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
摘 要摘 要2014年1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CAS39),旨在提高财务报告中相关披露信息的质量,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评估企业运用的估值技术。本文在理论阐述的基础结合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具体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信息产生的影响,就此指出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还存在计量缺乏真实性与可操作性等不足之处。最后,本文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加强社会监督以及编制具体的公允价值应用指南等建议。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告质量;估值技术目 录
0引言 1
1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概念辨析 1
1.1公允价值的基本概念 1
1.2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 2
1.3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及输入值 2
1.4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4
2财务报告质量理论概述 5
2.1财务报告质量的含义 5
2.2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 5
2.2.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5
2.2.2财务报告的相关性 5
2.2.3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6
2.2.4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 6
2.2.5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6
3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7
3.1理论分析 7
3.2案例解析 7
3.2.1基本情况 7
3.2.2公允价值计量对广发证券财务报告的影响 8
4在财务报告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12
4.1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真实性 12
4.2计量的可操作性难 12
4.3公允价值计量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2
5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建议 13
5.1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管 13
5.2加强社会监督,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13
5.3为公允价值计量编制具体的应用指南 14
5.4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
0引言
国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5.1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管 13
5.2加强社会监督,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13
5.3为公允价值计量编制具体的应用指南 14
5.4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
0引言
国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不久之后,世界各地就迅速地展开了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研究,其中FASB与IASB是研究的先锋。如今这二者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趋同方面,已经硕果累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的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1年5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13)。在我国,“公允价值”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98年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等具体准则之中。2006年,公允价值的定义才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被首次正式提出。2014年1月,国家财政部发布了一项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CAS39)。CAS39规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有关概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与披露要求做了比较细致的规定。CAS39的发布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从而促进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是财务报告的基础,财务报告质量是报告使用者们决策的基础。在财务报告质量方面,IASB和FASB于2010年联合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我国也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七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和财务报告质量研究能促使财务报告向高质量发展,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但却在其实际运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公允价值计量和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知识,从企业财务报表披露的客观数据出发,阐述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进而分析我国企业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
1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概念辨析
1.1公允价值的基本概念
新定义:在新会计准则CAS39中,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1]。”
旧定义: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2]。”
公允价值的新定义明确了四点: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是市场价值基础而不是企业主体基础;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为价值计量而非成本计量;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价格选择是市场价格;强调了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其在计量日的价格而不是在其他日期的价格。
1.2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
新准则提出,企业主要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负债、投资性房地产以及生物资产等。并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可以是单项资产或负债(如一项金融工具、一项非金融资产等),也可以是资产组合、负债组合或者是资产与负债的组合[1]。
新准则中还规定了其他与公允价值相类似的计量属性。包括: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适用于存货准则、资产减值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与股份支付业务相关的,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与租赁业务相关的,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1]。除此之外,新准则CAS39还首次提出了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的问题,并且增加了能够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金融资产的范围,细化了非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有关规定。
1.3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及输入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规定,“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首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1]。第一层级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到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第一层次输入值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例如交易
0引言 1
1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概念辨析 1
1.1公允价值的基本概念 1
1.2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 2
1.3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及输入值 2
1.4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4
2财务报告质量理论概述 5
2.1财务报告质量的含义 5
2.2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 5
2.2.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5
2.2.2财务报告的相关性 5
2.2.3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6
2.2.4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 6
2.2.5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6
3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7
3.1理论分析 7
3.2案例解析 7
3.2.1基本情况 7
3.2.2公允价值计量对广发证券财务报告的影响 8
4在财务报告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12
4.1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真实性 12
4.2计量的可操作性难 12
4.3公允价值计量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2
5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建议 13
5.1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管 13
5.2加强社会监督,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13
5.3为公允价值计量编制具体的应用指南 14
5.4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
0引言
国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5.1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管 13
5.2加强社会监督,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13
5.3为公允价值计量编制具体的应用指南 14
5.4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
0引言
国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不久之后,世界各地就迅速地展开了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研究,其中FASB与IASB是研究的先锋。如今这二者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趋同方面,已经硕果累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的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1年5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13)。在我国,“公允价值”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98年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等具体准则之中。2006年,公允价值的定义才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被首次正式提出。2014年1月,国家财政部发布了一项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CAS39)。CAS39规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有关概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与披露要求做了比较细致的规定。CAS39的发布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从而促进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是财务报告的基础,财务报告质量是报告使用者们决策的基础。在财务报告质量方面,IASB和FASB于2010年联合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我国也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七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和财务报告质量研究能促使财务报告向高质量发展,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但却在其实际运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公允价值计量和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知识,从企业财务报表披露的客观数据出发,阐述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进而分析我国企业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
1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概念辨析
1.1公允价值的基本概念
新定义:在新会计准则CAS39中,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1]。”
旧定义: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2]。”
公允价值的新定义明确了四点: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是市场价值基础而不是企业主体基础;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为价值计量而非成本计量;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价格选择是市场价格;强调了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其在计量日的价格而不是在其他日期的价格。
1.2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
新准则提出,企业主要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负债、投资性房地产以及生物资产等。并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可以是单项资产或负债(如一项金融工具、一项非金融资产等),也可以是资产组合、负债组合或者是资产与负债的组合[1]。
新准则中还规定了其他与公允价值相类似的计量属性。包括: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适用于存货准则、资产减值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与股份支付业务相关的,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与租赁业务相关的,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1]。除此之外,新准则CAS39还首次提出了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的问题,并且增加了能够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金融资产的范围,细化了非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有关规定。
1.3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及输入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规定,“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首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1]。第一层级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到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第一层次输入值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例如交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