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不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以民营企业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认识到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却比较落后,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剖析这些问题,多种途径探讨解决问题措施,推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转变,使民营企业的资源配置更有效率,最终提升企业价值。关键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目 录
1 引言 1
2 内部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1
2.1 效益审计理论 1
2.2 委托代理理论 2
2.3 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2
2.4 民营企业的简介 3
3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
3.1 内部审计范围过于狭窄、内容不全面 4
3.2 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全面发展 4
3.3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缺少权威性和独立性 5
3.4 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6
3.5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影响审计质量 7
3.6 家族管理模式阻碍了其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8
4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防范措施 8
4.1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要扩大、手段要更新 8
4.2 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9
4.3 建立适合企业的保证独立性权威性较高的内部审计机构 10
4.4 完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 11
4.5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11
4.6 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11
总 结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识 9
4.3 建立适合企业的保证独立性权威性较高的内部审计机构 10
4.4 完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 11
4.5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11
4.6 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11
总 结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垄断阶段的时候,企业把生产管理决策权分给下属组织,最高领导层只集中少数决策权,而且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在这样的客观条件需要下建立起了内部审计制度。从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大危机之后,这次警钟的敲响越来越让人们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发现到以前的种种不足并且实施了很多合理的新措施,渐渐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进入平稳快速发展阶段并且获取了让人惊叹的成就。
自198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其中民营经济占非公有制经济比例非常大。当前的民营经济的在资产规模上占据了我国经济大部分,其经济规模占据了我国GDP总产出的约70%,从就业范围上看,接纳的劳动人口数量占我国城镇总劳动人口数量的66%左右,快速突起的民营企业已经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无可比拟的原动力[1]。但是不容乐观的是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却依旧存在着许多的欠缺,值得大家的关注的如以下经营规模小,资金紧张,基本上都是家族管理模式,公司管理力度不够,风险管理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挡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近几年。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在人们意识里日益提高,所以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这个课题的研究内容慢慢增加且渐渐深入。即使这些研究对民营企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可是因为在时间上对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研究比较落后,效率也比较低下,至今尚未形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体系研究。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个值得非常重视的课题。
2 内部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2.1 效益审计理论
审计委托人对效益审计有某种需要,而这种需要主要取决于委托人本身的责任感和自身相关利益,脱离实际基础的需要,将会存在许多不合理处。而委托审计存在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委托人的责任感个利益链。审计的评估准则要具备专业性和客观性,审计人要对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进行负责。对资源利用效果的认定务必能够评估,资源利用效果好坏的评估已经成为审计人员对资源使用效果认定的基准,审计评估依照的
准则在牵涉所有方面利益相关人那里都得到充分认同。效益审计的评估准则一般不是 像法律法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那样按照存在的文件比照,在很多情况下,采纳一定的程序建立。这些准则要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2.2 委托代理理论
企业委托代理理论是企业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作为契约组合体的现代企业,多元的代理关系并存。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所有权与控制相互权相独立以及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相互隔离[2]。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上是相互隔离的,委托人是所有者有对剩余收益人的索取权,他的目的是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代理人是拥有劳动报酬索取权和经营权的经营者,他的目标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由此可见他们之间会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制度其本身有很难解决的问题,这些缺陷造成了企业较高的代理成本从而缩减了企业的收益,企业的风险也有所加剧,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等等。为了达到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目的,委托人应重视对其严格监督,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注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保证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2.3 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或许出具不正确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关联是美国审计学家K.stringer最初提出的,这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文档记录审计风险研究的开始[3]。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协会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出现了“可靠度”一词,并对其进行诠释为:“某一认定或声明具有真实性或可行性”。接着,外国专门研究审计的团队对审计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审计准则说明:“审计人员对有错误财报的忽略并且没有采纳关于更正方面的审计意见,致使审计风险的产生。审计风险在国际审计中解释成“财务报表上报严重的错误信息而审计师没有宣布准确审计观点的可能性”。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无法找到重大过失的风险”。除此之外尚有少许学者也以他们的观点解释了审计风险,如AA阿伦斯等觉得:“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发生严重过失时,审计人员认为公允的财务报表表达,从而提出毫无保留意见的风险”。
自1990年以后,我国学者就尝试着给审计风险一个定义,大体上概括为三种观点。
a)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4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