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责任会计的概述 1
2.1 责任会计的产生 1
2.2 责任会计的内容 2
2.3 责任会计的发展及现状 2
3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的意义 3
3.1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3
3.2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的作用 4
4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5
4.1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时遇到的问题 5
4.2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遇到问题的原因 7
5 完善我国责任会计的对策 8
5.1 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对责任会计的了解 8
5.2 鼓励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8
5.3 加快会计人员素质提高和会计电算化的步伐 8
5.4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指导作用 9
5.5 完善激励机制 9
6 基于绿岛管阀件公司的案例分析 9
6.1 公司简介 10
6.2 公司责任会计的基本分析 10
6.3 公司推行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 11
6.4 完善公司责任会计的对策 13
结 论 16
致 谢 17
参 考 文 献 18
1 引言
责任会计是以十九世纪末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将其运用于会计领域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责任会计源自分权管理,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专为考评经济组织内部各成员经济责任以及业绩服务的一种会计。责任会计最初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产生,后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部门化以及分权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扩大,业务结构日益复杂,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现在责任会计已经成为企业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一直以来,责任会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都比较稳定,它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及成果做出了贡献。但近几年,会计工作秩序紊乱、基础工作下滑、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已经成为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观念落后、现代企业理论体系不完善和推广方法不当、划分责任单位不合理、会计人员会计方法的滞后性、会计信息失真和责任会计自身缺陷等现象,都阻碍了责任会计在我国的推行应用。
2 责任会计的概述
2.1 责任会计的产生
责任会计最早始于20世纪初,由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A希金斯提出。我国的责任会计萌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班组核算。刚开始,责任会计主要是利用价值的模式,通过创建各级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进行差异分析,然后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系统、全面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1]。到了七十年代末,我国引入市场经济后,一些企业设立了内部结算中心,使得各级核算单位的责权利紧密结合,正确的反映了各级核算单位的成本节约与超支,充分的调动了各单位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企业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壮大,涌现了许多的跨行业公司、超级公司、跨国公司。这类公司的产品销售规模极其庞大,管理层次众多,组织机构复杂,分支机构也有不少,企业管理者为了能更好的经营管理,必须将自己的一部分权限下放,来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分权管理就是这样开始实施的。在分权管理体制下,企业必须及时了解、评估和考查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责任会计恰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产生的。?
2.2 责任会计的内容
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是指施行责任会计务必具备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权责范围。
实施责任会计制度,首先应该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内部管理的具体需要,将其所属的各部门单位划分成多个责权清晰、范围合理、分工明确的责任中心,并且规定这些责任中心的负责人对他们分工负责的重要指标负责[2]。目前,我国企业划分的责任中心有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
2、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
责任预算是以责任中心作为对象,对责任中心的成本、利润和投资编制预算[3]。即在责任中心确立的基础上,把全面预算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和总任务。按责任中心进行分解落实,并为各责任中心制定责任预算以及核算体系。这个可以衡量的目标也就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评估各责任中心业绩的准则。
3、建立追踪系统,进行反馈控制。
在责任预算确定后,责任中心应建立一套功能健全、信息翔实的关于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系统,并能将实际执行情况与以前确定的责任目标和责任预算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及其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反馈给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
4、合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在责任会计体系中,每个责任中心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为了正确评估各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必须由企业管理当局合理地制订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部转移价格,来组织各责任中心之间互相供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产品或劳务的业务活动 [4]。责任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企业内部转移价格,既便于分清各责任中心的职责、调动各责任中心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又便于了解各责任中心的资金流量。
2.3 责任会计的发展及现状
责任会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以说它是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和寻求内部控制的必然产物。
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一战结束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次增加,内部责任复杂化。如果说在小企业中企业管理当局尚能“事必躬亲”,而在规模不断扩大的企业和组织中他们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就迫切的要求管理权力的分割和寻找各层次的代理人,并核算他们各自的责任。到40年代,责任会计已经在理论和方法上都不断成熟,60年代后责任会计作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方法已经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 [5]。
我国责任会计方法体系虽然还不完善,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也积累了一些零散的成功经验。“一五”时期我国创造了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方法,厂内计划价格、资金分级管理这些应该都可以说是责任会计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最早反映模式。60年代出现了资金的分级分口管理,即按照部门实行的资金责任会计;70年代在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核算实际上也是责任会计的一种雏形。1978年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介绍和引进西方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如本量利分析、目标管理、责任中心的划分等,这一期间在我国创造了吉林的“厂内银行”制度和车间核算制度,并将资金、成本、利润指标分解到车间,使得责任会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 [6]。到了1993年,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初期的责任会计,此时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下责任会计的运用,它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反映也是市场机制下利润驱动和竞争影响的结果。这一期间我国企业开始运用西方责任会计的理论结合我国情况创造自己的责任会计方法。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北邯郸钢铁公司的经验:“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制度”。他们把目标成本和责任会计有机结合,把全厂各大指标分解并下达到各单位和个人,从而真正落实了责任。再比如武钢能源总厂借鉴“行动会计”的基本方法,把成本降低指标进行分解并全部落实到人,采取“谁节约,谁受益”的责与利相结合的制度。我们应该尽量挖掘我国责任会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将其总结上升为理论并推广运用。
1 引言 1
2 责任会计的概述 1
2.1 责任会计的产生 1
2.2 责任会计的内容 2
2.3 责任会计的发展及现状 2
3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的意义 3
3.1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3
3.2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的作用 4
4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5
4.1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时遇到的问题 5
4.2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遇到问题的原因 7
5 完善我国责任会计的对策 8
5.1 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对责任会计的了解 8
5.2 鼓励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8
5.3 加快会计人员素质提高和会计电算化的步伐 8
5.4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指导作用 9
5.5 完善激励机制 9
6 基于绿岛管阀件公司的案例分析 9
6.1 公司简介 10
6.2 公司责任会计的基本分析 10
6.3 公司推行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 11
6.4 完善公司责任会计的对策 13
结 论 16
致 谢 17
参 考 文 献 18
1 引言
责任会计是以十九世纪末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将其运用于会计领域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责任会计源自分权管理,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专为考评经济组织内部各成员经济责任以及业绩服务的一种会计。责任会计最初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产生,后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部门化以及分权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扩大,业务结构日益复杂,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现在责任会计已经成为企业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一直以来,责任会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都比较稳定,它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及成果做出了贡献。但近几年,会计工作秩序紊乱、基础工作下滑、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已经成为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观念落后、现代企业理论体系不完善和推广方法不当、划分责任单位不合理、会计人员会计方法的滞后性、会计信息失真和责任会计自身缺陷等现象,都阻碍了责任会计在我国的推行应用。
2 责任会计的概述
2.1 责任会计的产生
责任会计最早始于20世纪初,由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A希金斯提出。我国的责任会计萌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班组核算。刚开始,责任会计主要是利用价值的模式,通过创建各级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进行差异分析,然后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系统、全面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1]。到了七十年代末,我国引入市场经济后,一些企业设立了内部结算中心,使得各级核算单位的责权利紧密结合,正确的反映了各级核算单位的成本节约与超支,充分的调动了各单位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企业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壮大,涌现了许多的跨行业公司、超级公司、跨国公司。这类公司的产品销售规模极其庞大,管理层次众多,组织机构复杂,分支机构也有不少,企业管理者为了能更好的经营管理,必须将自己的一部分权限下放,来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分权管理就是这样开始实施的。在分权管理体制下,企业必须及时了解、评估和考查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责任会计恰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产生的。?
2.2 责任会计的内容
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是指施行责任会计务必具备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权责范围。
实施责任会计制度,首先应该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内部管理的具体需要,将其所属的各部门单位划分成多个责权清晰、范围合理、分工明确的责任中心,并且规定这些责任中心的负责人对他们分工负责的重要指标负责[2]。目前,我国企业划分的责任中心有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
2、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
责任预算是以责任中心作为对象,对责任中心的成本、利润和投资编制预算[3]。即在责任中心确立的基础上,把全面预算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和总任务。按责任中心进行分解落实,并为各责任中心制定责任预算以及核算体系。这个可以衡量的目标也就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评估各责任中心业绩的准则。
3、建立追踪系统,进行反馈控制。
在责任预算确定后,责任中心应建立一套功能健全、信息翔实的关于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系统,并能将实际执行情况与以前确定的责任目标和责任预算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及其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反馈给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
4、合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在责任会计体系中,每个责任中心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为了正确评估各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必须由企业管理当局合理地制订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部转移价格,来组织各责任中心之间互相供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产品或劳务的业务活动 [4]。责任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企业内部转移价格,既便于分清各责任中心的职责、调动各责任中心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又便于了解各责任中心的资金流量。
2.3 责任会计的发展及现状
责任会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以说它是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和寻求内部控制的必然产物。
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一战结束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次增加,内部责任复杂化。如果说在小企业中企业管理当局尚能“事必躬亲”,而在规模不断扩大的企业和组织中他们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就迫切的要求管理权力的分割和寻找各层次的代理人,并核算他们各自的责任。到40年代,责任会计已经在理论和方法上都不断成熟,60年代后责任会计作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方法已经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 [5]。
我国责任会计方法体系虽然还不完善,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也积累了一些零散的成功经验。“一五”时期我国创造了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方法,厂内计划价格、资金分级管理这些应该都可以说是责任会计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最早反映模式。60年代出现了资金的分级分口管理,即按照部门实行的资金责任会计;70年代在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核算实际上也是责任会计的一种雏形。1978年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介绍和引进西方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如本量利分析、目标管理、责任中心的划分等,这一期间在我国创造了吉林的“厂内银行”制度和车间核算制度,并将资金、成本、利润指标分解到车间,使得责任会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 [6]。到了1993年,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初期的责任会计,此时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下责任会计的运用,它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反映也是市场机制下利润驱动和竞争影响的结果。这一期间我国企业开始运用西方责任会计的理论结合我国情况创造自己的责任会计方法。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北邯郸钢铁公司的经验:“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制度”。他们把目标成本和责任会计有机结合,把全厂各大指标分解并下达到各单位和个人,从而真正落实了责任。再比如武钢能源总厂借鉴“行动会计”的基本方法,把成本降低指标进行分解并全部落实到人,采取“谁节约,谁受益”的责与利相结合的制度。我们应该尽量挖掘我国责任会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将其总结上升为理论并推广运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