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演变及准则研究

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演变及准则研究[20191230190457]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目 录
1 引言 1
2 非营利组织会计概述 2
2.1 非营利组织会计内涵 2
2.2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点 2
2.3 国外非营利组织会计简介 2
3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 3
3.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3
3.2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出台背景 4
3.3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意义 5
4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框架分析 6
4.1 背景分析 6
4.2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 6
4.3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基本假设 7
4.4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8
4.5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监控 12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机构、组织。其显著特征为:独立性、不分配利润、组织性和自愿性。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态势迅猛。最新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依法登记的组织有50.76万个,其中社会团体组织28.4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万个,基金会3876个,从业人员超过1400万人。非营利组织良好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者的功劳。如今,现有的管理却跟不上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速度[1]。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一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非营利组织发展过于迅速,产生了资金短缺、能力不足以及监督管理机制紊乱的问题,于此同时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去约束,使得发展结构不稳定;二是缺乏理论研究。与我国政府、企业相比,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理论方面缺乏相应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相对落后。美国在非营利组织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在1980年将非营利组织列入研究。与此同时,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相关的研究结论很稀少。与企业会计和政府会计相比,非营利组织会计还缺乏更完善的准则和制度。本文针对这样的背景探讨了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演变,并且提出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框架的一些看法。
2 非营利组织会计概述
2.1 非营利组织会计内涵
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指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种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并且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会计类型。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它与企业会计相比,在会计基础理论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目标和对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原则和假设、会计信息的表达方法等。但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又有自身的特点,比如组织目标、财务资金来源、资金分配机制、受托责任和业绩考核方面等。这些特点使得《企业会计准则》满足不了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发展要求[2]。
2.2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点
2.2.1 非营利性,注重社会效益
营利组织致力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及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主要为公众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开展公益活动、提供公益产品。经济利益不是非营利组织追求的目标,其更加关注社会效益。
2.2.2 政府拨款、捐款收入为主,兼有经营性收入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广泛,主要分为两大类:非经营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非经营性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和服务收费,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拨款、项目经费、个人、与社会捐款、会员缴费;关于经营性收入,非营利组织虽然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实现组织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开展经营性业务来获得经济资源,前提是不破坏公益形象。
2.2.3 所有权特殊,不存在所有者权益
在非营利组织中,财产所有者并不是资源的提供者,这一点与企业会计有本质上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如捐款者,提供资源时不期待收回经济上的利益。非营利组织在运营过程中获得的资金不归资源提供者所有,也不进行分配[3]。
2.3 国外非营利组织会计简介
国外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以美国为例。在美国,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分为公立与私立两种: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制定公立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规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负责制定私立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规范。公立与私立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规范存在某些差异。其原因是,公立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规范与政府会计规范更加接近,私立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规范与企业会计规范更加接近。事实上美国也是这么规划的,公立非营利组织已经作为政府公共部门的一部分,因此,公立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规范也看作政府会计规范一部分。例如,GASB在1999年6月颁布《政府会计与则务报告准则汇编》,其中专门对公立高等学校、医院与其他福利组织进行会计规范[4]。
1980年, FASB发布第4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5]。公告中指出,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并不是财产所有者,更加关注的是组织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特点,使得组织不需要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相竞争以谋取利润,利润指标因此不受用,需要其他指标来衡量组织的业务能力;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应当进行信息披露,使资源提供者和其他信息提供者了解组织发展状况,这样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
3.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颁布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法规,与它有关联的只有我国的预算会计法规。预算会计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行政单位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我国预算会计的主要特点为:计算预算收支、核算经费结存,其中大部分事业单位会计把经费核算作为中心,在会计处理中,实行收付实现制,通常不进行成本核算。但是目前一些非营利组织有业务收入,因此开始核算成本、计提折旧,采用权责发生制。由此可见,上述特点正在改变。
在《会计法》的指导下,我国完成了针对规范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实施。《会计法》历经三次制定与修改:1985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通过了第一部会计法,并且在1985年5月1日颁布实施;1993年12月29日,第二部会计法通过了修订并且颁布实施;1999年10月31日,第三部会计法通过修订,且在2000年7月1日颁布实施。
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开始改变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后,《会计法》从直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到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开始采用准则加制度这一模式,使得在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方面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如科、教、文、卫、体等众多行业,由于各行业在活动方式、经济业务的内容、对于款项的依附程度以及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管理要求有着较大差异,在指导中需要更高层次的会计准则,因此,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才能得到保证;会计准则由于太过总体,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具体的制度,因此,根据准则制定的会计制度能够更便于会计者实务操作,基层单位可以按照其规定进行实务操作。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在改革后变得更加完善,从核算基本理论方式到会计事项具体实践以及从组织体系到制度模式,都进行了改进、调整与补充。改革后,新的预算会计制度更加适应当时的财税体制改革、预算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发展方向,体现出经济管理的方式正在改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5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