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公司利润操纵水平的影响

摘要:本文选取了2011年到2014年的A股上市公司,并将所有公司分为巨额盈利公司、微利公司、巨额亏损公司三类。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新准则下我国A股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判断具有不同利润操纵动机的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情况。得出结论认为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并没有成功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而且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调整对上市公司利用其操纵利润的制止现象不明显,上市公司仍有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4
一、 引言 4
二、 文献综述 4
(一) 资产减值准备 4
(二) 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4
1. 巨额盈利公司 4
2. 微利公司 4
3. 巨额亏损公司 5
(三) 文献评述 5
三、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
(一) 理论分析 5
1. 信息不对称理论 5
2. 代理理论 5
3. 成本动机 5
(二)研究假设 5
四、 研究设计 6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
1. 样本选择 6
2. 样本分类 6
3. 数据来源 7
(二) 变量设定 7
(三) 模型构建 7
1. 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 7
2. 操纵性应计利润 8
3. 回归模型 8
五、 实证分析 8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8
(二) 相关性分析 9
(三) 回归检验结果及分析 10
1. 巨额盈利公司 10
2. 微利公司 10
3. 巨额亏损公司 11
六、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局限性 12
(一) 研究结论 12
(二) 政策建议 12
(三) 本文的局限性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水平的影响
引言
上市公司往往会出于各种不同的动机,不科学地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难以得到真实的反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政策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试图降低企业将资产减值准备作为“蓄水池”的可能性,缩小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不规范之处来操纵利润的空间,但相关研究显示新准则的效果有待考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灰色地带”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仍不罕见。
本文对上市公司操纵性利润和资产减值准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判断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总资产减值准备与利润操纵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判断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执行情况。
文献综述
资产减值准备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预期可收回金额[1]。
目前我国对资产减值的确认方式主要是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某项资产在未来会计期间通过经营或者处置产生的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确认减值准备。但是,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企业会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影响因素后,才能做出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的判断[2] 。这样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过程中出现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的现象,导致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财务报表并不能真实反映其资产的质量。
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李扬和田益祥在2008年提出,由于对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对市场要求较高,相关会计准则只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做了原则性的规定[3],种种情况都赋予了经济自利的管理者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操纵资产减值的机会主义行为巨大的制度空间(Watts,Zimmerman,1986)[4]。Franeis , Hanna和Vincent(1996)认为,对于存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者而言,大多数情况下为据实减值,几乎不存在利润操纵的动机,但在商誉减值的方面,大多数公司是出于利润操纵的动机进行减值准备计提的[5]。
巨额盈利公司
朱炜(2003)提出:当企业净利润水平较高时,其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与总资产的比较小,体现出盈利能力较好时企业执行减值政策较为准确和合理[6]。闫多(2008)认为上市公司倾向于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经营业绩逐年递增的趋势,以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7],通过这种积极信息的传递来降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成本[8]。类似的,Kirschenheiter 和 Ndmelumad(2002)认为当上市公司某年利润有巨额增长时,若出现有利于公司的好消息,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会由于各种盈余管理动机,希望平滑利润,往往会选择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将盈利期间的一部分会计盈余递延到以后,再在之后需要的会计期间予以转回,以保证公司的利润可以保持增长的趋势 [9]。
微利公司
朱炜(2003)提出,当企业业绩并不尽如人意时,减值准备计提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会有显著的上升[6]。戴明德等(2005)发现在控制经济因素时,当前我国一些亏损的上市公司通过不提取减值准备、提取较少的减值准备来减少资产减值对利润的负影响;甚至有的企业对资产进行虚假的处置以转销减值准备,以期提高会计利润、扭亏为盈,实现“微利”[10]。黄智妍(2013)认为现有制度下采用备抵法确认资产减值会减少企业的资产、增加费用,会减少企业报表上的会计利润,也可能继续加重原亏损公司的损失,甚至可能使原本盈利的公司由于计提了减值准备而变为亏损公司[11]。
巨额亏损公司
赵春光(2006)发现亏损公司出于避亏或大清洗等目的,存在人为地利用政策漏洞,操纵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12]。Kirschenheiter 和 Ndmelumad(2002)认为对巨额亏损的公司而言,它们往往会为了达到在未来会计期间提高盈余水平的目的,选择操纵资产减值准备来“大洗澡”[9]。黄婷晖(2002)发现ST公司在相关会计期间利用会计准则的模糊性和赋予企业的自主性进行利润调节,计提了远高于普通公司的减值准备[13]。马天壤(2013)通过对扭亏公司的分析发现,巨额亏损后扭亏的公司会在前两年计提远高于正常值的、允许转回的减值准备,夸大亏损,再在下一年度集中转回,借此手段实现“账面盈利”的假象,以逃避被退市的命运[14]。
文献评述
企业通过准确地执行会计制度,可以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产,消除不良资产泡沫,反映上市公司所持有资产的真实价值[15],使得企业经营者准确判断企业状况,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效的信息,提升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但资产减值常被上市公司加以不合理的使用。上市公司基于各种方面的考虑,会出于平滑利润、避亏达到微利、扭亏为盈等目的对会计利润动手脚,而资产减值是常用伎俩之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5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