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1
2.1 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的涵义 1
2.2 内部控制与公司发展相关理论 2
2.2.1 系统论与内部控制 2
2.2.2 信息论与内部控制 2
2.2.3 委托代理理论与内部控制 2
2.2.4 控制论与内部控制 3
2.3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3
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概况分析 3
3.1 农业上市公司的范围界定 4
3.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概况 4
3.2.1 农业上市公司数量发展状况 4
3.2.2 农业上市公司资产发展状况 5
4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设计 5
4.1 选取指标原则 5
4.1.1 系统性原则 5
4.1.2 可操作性原则 6
4.1.3 可比性原则 6
4.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
4.2 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标变量选取 6
4.2.1 内部控制目标与内部控制指标变量的关系 6
4.2.2 选取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变量 7
5 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证分析 8
5.1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 8
5.2 实证分析结果 9
5.2.1 整体情况 9
5.2.2 行业情况 13
5.3 实证分析结论 14
6 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议对策 15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引言
1938年,震惊世界的麦克森-罗宾斯公司舞弊案,开始引起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本世纪初,全球也相继曝出一系列耸人听闻的财务丑闻,如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施乐的财务丑闻,历史悠久的巴林银行破产倒闭,这些事件无一例外与公司的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内部控制也是公司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内部控制的失效,直接导致公司管理不善,经营出现问题。然而,我国的内部控制思想较国外起步晚,这也导致我国近年来公司丑闻更是频频曝光。从早期的郑百文、银广夏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到2012年,湖南证监局在对万福生科的例行检查中偶然发现两套账本,万福生科财务造假问题便由此浮现。反省以上事件,问题无不出在公司的管理经营上,而内部控制不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我国现在内部控制理论还很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因此,若要建立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管,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2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2.1 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的涵义
“内部控制”一国外较为经典的定义源于ABS委员会(1972)《审计准则公告》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经营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当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之后其应该对企业各个方面产生正面、积极、改善的作用,并由此基本或者充分实现预定的内部控制目标[11]。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其目标实现有着基本相同的内涵。内部控制预设目标实现了,内部控制结果就达到了,就充分说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与否即是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否的衡量标准[11]。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010)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是由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两部分构成的,这其中设计有效性是指企业在实现既定目标时需要全面考虑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并且设计合理;而运行有效性则强调企业在实施既定的内部控制时是否按企业已有的相关规定程序正确地执行。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一个与企业相关控制目标实现紧密联系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概念[12]。如果内部控制的综合值处于一定的合理区间,我们则认为其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1]。
2.2 内部控制与公司发展相关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生产规模越做越大,因此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的业务程序等控制机制。然而,此时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恰好为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2.2.1 系统论与内部控制
系统论是由生物学家L.V.贝塔良菲在1932年发表的“抗体系统论”中提出来的;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中,不仅强调系统的五个特性,即层次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开放性;更强调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的;要整体地看问题,而不是部分的;要连续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的;要用发展或动态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静止的。COSO报告中为内部控制制定了五类目标,这五类目标与内部控制八大要素之间构成一个全面的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每个要素都适合于所有目标。从本质上来看,内部控制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制度及文件总称,而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动态循环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理论中包含着系统论。
2.2.2 信息论与内部控制
信息论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其主要观点为系统通过不断地获取、传递、加工以及处理信息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它将信息论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系统论,认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就是因为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通过委托方来收集受托方提供的信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再输入,最终希望能给双方构建客观公正的信息系统;另一种是信号传递理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可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可以加强决策的效率。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中,其根源都是把源头信息虚假的传递。
2.2.3 委托代理理论与内部控制
委托代理理论是关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提出来的,是近代企业发展理论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委托代理的涵义强调在双方当事人中代理人代表委托人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从而使代理关系应运而生。维系代理关系的手段是契约,通过约束代理人某些行为和权力,并对其实施控制,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企业作为契约关系的联系体,为使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得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以避免其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9]。
2.2.4 控制论与内部控制
控制论作为相对较独立的一门学科,是由著名数学家维纳创立。控制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所有的控制系统中都有着共同的特性,而这些特性都来源于信息的不断交换与反馈的一个动态过程。然而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就可以描述成股东是企业中最大的控制者,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全体员工不仅是不同层次的控制者,而且更是受控者。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按照标准制度体系来开展工作,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分析并加以更正,完善制度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经营状况 未ST为1,否则为0 0.0281 0.0217 0.0510 0.1018 0.1039
1 引言 1
2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1
2.1 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的涵义 1
2.2 内部控制与公司发展相关理论 2
2.2.1 系统论与内部控制 2
2.2.2 信息论与内部控制 2
2.2.3 委托代理理论与内部控制 2
2.2.4 控制论与内部控制 3
2.3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3
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概况分析 3
3.1 农业上市公司的范围界定 4
3.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概况 4
3.2.1 农业上市公司数量发展状况 4
3.2.2 农业上市公司资产发展状况 5
4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设计 5
4.1 选取指标原则 5
4.1.1 系统性原则 5
4.1.2 可操作性原则 6
4.1.3 可比性原则 6
4.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
4.2 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标变量选取 6
4.2.1 内部控制目标与内部控制指标变量的关系 6
4.2.2 选取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变量 7
5 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证分析 8
5.1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 8
5.2 实证分析结果 9
5.2.1 整体情况 9
5.2.2 行业情况 13
5.3 实证分析结论 14
6 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议对策 15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引言
1938年,震惊世界的麦克森-罗宾斯公司舞弊案,开始引起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本世纪初,全球也相继曝出一系列耸人听闻的财务丑闻,如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施乐的财务丑闻,历史悠久的巴林银行破产倒闭,这些事件无一例外与公司的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内部控制也是公司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内部控制的失效,直接导致公司管理不善,经营出现问题。然而,我国的内部控制思想较国外起步晚,这也导致我国近年来公司丑闻更是频频曝光。从早期的郑百文、银广夏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到2012年,湖南证监局在对万福生科的例行检查中偶然发现两套账本,万福生科财务造假问题便由此浮现。反省以上事件,问题无不出在公司的管理经营上,而内部控制不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我国现在内部控制理论还很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因此,若要建立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管,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2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2.1 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的涵义
“内部控制”一国外较为经典的定义源于ABS委员会(1972)《审计准则公告》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经营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当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之后其应该对企业各个方面产生正面、积极、改善的作用,并由此基本或者充分实现预定的内部控制目标[11]。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其目标实现有着基本相同的内涵。内部控制预设目标实现了,内部控制结果就达到了,就充分说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与否即是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否的衡量标准[11]。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010)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是由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两部分构成的,这其中设计有效性是指企业在实现既定目标时需要全面考虑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并且设计合理;而运行有效性则强调企业在实施既定的内部控制时是否按企业已有的相关规定程序正确地执行。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一个与企业相关控制目标实现紧密联系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概念[12]。如果内部控制的综合值处于一定的合理区间,我们则认为其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1]。
2.2 内部控制与公司发展相关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生产规模越做越大,因此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的业务程序等控制机制。然而,此时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恰好为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2.2.1 系统论与内部控制
系统论是由生物学家L.V.贝塔良菲在1932年发表的“抗体系统论”中提出来的;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中,不仅强调系统的五个特性,即层次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开放性;更强调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的;要整体地看问题,而不是部分的;要连续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的;要用发展或动态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静止的。COSO报告中为内部控制制定了五类目标,这五类目标与内部控制八大要素之间构成一个全面的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每个要素都适合于所有目标。从本质上来看,内部控制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制度及文件总称,而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动态循环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理论中包含着系统论。
2.2.2 信息论与内部控制
信息论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其主要观点为系统通过不断地获取、传递、加工以及处理信息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它将信息论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系统论,认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就是因为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通过委托方来收集受托方提供的信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再输入,最终希望能给双方构建客观公正的信息系统;另一种是信号传递理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可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可以加强决策的效率。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中,其根源都是把源头信息虚假的传递。
2.2.3 委托代理理论与内部控制
委托代理理论是关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提出来的,是近代企业发展理论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委托代理的涵义强调在双方当事人中代理人代表委托人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从而使代理关系应运而生。维系代理关系的手段是契约,通过约束代理人某些行为和权力,并对其实施控制,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企业作为契约关系的联系体,为使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得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以避免其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9]。
2.2.4 控制论与内部控制
控制论作为相对较独立的一门学科,是由著名数学家维纳创立。控制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所有的控制系统中都有着共同的特性,而这些特性都来源于信息的不断交换与反馈的一个动态过程。然而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就可以描述成股东是企业中最大的控制者,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全体员工不仅是不同层次的控制者,而且更是受控者。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按照标准制度体系来开展工作,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分析并加以更正,完善制度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经营状况 未ST为1,否则为0 0.0281 0.0217 0.0510 0.1018 0.103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