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制造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20200105134901]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的降低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方法之一,降低成本已经成为制造企业首要选择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高速发展都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在财务上表现为成本高、盈利少。而且企业的技术基础相对薄弱,高级人员配备不够,加上资金因素,很难实施全面的技术更新。因此,企业应强化成本意识,注重成本管理。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应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核心战略。本文以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探究为主题,根据现今制造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得出其在成本控制中产生的问题和缺陷,提出具体建议与措施,促进制造企业形成健康良好的发展模式,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成本,制造企业,控制,发展
目 录
1 引言 1
2 成本控制相关基本理论 1
2.1 成本控制的定义 1
2.2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原则 1
2.3 成本控制方法 4
2.4 成本控制对企业的意义 7
3 我国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7
3.1 从要素价格控制转向管理要效益 8
3.2 突破成本控制的意识障碍 8
3.3 成本控制管理基础薄弱 8
3.4 成本管理的沟通机制和考核机制诚待健全 8
3.5 缺乏长效机制 9
4 制造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分析 9
4.1 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方法 9
4.2 生产过程中成本控制的方法 10
4.3 销售环节成本控制的方法 12
5 案例分析——以A公司为例 13
5.1 A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13
5.2 对A公司成本控制问题的建议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 考 文 献 17
1 引言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4]。在产品品质和品性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况下,价格就是决定产品在市场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而对应的产品成本则是决定产品价格竞争力度的关键,只有产品成本有下降的空间,才有可能取得竞争优势,随之增加销售数量,增加利润。
2 成本控制相关基本理论
2.1 成本控制的定义
从概念的角度出发,成本控制分为狭义的成本控制和广义的成本控制。
狭义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预先设定好成本目标,然后根据这一目标成本要求,严格监督生产产品的各道程序,并严格计算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生产工序中产生的实际成本和费用。在监督的同时,要仔细核算,对于核算过程中出现的成本差异,应予以及时调整,若产生的差异不利于企业生产,应及时纠正;若产生的差异是有利的,也不能放任不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产品成本控制在企业预先设定好的成本目标范围之内。狭义的成本控制也可以称作企业的反馈控制系统。
广义的成本控制,又称全面的成本控制,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决策、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构成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相对而言,狭义的成本控制偏向于企业生产管理的某一方面,而广义的成本控制则贯穿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广义的成本控制就是在企业整体生产成本形成过程中,预先设定一定的标准包含生产之前的活动标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标准以及产品销售等后续管理的标准,严格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明细耗费,将实际发生的管理、生产耗费与预先设定的各项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调整核算方案等措施将实际发生的管理费用、生产成本控制,使得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限定在设定的成本标准之内。
2.2 成本控制的内容和原则
2.2.1 成本控制主要遵循的原则
a)全面控制原则
成本的全面控制原则是发动领导和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群众树立和增强成本控制主动意识,积极参与成本控制[22]。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各道程序和环节都包含在成本控制范围之内,要想真正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去,就必须将强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合理地调动企业所有员工的团队意识和积极主动工作的意识,努力发现可能降低成本的一切细微之处。成本控制要有纵向和横向的控制,既要对产品设计、制造进行控制,也要对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过程加以控制,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22]。
b)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指企业不能仿照其他企业建立没有企业特色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业务、产品生产等情况独立设计。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企业,各自的发展方向、组织结构、绩效评价等都有所不同。就服装制造企业而言,有的企业以外加工为其主营业务,不建立自己的品牌,只注重加工质量来吸引客户;而有的服装制造企业更偏向于建立自己的品牌,注册商标,发展企业的直营店和加盟店,自己设计、生产,自己销售。这两种企业随时同一制造行业,发展方向不同,企业成本控制所用方法就不同。
c)及时性原则
企业的生产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成本的发生并不固定,这就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成为一个动态管理。要想实施合理、全面的成本控制,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随时随地对企业生产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差异,并向有关人员反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成本控制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
d)权责结合原则
成本控制是加强经济核算、巩固经济责任的重要手段,因此,实现成本控制必须遵循权责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明确经济责任,并赋予责任者相应的实施成本控制的权力,否则无法履行其责任。同时只有责任,没有一定的经济权益,责任就会失去控制成本的动力。因此,成本控制必须明确权责的关系,调动各人员在成本控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
e)例外性原则
企业中“例外事项”一般包括成本交易额较大的事项;经常出现差异额的事项;可避免原因引起的性质严重的事项;影响企业决策的事项[22]。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与预先设定的目标成本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基本与企业中的例外事项有关。企业管理人员应重点分析致使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的例外事项,详细查明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改进。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一般按照可控性、重要性、长远性和一贯性这四个标准来确定那些不合常规的和不正常的差异。
2.2.2 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按成本发生的先后顺序划分,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a)成本的事前控制
所谓成本的事前控制,也就是事先确定成本控制的标准,划分企业各部门生产作业所耗费的材料资源和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所花费的活动经费的范围,以此作为相关部门衡量企业生产耗费、活动实际支出是否存在铺张浪费现象的依据。一般情况下,成本的事前控制包括计划、预测和决策等,通过成本预测可以预先确定企业生产依据的目标成本,以此分析成本差异,制定降低差异的计划和措施,以确保企业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的事前控制还要编制成本综合计划,将整体的目标成本分解成为各区域、各部门以及个人的成本费用的定额指标,并将产品设计阶段的各项成本指标作为重点,进行成本的分析确定和预测性控制。成本事前控制就是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b)成本的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执行阶段的成本控制,也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所在。事中成本控制程序是对成本控制工作的内容、顺序和步骤的规定。成本的事中控制是监督成本形成的过程,执行成本控制的标准,制止生产活动中存在的成本浪费行为,消灭可能导致成本损失或资源浪费的苗头。事中控制还要在生产现场随时进行监管,充分实现防范于未然、控制及时的特点,通过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相比较,及时掌握成本差异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控制成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27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