规范》中,其对内部控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注重环境的
控制,并且把它和会计的制度、程序一同纳入内部控制结构里面。此后,不管是内部
会计控制还是管理控制都没有任何区别。
199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作出了权威性解释,即“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6]。
1999年,财政部再次修改《会计法》,开始注重内部控制,即使没有明文归纳出
内部控制的概念,可是会计法要求的职务和责任分工明确、业务的考察、实施、治理
相互约束,相互制衡,都与内部控制的含义相符,体现了内控的本质要求。
相关员工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制度;在内部审计上,振华公司显然出现了严重的
弊端,首先,从社会环境讲,因外审约束力大于内审,所以单位领导不重视内审监督,
不关注内审发展,在对分公司的控制管理上也没有制定专门的内部审计制度,内审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