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模式构建研究

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审计在各国愈发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国家审计理论与模式进行了研究。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我们必须对国家治理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结合起来研究。鉴于此,本文将从各国审计模式的选择和国家治理与审计关系的理论两个方面开始,对基于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国家审计模式构建的改革提出意见,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国家审计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2
(一)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2
1.从治理到善治再到国家审计国外研究现状2
2.从善治到国家审计国内研究现状2
(二)世界现有审计模式现状分析3
三、中国国家审计模式分析4
(一)经济因素影响分析4
(二)政治因素影响分析4
(三)法治因素影响分析5
(四)文化因素影响分析5
四、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国家审计模式构建6
(一)以国家审计本质作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结构的起点6
(二)国家审计理论结构要素的确定6
1.国家审计本质6
2.国家审计目标7
3.国家审计假设7
4.国家审计概念7
5.国家审计准则8
6.国家审计程序方法8
7.国家审计报告8
五、结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9
基于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模式构建研究
引言
引言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腐败的严厉打击,国家审计作为反腐倡廉的一个关键制度,越来越为人关注。
自2012年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始,中国开始了近年来反腐倡廉的新历程。此后,中央政府各部门出台多个文件,强调预防和打击腐败。至2014年1月15日,中纪委第三次全会公报明确反腐路径,强调反腐不能有丝毫松懈。中国的腐败现象如此猖獗猖,正是因为中国审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制度构建存在缺陷。而反腐倡廉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由于国家审计能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使得它成为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并能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而当下中国国家审计模式构建的不足必然导致中国的腐败现象,因此本文将从分析我国当前国家审计模式的缺陷出发,从审计要素着手,期望提出国家审计模式构建改革的建议。
二、 国家审计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
(一)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
1.从治理到善治再到国家审计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治理来自于拉丁文和希腊语,原义是控制、引导和操控。这一词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当做统治的同义词出现,直到直到 1989 年世界银行的《撒哈拉以南:从危机到可持续发展》的公布,治理才开始流行起来,并达到“治理无处不在”( Jean,Pierre Gaudi,2002) [1]。不少专家学者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对治理给出了不少定义。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2](2005)认为治理是所有的社会个人和机构管理他们的大家所有的禀赋的行为的汇总。这是协调不同当事方的矛盾和冲突并且它们采取共同行动的连续过程。?
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程序,更是组织社会的一种新方法。而治理是国家管理的发展,特别是领导们提高目前已有结构的实力。那如何可以实现善治,治理有程序、内容和有效性三个组成部分,唯有这三个部门都能得到满足时,治理才可以称之为为“善治”。善治可以统一为前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决定;肩负着责任的国家体制、对政府的行动负全部责任的政府;以及加入公共事件管理的庞大的社会人民,和一切法律法规下的行为。?
H.Yoshimi[3](2002)指出,国家审计区别于行政评价。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审计主要是对信息的审计,而当代国家审计则以前者为主的基础之上,兼顾事件审计;而行政评价就主要是后者,即事件审计。事件审计的关注点在于项目、绩效、或者二者综合,再深以层次就是政策的评估。也就是说国家审计的目的在于是否真实以及是否有效率效果,而将来的发展目标就要将政策的评价囊括其中。在审计机构方面,最高审计机构的核心价值是帮助政府改善性能,提高透明度,加强公共责任,维护系统的可靠性和揭露腐败(INTOSAI,2005)[4]。政府应该以其所管理的政府机关的审查结果向管理机关和人民负责。从这一角度讲,国家审计是一项有利的工具,在政府为人民服务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善治到国家审计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众多学者也对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关系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善治”的实质属性就是在于其是政府与社会人民之间的一种创新的关系,是两者的最优平衡,在此基础上,善治具有下基本特征:合法性、公开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效率。何增科[5](2002)总结了评价善治的十个标准: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参与、有效、稳定、廉洁、公正等。这些标准的实现程度越高,治理取得的结果越好。?国家治理从结构上可分为四个部分,问责机制属于国家治理第三层级,借助于国家审计与问责机制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知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政府治理主体下问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文秀、郑石桥,2012)[6]。而基于国家构建理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是透过组织的设计与管理、政治制度的设计、合法化的基础以及文化与社会这四个决定制度供给的要素展开的,国家审计通过对组织的设计与管理、政治制度的设计、合法化的基础、文化与社会等要素的反向作用改进国家治理(廖义刚、陈汉文,2012)[7]。
除了关注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两者之间关系外,还有很多学者关注国家治理导向国家审计具体实现路径,如蔡春[8](2012)等从构建全新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创新国家审计对象载体、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谭劲松、宋顺林[9](2012)认为不完全契约下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国家治理论”的理论基础,他们从坚持以提升人民幸福为中心,围绕建立善治政府这一基本目标,充分发挥监督、评价和鉴证职能等几个方面具体提出了国家审计参与并实现国家治理职能的理论路径和具体方向。就计模式转变而言,在保持传统财政财务收支等审计内容基础上,适应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民监督权力等治国理念与方略要求,审计署推进以民主为主导的国家审计模式,并使其内容体系不断完善(张俊民、张莉,2014)[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