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20200112193313]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经营绩效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2.1 国外研究综述 2
1.2.2 国内研究综述 3
第2章 股权结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4
2.1 相关概念 4
2.1.1 股权结构 4
2.1.2 公司经营绩效 4
2.2 相关理论 4
2.2.1 两权分离理论 4
2.2.2产权理论 4
2.2.3 交易费用理论 5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分析 6
3.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过程 6
3.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的特点 7
3.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成因 7
第4章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9
4.1 样本与变量的选取 9
4.1.1样本来源 9
4.1.2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9
4.1.3 公司股权结构指标的选取 9
4.1.4控制变量 10
4.2 实证研究假设 11
4.3实证分析 11
4.3.1 股权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1
4.3.2 股权结构及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14
4.3.3 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回归分析 16
4.3.4 回归结果 17
第5章 结论 18
5.1 启示 18
5.2 本文的不足 19
参考文献 19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股份制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柱。我国股份制模式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我们国家的上市公司是在原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拆分上市的。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带有独有的特征:国有股与社会公众股共存,而且法人股和国有股不能流通上市。这样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也严重损坏了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这一现象降低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走向正常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1.1.2 研究意义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一直是近几年国内外金融学界研究的焦点,并且一直没能在这一课题上达成共识。一方面,针对这一课题取得了一些理论结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方法的缺陷,使得许多研究结论还在争议中。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治理公司的基石,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的运作促进作用是通过影响公司治理机制来来间接实现的,而公司的经营运作又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
与此同时,我国从国有企业到上市公司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伴随着股份制的实行以及上交所深交所的建立,国有企业开始步入正轨。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筹集资金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股份制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性更是导致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篇论文通过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找出更适合上市公司发展的有效措施。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的许多学者对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早要追溯到Adolf Berle和Gardiner Means(1932)合著的《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他们认为,股权的高度分散使得公司的经营权不再掌握在拥有公司部分股权的小股东们。导致监督力度的分散,而没有股权的经理人员与小股东之间是存在利益冲突的,从而导致公司的经营绩效没有实现最优化。因此这一假说旨在说明股权的分散程度越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越低。
对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正式研究则一致认为是 Jense 与 Mecking(1976)。他们的观点认为公司的股东分为两类:外部股东与内部股东。外部股东对公司没有决策控制权,该权利掌握在内部股东手中。在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而解决这些冲突的根本是增加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
Holdernes 跟Sheehan(1988)的研究结果显示,很多公司的控股股东是自己本人或者本人的直接代表,因此股东跟经营管理者在利益方面达成共识,这样可能会导致经理人员通过回购股份的方式来转移资源。从而促进了企业向最优方向发展。
Shell和Hlii(1988)通过研究显示,战略选择是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主要因素。股权集中化会促使公司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公司经营绩效的提升。从而得出结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的经营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
Serveas和McConnell(1990)通过研究发现了公司价值与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着函数关系,他们分别选择了1976年的1173个和1986年的1093个非金融类型样本作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司股权结构与托宾Q值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的结论。他们通过统计研究得出了公司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托宾Q值两者之间存在的曲线性的关系:在0到40%之间,随着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曲线开始向上倾斜,40%之后,曲线由上升开始变为向下倾斜,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托宾Q值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
David Y Suk 跟Kic Han(1998)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伴随着公司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不断上升,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在利益方面越来越一致,但是当高过某一个值之后便开始分散。
Pedersen和Thomsen(2000)通过对欧洲一些大公司的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存在非线性的正相关关系,超出某一范围则会有相反的影响。
Martin-Ugedo和Minguez-Vera(2005)将Morck等人的研究方法运用于西班牙。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公司价值与股权集中度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却发现公司价值会受到股权控制度的影响。他们又在股权结构作为内生变量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对企业价值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反向关系却无法成立。而企业价值与股权控制度之间却存在的关系却是双向的。
1.2.2 国内研究综述
许小年和王燕(1997)通过对1993年-199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股权集中度与市盈率成正相关。他们还发现公司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受股权构成的影响,主要变现为A股与市净值成负相关与资产收益率无显著性关系;法人股与净资产收益率成正相关;国有股则相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经营绩效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2.1 国外研究综述 2
1.2.2 国内研究综述 3
第2章 股权结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4
2.1 相关概念 4
2.1.1 股权结构 4
2.1.2 公司经营绩效 4
2.2 相关理论 4
2.2.1 两权分离理论 4
2.2.2产权理论 4
2.2.3 交易费用理论 5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分析 6
3.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过程 6
3.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的特点 7
3.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成因 7
第4章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9
4.1 样本与变量的选取 9
4.1.1样本来源 9
4.1.2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9
4.1.3 公司股权结构指标的选取 9
4.1.4控制变量 10
4.2 实证研究假设 11
4.3实证分析 11
4.3.1 股权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1
4.3.2 股权结构及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14
4.3.3 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回归分析 16
4.3.4 回归结果 17
第5章 结论 18
5.1 启示 18
5.2 本文的不足 19
参考文献 19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股份制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柱。我国股份制模式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我们国家的上市公司是在原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拆分上市的。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带有独有的特征:国有股与社会公众股共存,而且法人股和国有股不能流通上市。这样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也严重损坏了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这一现象降低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走向正常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1.1.2 研究意义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一直是近几年国内外金融学界研究的焦点,并且一直没能在这一课题上达成共识。一方面,针对这一课题取得了一些理论结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方法的缺陷,使得许多研究结论还在争议中。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治理公司的基石,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的运作促进作用是通过影响公司治理机制来来间接实现的,而公司的经营运作又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
与此同时,我国从国有企业到上市公司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伴随着股份制的实行以及上交所深交所的建立,国有企业开始步入正轨。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筹集资金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股份制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性更是导致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篇论文通过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找出更适合上市公司发展的有效措施。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的许多学者对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早要追溯到Adolf Berle和Gardiner Means(1932)合著的《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他们认为,股权的高度分散使得公司的经营权不再掌握在拥有公司部分股权的小股东们。导致监督力度的分散,而没有股权的经理人员与小股东之间是存在利益冲突的,从而导致公司的经营绩效没有实现最优化。因此这一假说旨在说明股权的分散程度越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越低。
对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正式研究则一致认为是 Jense 与 Mecking(1976)。他们的观点认为公司的股东分为两类:外部股东与内部股东。外部股东对公司没有决策控制权,该权利掌握在内部股东手中。在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而解决这些冲突的根本是增加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
Holdernes 跟Sheehan(1988)的研究结果显示,很多公司的控股股东是自己本人或者本人的直接代表,因此股东跟经营管理者在利益方面达成共识,这样可能会导致经理人员通过回购股份的方式来转移资源。从而促进了企业向最优方向发展。
Shell和Hlii(1988)通过研究显示,战略选择是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主要因素。股权集中化会促使公司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公司经营绩效的提升。从而得出结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的经营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
Serveas和McConnell(1990)通过研究发现了公司价值与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着函数关系,他们分别选择了1976年的1173个和1986年的1093个非金融类型样本作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司股权结构与托宾Q值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的结论。他们通过统计研究得出了公司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托宾Q值两者之间存在的曲线性的关系:在0到40%之间,随着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曲线开始向上倾斜,40%之后,曲线由上升开始变为向下倾斜,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托宾Q值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
David Y Suk 跟Kic Han(1998)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伴随着公司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不断上升,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在利益方面越来越一致,但是当高过某一个值之后便开始分散。
Pedersen和Thomsen(2000)通过对欧洲一些大公司的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存在非线性的正相关关系,超出某一范围则会有相反的影响。
Martin-Ugedo和Minguez-Vera(2005)将Morck等人的研究方法运用于西班牙。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公司价值与股权集中度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却发现公司价值会受到股权控制度的影响。他们又在股权结构作为内生变量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对企业价值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反向关系却无法成立。而企业价值与股权控制度之间却存在的关系却是双向的。
1.2.2 国内研究综述
许小年和王燕(1997)通过对1993年-199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股权集中度与市盈率成正相关。他们还发现公司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受股权构成的影响,主要变现为A股与市净值成负相关与资产收益率无显著性关系;法人股与净资产收益率成正相关;国有股则相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