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互联网行业的公司采用双重结构赴美上市的现象。由此,我国的学者就开始展开了国内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上市的适用性等方面的讨论,得出了国内市场还不能接纳这一特殊股权结构的结论。但是双重股权结构在国外的资本市场上却得到了认可,国外的资本市场也应允了公司采用这一特殊的股权结构上市的行为。这一结构相较于普通的单元股权结构来说,有优势也有弊端,优势在于它可以防止企业在上市时被其他企业恶意收购,平衡单一股权结构下高层管理者们既想掌握绝对控制权又想通过上市来增加企业的资金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弊端是在这种结构下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属于正常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就很有可能会造成拥有绝对控制权的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严重的利益冲突,然后大量的盈余管理现象就会接连出现。本文以百度公司为例,分析其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上市前后的特定财务数据的变化,探讨其在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上市后对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提出在这种股权结构下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关键词 双重股权,盈余管理,投票集中度,机构投资者投票权
目 录
1 引言 1
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1
2.1 盈余管理概念 1
2.2 盈余管理的影响 2
2.3 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动因 2
3 股权结构相关理论 4
3.1 股权结构概念 4
3.2 股权结构类型 4
3.3 双重股权结构特征 5
3.4 双重股权结构利弊 5
4 百度公司的双重股权结构 6
4.1 投票集中度变化 6
4.2 机构投资者投票权比例变化 7
5 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8
5.1 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呈“U”型相关 8
5.2 机构投资者投票权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弱 9
5.3 百度公司双重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9
6 双重股权结构下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10
6.1 内部建议 10
6.2 外部建议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5
1 引言
这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国内企业的数量也随之在迅速增长。为了顺应国际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企业的发展,最近兴起了另一种股权结构—双重股权结构,但是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仍然采用同股同权的普通单元股权结构。虽然国内暂未接纳这一特殊的股权结构,但纵观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目前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上市的企业已经很多了。这一结构相较于普通的单元股权结构来说,有优势也有弊端,优势在于它可以防止企业在上市时被其他企业恶意收购,平衡单一股权结构下高层管理者们既想掌握绝对控制权,又想通过上市来增加企业的资金,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弊端是在这种结构下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属于正常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就很有可能会造成拥有绝对控制权的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严重的利益冲突,然后大量的盈余管理现象就会接连出现。
对于不同的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我国目前已有很多学者有了研究结论,但都是从股权结构的特征进行分析的,鲜少讨论在双重股权结构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所以本文以百度公司为例,分析其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上市前后的特定财务数据的变化,探讨其在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上市后对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提出在这种股权结构下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
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2.1 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直没有放弃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不过始终没有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对于盈余管理在会计学上的概念各个学者也都存在诸多不同侧重点的定义。
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签订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1]。
从公司制和非公司制企业角度看,盈余管理的主体就不限于公司制下的企业管理者,还包括非公司制下的公司所有者,所以盈余管理是:管理者或所有者在不违反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方法或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会计信息以使个人利益或企业价值达至满意程度的过程[2]。
从盈余管理与盈余作假两者的区别来看,盈余管理的操作前提是不违反会计准则和公司法,是一个不褒不贬的概念;而后者则没有这个前提,是一个贬义概念。所以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的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在不侵害公司账面价值和市价的基础上进行的盈余操纵。而盈余做假则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不顾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的制约,在财务数据或经营决策上做出的有损企业价值的操纵行为[3]。
从不同的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中不难归纳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的一些基本涵义:第一,企业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不变的主体。关于盈余管理的主体问题,各个学者的结论普遍相似。在不同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时,唯独其主体是保持不变的。公司的重大经济活动及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普通小股东来说都是没有决策权的,最终的决策控制权都是由公司的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大股东持有。第二,盈余管理是侧重于对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进行操作的行为。但盈余管理的最终操作对象还是会计财务数据。第三,盈余管理的目的可以说是单纯的但同时又十分复杂。说其目的是单纯的是指归根究底都是要满足私有利益。但因为需要满足的私有利益既包括公司经理人员自身利益也包括公司股东的利益。而大多时候,这两者的利益是无法同时满足的,所以说,盈余管理的目的又是十分复杂的。
2.2 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于公司的影响有好有坏。一方面,盈余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司的运营风险,提高管理者的收益,并让管理者有一定的调整盈余的空间。这对激发管理者的创新能力,使其想到更好的管理决策和战略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降低企业委托人的契约成本,更好地满足委托人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而另一方面它可能会使财务报表数据的虚假成分增加,降低报表的客观准确性[4]。这会使其所表现出的企业财务数据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脱节。且大量的进行盈余管理而不加以管制,会使其变成一种错误的企业内部风气。代理人会越来越“为所欲为”,当委托人的目的与自己的利益不相符时,其会为了满足私欲实施盈余管理,进而可能危害到委托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甚至是公司的整体利益。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则必定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阻碍企业的发展。
目 录
1 引言 1
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1
2.1 盈余管理概念 1
2.2 盈余管理的影响 2
2.3 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动因 2
3 股权结构相关理论 4
3.1 股权结构概念 4
3.2 股权结构类型 4
3.3 双重股权结构特征 5
3.4 双重股权结构利弊 5
4 百度公司的双重股权结构 6
4.1 投票集中度变化 6
4.2 机构投资者投票权比例变化 7
5 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8
5.1 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呈“U”型相关 8
5.2 机构投资者投票权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弱 9
5.3 百度公司双重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9
6 双重股权结构下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10
6.1 内部建议 10
6.2 外部建议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5
1 引言
这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国内企业的数量也随之在迅速增长。为了顺应国际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企业的发展,最近兴起了另一种股权结构—双重股权结构,但是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仍然采用同股同权的普通单元股权结构。虽然国内暂未接纳这一特殊的股权结构,但纵观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目前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上市的企业已经很多了。这一结构相较于普通的单元股权结构来说,有优势也有弊端,优势在于它可以防止企业在上市时被其他企业恶意收购,平衡单一股权结构下高层管理者们既想掌握绝对控制权,又想通过上市来增加企业的资金,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弊端是在这种结构下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属于正常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就很有可能会造成拥有绝对控制权的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严重的利益冲突,然后大量的盈余管理现象就会接连出现。
对于不同的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我国目前已有很多学者有了研究结论,但都是从股权结构的特征进行分析的,鲜少讨论在双重股权结构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所以本文以百度公司为例,分析其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上市前后的特定财务数据的变化,探讨其在采用双重股权结构上市后对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提出在这种股权结构下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
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2.1 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直没有放弃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不过始终没有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对于盈余管理在会计学上的概念各个学者也都存在诸多不同侧重点的定义。
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签订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1]。
从公司制和非公司制企业角度看,盈余管理的主体就不限于公司制下的企业管理者,还包括非公司制下的公司所有者,所以盈余管理是:管理者或所有者在不违反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方法或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会计信息以使个人利益或企业价值达至满意程度的过程[2]。
从盈余管理与盈余作假两者的区别来看,盈余管理的操作前提是不违反会计准则和公司法,是一个不褒不贬的概念;而后者则没有这个前提,是一个贬义概念。所以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的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在不侵害公司账面价值和市价的基础上进行的盈余操纵。而盈余做假则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不顾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的制约,在财务数据或经营决策上做出的有损企业价值的操纵行为[3]。
从不同的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中不难归纳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的一些基本涵义:第一,企业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不变的主体。关于盈余管理的主体问题,各个学者的结论普遍相似。在不同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时,唯独其主体是保持不变的。公司的重大经济活动及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普通小股东来说都是没有决策权的,最终的决策控制权都是由公司的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大股东持有。第二,盈余管理是侧重于对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进行操作的行为。但盈余管理的最终操作对象还是会计财务数据。第三,盈余管理的目的可以说是单纯的但同时又十分复杂。说其目的是单纯的是指归根究底都是要满足私有利益。但因为需要满足的私有利益既包括公司经理人员自身利益也包括公司股东的利益。而大多时候,这两者的利益是无法同时满足的,所以说,盈余管理的目的又是十分复杂的。
2.2 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于公司的影响有好有坏。一方面,盈余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司的运营风险,提高管理者的收益,并让管理者有一定的调整盈余的空间。这对激发管理者的创新能力,使其想到更好的管理决策和战略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降低企业委托人的契约成本,更好地满足委托人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而另一方面它可能会使财务报表数据的虚假成分增加,降低报表的客观准确性[4]。这会使其所表现出的企业财务数据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脱节。且大量的进行盈余管理而不加以管制,会使其变成一种错误的企业内部风气。代理人会越来越“为所欲为”,当委托人的目的与自己的利益不相符时,其会为了满足私欲实施盈余管理,进而可能危害到委托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甚至是公司的整体利益。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则必定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阻碍企业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