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

所得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20200112193115]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研究方法 3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4
2.1国外研究现状 4
2.2国内研究现状 4
第3章 研究设计 6
3.1研究假设 6
3.2模型设计 7
3.3样本选取 7
3.4变量设计 8
3.4.1因变量与自变量 8
3.4.2控制变量 9
第4章 检验结果及分析 11
4.1基本模型检验结果 11
4.1.1描述性统计 11
4.1.2相关性检验 11
4.1.3回归分析 12
第5章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在各方面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会计信息不仅用于满足企业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帮助其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在宏观上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也显示出很高的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 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需要相关,从而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企业过去、现在的情况作出评价以及对未来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进行预测。由此可见财务报表对市场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国家中,会计准则的制定都是以投资者为导向的会计信息有用观作为准则制定的基本依据。因此验证一个国家制定的会计政策规范和制度是否对企业的监管具有有效性,我们有必要对新会计准则的所得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是否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价值判断依据进行研究分析。
就所得税会计而言,由于各个国家的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不同,所以,所得税会计的发展进程也就有所差异。在资本市场经济已高速发展并已趋于成熟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他们普遍运用会计准则和税法两套相互分离的制度。因此,按照这两种核算制度分别计算出来的应纳所得额之间便存在一定的差额,即暂时性差异,进而也就产生了如今的所得税会计。而追踪我国所得税会计 的发展,在 1994 年《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颁布之前,会计准则 与税法在收入、费用等确认和计量方面基本一致。这样按会计准则 规定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也基本一致,不存在相互分离的会计制度和税法,所以不存在所得税会计。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同时也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就有关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确认、计量、列报进行详细的说明,它既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又向会计体系国际化看齐,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企业釆用资产负债表法,废除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实现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换。这在内容上与FASB No.109及IASC No.12实现实现了实际上的趋同,这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突出贡献。由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侧重于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不仅包括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包括的内容更加广泛,所以与原所得税相关准则相比,所得税在核算方法上变的更加科学,也使所得税费用在计算方面变得更加简单、准确、易于操作。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既要确定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也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就是以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为依据,结合相关账簿资料,分析计算各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并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将两者之间的差额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而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于递延所得税项目是财务报表中的重要一项,它既可以看作是一项资产、负债,并具有递延性的特点,同时又可以作为企业计算所得税费用的依据,影响会计利润。正是因为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会影响到会计利润,而会计利润在很多财务指标中都会被引用,而这些指标往往又会被财务报表使用者用于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以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所以研究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是我们值得关注及探讨的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第二大主体税种,在组织国家税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并于2007年在相关企业中推广使用。由于新会计准则形成了一个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对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新准则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而在旧会计准则下,大多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核算。执行新标准后,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这将使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本期利润增加。另一方面,新准则规定对于亏损产生的所得税利益,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 所得额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利润。正是会计准则和税法的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差异,所以需要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作为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润滑剂,并在资本市场中起传导作用,将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而新会计准则从资产负债表观点出发,引入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等科目,反映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即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可被使用者直接获得,但是否被财务报表使用者所需要,以作为参考制定其经营决策,这还需要我们对此进行实证研究,以进一步得出所得税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2)现实意义
所得税会计核算也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换,从而产生了递延所得税。这也就影响了所得税费用,进而影响了公司的净利润。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表来传递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利益相关者查阅企业财务报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所以研究某项会计信息是否能被企业的股东、未来的潜在投资者及其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所需要,从而对其经济决策 产生影响,也就能说明此会计信息是否存在有用的价值。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检验,研究所得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如果能够证明递延所得税会计科目被投资者所关注,就可以进一步为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果提供有力的证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