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20191230190320]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财务风险,Z值模型,内部控制
目 录
1 引言 1
2 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 1
2.1 财务风险相关经济理论 1
2.2 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概念 3
2.3 财务风险的类别 5
3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5
3.1 外部环境引发财务风险 6
3.2 内部因素引发财务风险 7
4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9
4.1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0
4.2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18
4.3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20
4.4 积极进行重组 21
4.5 防范外部环境风险 21
结论 22
致谢 23
参考文献 24
1 引言
当前,国家针对市场经济的改革,推出多项措施,如自由贸易区的开设和IPO注册制的试水。新的经济环境中,公司在得到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一旦放松对于风险的防范,让风险不断积累,公司最终会陷入财务危机,走向破产重组境地,损害投资者的利益。2008金融危机期间,众多央企曝出金融衍生品投资巨额亏损事件。在一系列事件中,央企为了获取投资性收益、规避汇率风险,投资风险很高的金融衍生品,其中大多数金融衍生品业务还是属于私下签订协议的OTC交易,公司内部的风险管控体系形同虚设。2010年前后,大量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链处于紧绷状态,不合理的融资方式所带来财务风险逐渐显现。近来,我国正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剩产能企业的融资渠道被收紧,钢铁,采掘等上市公司企业所面临的筹资风险日趋增大,防范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越发显得重要。截至2014年4月11日,因连续亏损而退市的上市公司不足50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不足2%。不过,长航油运成为2012年沪深交易所退市制度改革以来沪市首家因财务指标不达标而退市的公司,也是A股历史上第一家退市央企,这暗含着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会加大[1]。我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并未把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常规化,多数只针对生产安全和销售波动等风险实施管控措施。在破产前多数公司财务状况糟糕,各项财务指标下降,财务风险越发明显,但却常被公司忽视。市场化前,国家统一安排企业资金,企业的财务风险也相应的转移给了国家,但随着市场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个体,管理自身财务活动。企业应不断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提高财务决策的风险柔性,逐步培养承担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能力。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经营能力的下降将会给市场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提高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
2.1 财务风险相关经济理论
2.1.1 效用理论
在经济学中效用被定义为: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的评价[2]。伯努利效用函数中边际效用递减以及最大效用作为主流经济学分析中核心基本原理,它初步量化了人们在进行风险性决策所产生的主观效用。在成本一定,且人们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时,收益最高的那个方案并不一定是最终选择,人们通常趋向于选择主观效用最高的方案。面对风险,人们呈现出的风险特征有三种:风险偏好、风险厌恶和不关心风险,相应地存在着三种类型风险投资者:风险偏好者、风险厌恶者和风险中立者。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喜欢进行风险性较大的投资,能够从风险活动中获得效用。风险厌恶的投资者的效用会随着风险的增加而降低,他们希望收益率的波动尽可能的小,相对收益率的偏差越小越好。在风险中性投资者对风险既不厌恶也不偏好,他们在乎的只是收益,不在乎风险的大小。本文假定投资者为风险厌恶型。
2.1.2 投资组合理论
现代投资理论由马克维茨(1952)提出,投资者的效用可以通过组合收益与标准差来刻画。投资者在自己可承受的风险范围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追求更高的收益或者在保证一定收益率下追求风险的最小化。他们在对投资进行有效组合,可以实现期望效用的最大化。威廉夏普又在马克维茨证券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均衡的资本市场上,任何证券的风险报酬只与其系统性风险相关,即与证券市场整体投资收益变化的协方差相关程度相联系,对不可分散风险可以不加以考虑。市场的平均风险报酬可由E(R)-Rf表示,则βi [E(R)-Rf)]表示i种投资组合(或单项证券)在均衡资本市场上的定价,反映其系统性风险报酬(风险价值、风险贴水)。由此,在资本市场上可以推出为所有证券定价的线性模型,即:Rj=Rf+βi(Rm-Rf)[3]。
2.1.3 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是对公司最优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理论。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净利理论、经营利润理论、传统折中理论,这些理论只是对资本结构理论的一种初步认识,比较片面,还未形成系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两人于1958年到1963年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三篇论文,探讨了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联系,形成“MM资本结构理论”。
a)MM理论
MM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公司所得税的MM理论。在严格的假设下,无所得税理论推出两个命题:一是无论公司是否有债务,其公司价值都等于该公司未来预期收益按其所处风险等级下的必要报酬率折现值,二是公司若运用财务杠杆,则股东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也会随着风险的增加而上升,其公司价值仍将保持不变。第二阶段的MM理论对所得税加以考虑,同样得出两个命题:一是使用财务杠杆下公司的价值与有相同风险但未运用财务杠杆的公司价值加上使用债务带来的节税利益;二是随着公司财务杠杆的提高,公司的财务风险也会上升,因而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或者破产的可能性也越大,导致公司额外成本上升本,降低公司的价值。
b)代理成本理论
公司债务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务资本的扩大,债权人所承受的风险也在上升,债权人的监督成本也会上升,债权人就会要求更高的利率。股东最终要承担这部分代理成本,这将降低股东价值。
c)信号传递理论
公司在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资本结构时,也会传达出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信号,以及公司对于自己股票未来走势的看法。在资本市场投资者低估公司价值时,公司就会寻求债务融资,相反,在资本市场投资者高估公司价值时,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
d)啄序理论
公司在融资时,一般会先安排内部融资,再债务融资,最后才会寻求股权融资。由于大多数公司在融资时都会遵循这样的顺序,因此,筹资的顺序的选择并不会向投资者传递出利空信号。在啄序理论看来,明显的公司目标资本结构并不存在[4]。留用利润和发新都属于股权筹资,但留用利润通常会被优先采用,而发新则被最后选用。
综上所述,上述理论从不同学科角度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提供了理论基石。效用理论解释了人们在面对风险时会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做出效用最高的经济决策;投资组合理论为人们提供了刻画系统风险的工具,找到了分散非系统风险的方法;资本结构理论揭示了资本结构与风险和企业价值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7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