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背景下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卓越计划背景下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91230185635]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创新研究,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目 录
1 引言 1
2 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
2.1 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2
2.2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2
2.3 教学质量整体不高 4
2.4 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6
3 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基本素质分析 7
3.1 应用型会计人才与学术型会计人才区别 7
3.2 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8
4 卓越计划与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 9
4.1 “卓越计划”的内涵 9
4.2 “卓越计划”的实施 10
5 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1
5.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1
5.2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12
5.3 优化专业和课程体系 13
5.4 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5
5.5 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 16
5.5 形成学校、社会双主体考核评价体系 17
结 论 18
致 谢 29
参 考 文 献 20
1 引言
2014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约有727万人,他们的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本科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显然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其理论研究能力远不及985、211等国家重点本科高校毕业生,其实际操作技能又比不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就面临着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这说明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日前,教育部正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技能型。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型的专业硕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会计专业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般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毕业以后多数走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真实的会计工作,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其理论知识与文化素养水平又必须高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转型后的普通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就要原在有的理论训练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课程的教学,进行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其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因而,此计划也为如何实现普通高校向职业高校转型、如培养技术型本科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尽管“卓越计划”的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并没有将经管类专业纳入其中,但因为其前提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挥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所以对于本科会计学专业来说,学校根据“卓越计划”要求,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同样可以培养出“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本科技术型人才[2]。因此,以“卓越计划”为导向,探讨如何建立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成为当前地方普通高校尤为重要的课题。
2 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1 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会计教育的理念仍停留在知识传承教育、一次性教育上。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念上试图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就能够掌握能满足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全部专业知识;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以会计职业的知识需要来开展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会计职业准则和规章制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普遍比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理念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调通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进行知识的灌输。同时也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学校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洞悉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
2.2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2.2.1 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培养目标决定着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最终制约着会计本科教育的质量。许多本科高校习惯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理论教学时间偏多,实践教学时间太少。对于国家重点本科高校来说,会计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培养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从事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一般不会去企业从事实际的会计工作。而对于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却仍然偏重理论,没有考虑到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服务的,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学校本位”的培养目标与会计实践工作缺乏有机联系,忽视了会计职业的要求,造成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
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采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渗透“企业思想”的教学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确定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更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3]。
2.2.2 培养目标定位范围广、表述不清晰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广泛。由于会计专业属于管理类专业,高校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面,就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教学目标。广学而不精,导致了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好像什么都会一点,但是工作质量不高,用人单位难以满意,这往往与高校的初衷适得其反。还有许多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较为笼统,只是概括定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没有具体说明与评定,这使得教学目标在理解上随意性较大。
相比之下,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虽然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是内容比较具体,有很强的指导性。比如,具体培养目标中会阐明本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哪些行业哪些岗位服务等,一目了然,有了清晰具体的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才切实可行,才可以有根据地调整结构、训练技能。同时,学生也能根据培养目标了解就业方向,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学习计划。
2.2.3 忽视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
2005年11月,“永道会计学奖学金”的设立者、前永道会计师实务所主席永道先生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国内会计人才成长很快,但整体业务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的会计从业人员虽然众多,但会计行业仍处于低端人才相对饱和,高级人才告急阶段。前财政部副部长、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里到,截至2010年末,我国已有会计从业人员约1400万人。其中:获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273万人,占比约19.5%:获得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144万人,占比约10.3%;获得高级会计师资格的有11.6万人,占比约0.8%。另外部分省区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评价试点评出的正高级会计师仅948人。可见,在我国会计人才队伍中,具有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占比不高,中高级占比则更低,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高级(含正高)、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l0:40:50的要求相距甚远[4]。普通会计人员供大于求,而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持国际上认可的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相关行业中有一定资历的中高级会计人才却依然紧缺。然而,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对这部分具有高级会计人才潜质或者更高层次学习需求的学生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创新研究,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目 录
1 引言 1
2 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
2.1 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2
2.2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2
2.3 教学质量整体不高 4
2.4 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6
3 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基本素质分析 7
3.1 应用型会计人才与学术型会计人才区别 7
3.2 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8
4 卓越计划与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 9
4.1 “卓越计划”的内涵 9
4.2 “卓越计划”的实施 10
5 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1
5.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1
5.2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12
5.3 优化专业和课程体系 13
5.4 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5
5.5 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 16
5.5 形成学校、社会双主体考核评价体系 17
结 论 18
致 谢 29
参 考 文 献 20
1 引言
2014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约有727万人,他们的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本科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显然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其理论研究能力远不及985、211等国家重点本科高校毕业生,其实际操作技能又比不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就面临着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这说明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日前,教育部正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技能型。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型的专业硕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会计专业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般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毕业以后多数走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真实的会计工作,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其理论知识与文化素养水平又必须高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转型后的普通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就要原在有的理论训练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课程的教学,进行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其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因而,此计划也为如何实现普通高校向职业高校转型、如培养技术型本科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尽管“卓越计划”的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并没有将经管类专业纳入其中,但因为其前提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挥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所以对于本科会计学专业来说,学校根据“卓越计划”要求,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同样可以培养出“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本科技术型人才[2]。因此,以“卓越计划”为导向,探讨如何建立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成为当前地方普通高校尤为重要的课题。
2 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1 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会计教育的理念仍停留在知识传承教育、一次性教育上。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念上试图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就能够掌握能满足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全部专业知识;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以会计职业的知识需要来开展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会计职业准则和规章制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普遍比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理念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调通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进行知识的灌输。同时也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学校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洞悉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
2.2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2.2.1 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培养目标决定着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最终制约着会计本科教育的质量。许多本科高校习惯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理论教学时间偏多,实践教学时间太少。对于国家重点本科高校来说,会计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培养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从事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一般不会去企业从事实际的会计工作。而对于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却仍然偏重理论,没有考虑到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服务的,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学校本位”的培养目标与会计实践工作缺乏有机联系,忽视了会计职业的要求,造成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
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采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渗透“企业思想”的教学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确定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更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3]。
2.2.2 培养目标定位范围广、表述不清晰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广泛。由于会计专业属于管理类专业,高校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面,就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教学目标。广学而不精,导致了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好像什么都会一点,但是工作质量不高,用人单位难以满意,这往往与高校的初衷适得其反。还有许多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较为笼统,只是概括定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没有具体说明与评定,这使得教学目标在理解上随意性较大。
相比之下,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虽然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是内容比较具体,有很强的指导性。比如,具体培养目标中会阐明本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哪些行业哪些岗位服务等,一目了然,有了清晰具体的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才切实可行,才可以有根据地调整结构、训练技能。同时,学生也能根据培养目标了解就业方向,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学习计划。
2.2.3 忽视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
2005年11月,“永道会计学奖学金”的设立者、前永道会计师实务所主席永道先生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国内会计人才成长很快,但整体业务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的会计从业人员虽然众多,但会计行业仍处于低端人才相对饱和,高级人才告急阶段。前财政部副部长、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里到,截至2010年末,我国已有会计从业人员约1400万人。其中:获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273万人,占比约19.5%:获得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144万人,占比约10.3%;获得高级会计师资格的有11.6万人,占比约0.8%。另外部分省区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评价试点评出的正高级会计师仅948人。可见,在我国会计人才队伍中,具有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占比不高,中高级占比则更低,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高级(含正高)、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l0:40:50的要求相距甚远[4]。普通会计人员供大于求,而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持国际上认可的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相关行业中有一定资历的中高级会计人才却依然紧缺。然而,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对这部分具有高级会计人才潜质或者更高层次学习需求的学生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