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施行

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施行[202001051418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地逐步深化,财政分配格局和事业单位管理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收支的多元化、复杂化,使其财务风险也不断显现,单一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环境,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显得尤为重要。国外一些国家在非营利组织上早已实行权责发生制,在这种大环境和内环境的双重变化背景下,适时适当地引进权责发生制成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理想选择。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全面体现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状况,消除隐性负债风险,强化单位风险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相关概念阐述,从而对本文研究的事业单位进行定位,在分析事业单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比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在事业单位中应用的利弊,得出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最后,本文对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过程中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改革,建议
目 录
1 引言1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
2.1 事业单位的定义1
2.2 事业单位会计2
2.3 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4
3 旧制度下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弊端5
3.1 不能全面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5
3.2 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负债5
3.3 不能准确核算成本和费用5
3.4 不能准确均衡地反映事业结余6
3.5 会计信息不透明6
4 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6
4.1 固定资产核算变化6
4.2 债权债务核算变化7
4.3 收入支出核算变化7
4.4 净资产核算变化8
5 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制约因素和相关建议8
5.1 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制约因素8
5.2 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相关建议9
结论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我国的会计体系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预算会计具有统一性、政策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预算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体现国家预算和各级事业单位核算的一种会计,并且能全面系统和持续地对事业单位的资本和运营支出进行核算、监督和反映,以此来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的预决算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并且提高会计核算的有效性。旧的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准则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化,资金收支渠道和会计核算也日趋多元化,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收付实现制很好的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收支活动。因而我国制定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该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1]。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辅以权责发生制。在具体会计核算操作中,仔细研读新准则中各科目核算方法,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这对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能更好的实施新准则是非常必要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事业单位的定义
1998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第252号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事业单位定义为: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2]。这是我国最早从法律上对其的定义。
学者成思危认为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并且独立于政府的公益性组织,换言之,事业单位是政府批准设立受财政部直接领导[3]。
学者张雪芬将事业单位定义为依照法律程序设立的,资金全部或部分来源于财政拨付,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而服务的单位[4]。
学者张月玲、吴高波认为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政府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不具有物质生产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生产和人民服务,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包括文教、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单位,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
学者陈敏、沈俊玲、肖海英、陈菁菁认为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一般是指为了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包括医院、高校、测绘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等[6]。
学者王健认为,在我国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目的,由国家权力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福利、交通、城市公用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7]。
2012年4月16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将事业单位按照职责任务、资源配置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将事业单位划分为一类和二类。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是指公益服务性质较强的事业单位,如承担九年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工作、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其特点是资源不能或不适合由市场来配置;二类是指公益属性较弱的事业单位,如承担高等教育、非盈利医疗等单位,其特点是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市场进行配置[8]。
2.2 事业单位会计
2.2.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及特点
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的专业会计[9]。它的核算对象包括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预算资金、业务资金的活动和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的缴款,以及对经济建设和经营单位的拨款。生活中常见的事业单位有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且没有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区别于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具有如下共同特点:一是收入来源多渠道。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等;二是支出使用多用途。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等;三是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区别核算,事业结余与经营结余也分别计算[10]。
2.2.2 事业单位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状态,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主体、会计报表体系的设计以及提供信息的范围和质量,进而影响到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会计目标的准确定位能够显著提高会计系统运行的效率,而会计目标如果缺失,则会使得会计工作失去方向,因此,会计目标是会计的重要理论问题。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此作出了具体要求,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不仅要全面反映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而且能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而对目标进一步细化可以分为:一是满足预算管理要求,反馈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定额的情况,同时要准确及时记录单位预算资金的来源、分配和使用情况,通过对实际使用和预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便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控制和决策。二是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要能够提供反映财务状况的相关信息。三是满足绩效管理要求,提供单位运营绩效信息。事业单位会计要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核算当期各种项目成本以及产品服务成本以及当期运作的成果业绩,来评价事业单位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
2.2.3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
简单地说,会计信息就相当于会计主体的一种产品,是会计主体日常经营活动的具体反映,其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和全面的决策,相反,低质量甚至是无效的会计信息则可能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新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做了最基本的要求,确立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基本质量标准,具体包括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明晰性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坚决贯彻执行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我国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情况做出正确预估与决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4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