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探析(附件)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南京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之一,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情况、村容村貌综合治理以及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拥有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成果。本文先阐述了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在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之上,借鉴农村系统发展理论,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般性建设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并结合实际案例情况,对每种建设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研究按照南京市乡村内在条件的特征,最后将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为三类,即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以旅游度假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绪论 3
(一)选题背景 3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4
1.研究目的 4
2.研究意义 4
(三)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4
1.研究内容 4
2.写作框架 4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5
1.研究方法 5
2.技术路线 5
二、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6
(一)美丽乡村内涵 6
(二)南京市美丽乡村内涵 6
1.空间优化形态美 6
2.绿色发展生产美 6
3.创业富民生活美 6
4.村社宜居生态美 6
5.乡风文明和谐美 6
三、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构建 7
(一)传统型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划分法 7
1.传统型乡村发展模式的方法总结 7
2.对传统划分方法的评析 7
(二)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构建 7
1.划分依据——内在条件差异 7
2.南京市美丽乡村的内在条件 7
3.划分结果 8
4.模式体系构建 8
四、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8
(一)模式概述 8
(二)建设途径 9
1.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
2.推进农业现代化 9
(三)案例分析——高淳 9
1.村庄概述 9
2.重点措施 9
3.效益分析 10
五、以弘扬历史文化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10
(一)模式概述 10
(二)建设途径 10
1.维持历史文化氛围,延续文脉 10
2.发扬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 10
(三)案例分析——黄龙岘茶文化村 10
1.村庄概述 11
2.建设重点 11
3.效益分析 11
六、以旅游度假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12
(一)模式概述 12
(二)建设途径 12
1.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村庄整治 12
2.开发特色旅游业 12
(三)案例分析——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 12
1.村庄概述 12
2.建设重点 12
3.效益分析 13
七、总结与讨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问卷 16
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探析
引言
一、绪论
选题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更加迅速,我国GDP己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可是,伴随国民经济发展而来的是财富分配不均、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明显。为使社会体质及时适应经济增长,减少城乡二元体制所带来的问题,必须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人口转移,从而推动国家整体进步和发展[1]。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其中的重要方面[3]。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对农村生态进行整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农业部也将此项工作作为了当年工作的重点[4]。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5]。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大力整治农村居住环境。2014年3月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6]。
十二五期间是南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期,但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郊县生态承载压力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尚未统一、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不健全等方面[7]。南京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十八大重要精神,紧密结合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的客观实际,自觉探索大都市带动新农村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2010年先后出台了以《新南京行动纲要》、《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为核心的“2+8”系列政策[8];2012年出台《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实施意见》;2013年5月5日印发了《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全面启动江宁谷里—横溪、高淳桠溪—漆桥、浦口老山北麓—滁河南岸、六合竹镇—金牛湖、溧水白马—无想山五大示范片区建设[9],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并且已取得初步成效。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纵观各大资料库,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探讨,但是对其建设模式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探讨。由于各个地方在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情况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不同村庄适宜不同的发展模式。为本文借鉴传统农村发展理论,试通过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透过南京市各乡村内在条件的差异性,分析出南京市具有一般性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研究意义
对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研究,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过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能够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指导作用。透过模式体系,能够使村庄在进行美丽建设前期对自身内在差异、面临主要任务和重点解决措施进行系统性指导,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定位准确性,使得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更加高效。本文通过归纳演绎法,根据南京市美丽乡村的内在条件差异,将其分为三个类别,系统的建设出具有一般性规律的建设模式,是为本文的创新性价值所在。
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研究内容
本文以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为研究对象,紧扣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研究内容包括:
(1)梳理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总结其提出背景和研究进展,概括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2)通过实地考察,总结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通过对不同乡村间内在条件的差异性,归纳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绪论 3
(一)选题背景 3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4
1.研究目的 4
2.研究意义 4
(三)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4
1.研究内容 4
2.写作框架 4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5
1.研究方法 5
2.技术路线 5
二、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6
(一)美丽乡村内涵 6
(二)南京市美丽乡村内涵 6
1.空间优化形态美 6
2.绿色发展生产美 6
3.创业富民生活美 6
4.村社宜居生态美 6
5.乡风文明和谐美 6
三、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构建 7
(一)传统型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划分法 7
1.传统型乡村发展模式的方法总结 7
2.对传统划分方法的评析 7
(二)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构建 7
1.划分依据——内在条件差异 7
2.南京市美丽乡村的内在条件 7
3.划分结果 8
4.模式体系构建 8
四、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8
(一)模式概述 8
(二)建设途径 9
1.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
2.推进农业现代化 9
(三)案例分析——高淳 9
1.村庄概述 9
2.重点措施 9
3.效益分析 10
五、以弘扬历史文化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10
(一)模式概述 10
(二)建设途径 10
1.维持历史文化氛围,延续文脉 10
2.发扬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 10
(三)案例分析——黄龙岘茶文化村 10
1.村庄概述 11
2.建设重点 11
3.效益分析 11
六、以旅游度假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12
(一)模式概述 12
(二)建设途径 12
1.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村庄整治 12
2.开发特色旅游业 12
(三)案例分析——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 12
1.村庄概述 12
2.建设重点 12
3.效益分析 13
七、总结与讨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问卷 16
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探析
引言
一、绪论
选题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更加迅速,我国GDP己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可是,伴随国民经济发展而来的是财富分配不均、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明显。为使社会体质及时适应经济增长,减少城乡二元体制所带来的问题,必须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人口转移,从而推动国家整体进步和发展[1]。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其中的重要方面[3]。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对农村生态进行整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农业部也将此项工作作为了当年工作的重点[4]。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5]。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大力整治农村居住环境。2014年3月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6]。
十二五期间是南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期,但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郊县生态承载压力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尚未统一、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不健全等方面[7]。南京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十八大重要精神,紧密结合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的客观实际,自觉探索大都市带动新农村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2010年先后出台了以《新南京行动纲要》、《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为核心的“2+8”系列政策[8];2012年出台《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实施意见》;2013年5月5日印发了《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全面启动江宁谷里—横溪、高淳桠溪—漆桥、浦口老山北麓—滁河南岸、六合竹镇—金牛湖、溧水白马—无想山五大示范片区建设[9],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并且已取得初步成效。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纵观各大资料库,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探讨,但是对其建设模式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探讨。由于各个地方在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情况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不同村庄适宜不同的发展模式。为本文借鉴传统农村发展理论,试通过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透过南京市各乡村内在条件的差异性,分析出南京市具有一般性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研究意义
对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研究,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过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能够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指导作用。透过模式体系,能够使村庄在进行美丽建设前期对自身内在差异、面临主要任务和重点解决措施进行系统性指导,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定位准确性,使得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更加高效。本文通过归纳演绎法,根据南京市美丽乡村的内在条件差异,将其分为三个类别,系统的建设出具有一般性规律的建设模式,是为本文的创新性价值所在。
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研究内容
本文以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为研究对象,紧扣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研究内容包括:
(1)梳理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总结其提出背景和研究进展,概括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2)通过实地考察,总结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通过对不同乡村间内在条件的差异性,归纳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