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20191209125117]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促进教育活动顺利展开,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然而在在幼儿园实施过程中,却发现有教师家长包办替代、家幼教育不同步等问题。本文着重调查常熟市A、B两所幼儿园小班幼儿园,综合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记录法,了解小班幼儿在园及在家饮食、盥洗、穿着和如厕四方面的自理能力,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相关研究概述 2
(一)相关概念界定 2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3
三、研究方案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6
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6
(一)饮食现状分析 7
(二)穿着现状分析 8
(三)盥洗现状分析 9
(四)入厕现状分析 11
五、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归因分析 12
(一)家庭的教育教养方式 12
(二)幼儿园教育制度的影响 13
(三)教师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4
(四)幼儿自身发展个体差异 14
六、策略及针对性建议 15
(一) 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15
(二)加强制度管理,促进家园合作 15
(三)关注个体差异,多角度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16
七、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 录 20
致 谢 22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以来都是家长、老师乃至社会探讨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幼儿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不断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然而当人们追求着幼儿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时,却忽略了幼儿最基本的一项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笔者通过在幼儿园的实习经验,亲身感受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实践联系理论,笔者将关注点放在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上。
范慧静老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定义为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笔者翻阅了幼儿教育百科辞典,把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相近的概念——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解释为幼儿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有初步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小班幼儿一般是指3周岁到4周岁的幼儿,随着其心理、生理的发展,手部肌肉也不断分化,幼儿渴望自己动手,尝试着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以及服务他人的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求,也要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鼓励其自理、自立的尝试。中国“活教育”创始人陈鹤琴的教育理论中认为,在幼儿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其足够的空间和权利,让他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知识,在教育理论中也曾指出教师应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幼儿从事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力的事情,避免剥夺其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然而在现今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子女,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了4-2-1的格局,幼儿处于高度被保护和被照顾的地位,越来越多父母长辈的包办替代和过渡保护使得幼儿无法获得与之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让幼儿自己动手,哪怕是简单的小事都为之代劳。在幼儿园里,许多老师盲目迎合家长的要求,只追求知识获得而忽略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防止安全事故,不让幼儿自己动手,一切处于包办替代中。幼儿是生活的探索者,是在不断尝试和操作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然而正是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失去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对其自理能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无形中养成了依赖的品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该如何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呢?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生活自理包括哪些内容呢?如何把教育内容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家长应该树立怎样的理念来配合幼儿园共同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让我迈开步伐主动去探索,去发现。陈鹤琴老师曾说,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各种生活化的条件让幼儿能够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双手,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鉴于以上内容思考,笔者更加确定了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生活自理能力
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参与任何一项活动所应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水平的高低也会对活动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活自理能力是指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初步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其中包括独立进餐,用杯子喝水,入厕等。生活自理能力也称为自我服务能力,是指处于不同年龄段获得相应的自我生活照料的能力,它是每个个体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也是幼儿形成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基础。教师自我评价中把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其重要的标准之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并指导其自理、自立的尝试。
2.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对饮食、起居、睡眠等日常生活中养成符合要求的习惯是其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幼儿阶段是许多感官发展及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幼儿较早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在儿童的大脑皮质上形成一系列的条件联系,使幼儿的活动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生活习惯培养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
个人身体整洁和服装干净整洁是生活卫生习惯的主要方面。如饭前便后洗手,晚上睡前、早上起床后洗漱,勤擦鼻涕,有保护眼睛、鼻、耳、牙齿的一般卫生常识。对幼儿来说,能够养成按时吃饭,定时睡觉和排泄,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菜吃,不挑食,不偏食。保持环境整洁的习惯和能力,不乱扔纸屑和废物等是较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幼儿生活常规
常规,简言之,就是在个体发展的环境中应该遵守的规则。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幼儿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常规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生活常规和教育常规。本文着重研究幼儿的生活常规,生活常规主要指盥洗常规、饮食常规、睡眠常规、卫生习惯常规等。任何一个幼儿园的教育都需要科学的生活常规的建立。一方面,常规被视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有益于形成良好的工作和教育环境,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中涵盖常规教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性发展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常规教育。正因为常规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也逐步重视起来。由此可见,幼儿生活常规制度的建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顺利展开的保障,也是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前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学前期(3-6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人一生性格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尤其是3岁左右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能力,许多国内外教育研究者早已意识到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幼儿能力的观点。
在国外研究领域中,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概念在19世纪首次出现,各国教育家提出许多相关研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以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直接经验。与此同时,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在他的频因律中提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和习惯的形成成正比。因此在现代美国教育中,美国人继承先前传统,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而在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儿童之家”创始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期的各种感官练习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 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从社会意义上讲,“儿童之家”是专为双亲白天在外的子女开办的,因此,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的教育家波特兰·罗素在他的品性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他说,婴儿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父母只需提供机会,剩下的就让婴儿自己去做, 由此可见,在幼儿强烈动手欲望的引导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能够自由操作的环境。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内,至今为止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专著,但是有学者发表了大量期刊论文,国家也从法律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维护幼儿的权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内一些教育研究者也提出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有学者提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不是给予幼儿各种援助,而是要培养幼儿成为一个自立的人。爱幼儿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让他们学会自立,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在近几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老师甚至家长都意识到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想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效果却不容乐观,有学者指出,当前教育普遍存在着幼儿教育重智力开发,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倾向。在一项关于“调查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的研究中,有47%的幼儿不会自己穿脱衣服、鞋子,或者分不清左右脚;87%的幼儿不会擦屁股,许多幼儿不能正确地洗手洗脸,只是把手简单的放在水龙头下冲一冲,等等。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急需改善,许多著名学者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策略研究。
学前期的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育与其他年龄段学生的教育不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教育内容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幼儿完整性的社会性发展。而不同年龄的幼儿教育内容亦不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其思维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合作,易冲动,以平行游戏为主,思维在不断改变,由直觉行动思维想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身体和手部大肌肉运动技能发展较好,有极高的运动水平,小肌肉运动技能也在不断完善,善于模仿成人的生活,有极强的动手愿望。根据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和家长应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敢操作、能操作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中培养独立意识,能够自己动手吃饭,自己穿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生活自理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关乎着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以及相关著名学者理论论述,把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分为饮食、穿着、盥洗和排泄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项目 要求
饮食 1.餐前:洗好手,不长时间运动,安静或在和缓的音乐中等待; 2.餐时:使用勺子独立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能安静就餐; 3.餐后:主动漱口,正确使用毛巾擦嘴和手,饭后不马上运动; 4.会拿杯子按时喝水,不端着杯子乱跑,不把水洒地上
穿着 1.会穿简单的衣服(拉拉链或扣纽扣的衣服、马甲等); 2.能把脱下的衣物放到指定的位置; 3.会穿鞋并能分清左右脚
盥洗 1.洗手前能把衣袖卷起来,选择好水龙头; 2.会按顺序正确洗干净手心、手背、手指,关水龙头; 3.洗好手后会用自己的毛巾擦干手并把毛巾放在原来的位置
如厕 1.知道排便要去指定的如厕地点; 2.能够用语言表达想要如厕的需要,及时如厕; 3.能够自己把裤子脱下并蹲在便池中如厕,男孩学会站着排便; 4.能自己把裤子提起来; 5.便后洗手
注:该内容根据《保育员应知应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幼儿园班级管理》等内容编制而成。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了解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为目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常熟市A、B两所幼儿园抽取小班幼儿(年龄集中在3-4岁)的家长108名(有效被试96名)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幼儿在园情况进行实地观察,收集了28个有效案例。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基于查阅大量、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的研究。笔者主要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论著和已发表的论文,了解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动态,从中汲取先前研究者优秀的理论成果,为本文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通过编制有效问卷随机发放给小班幼儿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生活自理情况,及时整理有效问卷,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数据材料。
3.观察记录法
观察法主要采用自然观察,伴随着幼儿园一日生活进行,笔者利用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时间,对当前小班幼儿进行自然地、非介入式地观察并记录其在饮食、穿着、盥洗、如厕等生活自理方面的情况,从而获得所需的研究案例材料。
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笔者利用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密切关注小班幼儿在园生活自理情况并一一记录,通过向幼儿家长发放大量有效问卷102份,了解幼儿在家生活自理情况,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以及在幼儿园亲身观察体验,获得幼儿在饮食、穿着、盥洗、如厕等方面生活自理能方面较为全面的材料。本研究统计了小班年龄段幼儿选择“是”的人数,并计算了占整体人数的比率,现结果如下:
内容 所占比率
会用勺子进食 53.7%
不挑食,不剩饭 38.4%
饭后能主动漱口擦嘴 31.7%
主动表示想要喝水 52.4%
能自己拿杯子喝水 47.5%
不把水洒在地上 15.3%
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 38.2%
会穿不带袖子的上衣 29.7%
能正确的穿鞋袜(不穿反) 15.1%
能把衣物放到指定的地方 41.4%
能清楚表达想要大小便的意愿 49.5%
会在便池里大小便 53.4%
能自己脱下裤子大小便 45.8%
便后能自己把裤子提起 21.7%
洗手时会把衣袖卷起 22.1%
会用肥皂洗手并洗干净 18.7%
在提醒下,会用毛巾把手擦干 44.9%
(一)饮食现状分析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促进教育活动顺利展开,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然而在在幼儿园实施过程中,却发现有教师家长包办替代、家幼教育不同步等问题。本文着重调查常熟市A、B两所幼儿园小班幼儿园,综合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记录法,了解小班幼儿在园及在家饮食、盥洗、穿着和如厕四方面的自理能力,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相关研究概述 2
(一)相关概念界定 2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3
三、研究方案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6
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6
(一)饮食现状分析 7
(二)穿着现状分析 8
(三)盥洗现状分析 9
(四)入厕现状分析 11
五、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归因分析 12
(一)家庭的教育教养方式 12
(二)幼儿园教育制度的影响 13
(三)教师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4
(四)幼儿自身发展个体差异 14
六、策略及针对性建议 15
(一) 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15
(二)加强制度管理,促进家园合作 15
(三)关注个体差异,多角度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16
七、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 录 20
致 谢 22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以来都是家长、老师乃至社会探讨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幼儿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不断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然而当人们追求着幼儿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时,却忽略了幼儿最基本的一项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笔者通过在幼儿园的实习经验,亲身感受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实践联系理论,笔者将关注点放在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上。
范慧静老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定义为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笔者翻阅了幼儿教育百科辞典,把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相近的概念——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解释为幼儿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有初步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小班幼儿一般是指3周岁到4周岁的幼儿,随着其心理、生理的发展,手部肌肉也不断分化,幼儿渴望自己动手,尝试着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以及服务他人的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求,也要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鼓励其自理、自立的尝试。中国“活教育”创始人陈鹤琴的教育理论中认为,在幼儿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其足够的空间和权利,让他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知识,在教育理论中也曾指出教师应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幼儿从事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力的事情,避免剥夺其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然而在现今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子女,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了4-2-1的格局,幼儿处于高度被保护和被照顾的地位,越来越多父母长辈的包办替代和过渡保护使得幼儿无法获得与之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让幼儿自己动手,哪怕是简单的小事都为之代劳。在幼儿园里,许多老师盲目迎合家长的要求,只追求知识获得而忽略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防止安全事故,不让幼儿自己动手,一切处于包办替代中。幼儿是生活的探索者,是在不断尝试和操作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然而正是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失去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对其自理能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无形中养成了依赖的品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该如何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呢?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生活自理包括哪些内容呢?如何把教育内容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家长应该树立怎样的理念来配合幼儿园共同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让我迈开步伐主动去探索,去发现。陈鹤琴老师曾说,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各种生活化的条件让幼儿能够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双手,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鉴于以上内容思考,笔者更加确定了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生活自理能力
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参与任何一项活动所应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水平的高低也会对活动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活自理能力是指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初步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其中包括独立进餐,用杯子喝水,入厕等。生活自理能力也称为自我服务能力,是指处于不同年龄段获得相应的自我生活照料的能力,它是每个个体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也是幼儿形成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基础。教师自我评价中把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其重要的标准之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并指导其自理、自立的尝试。
2.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对饮食、起居、睡眠等日常生活中养成符合要求的习惯是其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幼儿阶段是许多感官发展及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幼儿较早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在儿童的大脑皮质上形成一系列的条件联系,使幼儿的活动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生活习惯培养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
个人身体整洁和服装干净整洁是生活卫生习惯的主要方面。如饭前便后洗手,晚上睡前、早上起床后洗漱,勤擦鼻涕,有保护眼睛、鼻、耳、牙齿的一般卫生常识。对幼儿来说,能够养成按时吃饭,定时睡觉和排泄,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菜吃,不挑食,不偏食。保持环境整洁的习惯和能力,不乱扔纸屑和废物等是较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幼儿生活常规
常规,简言之,就是在个体发展的环境中应该遵守的规则。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幼儿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常规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生活常规和教育常规。本文着重研究幼儿的生活常规,生活常规主要指盥洗常规、饮食常规、睡眠常规、卫生习惯常规等。任何一个幼儿园的教育都需要科学的生活常规的建立。一方面,常规被视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有益于形成良好的工作和教育环境,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中涵盖常规教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性发展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常规教育。正因为常规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也逐步重视起来。由此可见,幼儿生活常规制度的建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顺利展开的保障,也是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前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学前期(3-6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人一生性格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尤其是3岁左右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能力,许多国内外教育研究者早已意识到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幼儿能力的观点。
在国外研究领域中,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概念在19世纪首次出现,各国教育家提出许多相关研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以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直接经验。与此同时,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在他的频因律中提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和习惯的形成成正比。因此在现代美国教育中,美国人继承先前传统,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而在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儿童之家”创始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期的各种感官练习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 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从社会意义上讲,“儿童之家”是专为双亲白天在外的子女开办的,因此,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的教育家波特兰·罗素在他的品性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他说,婴儿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父母只需提供机会,剩下的就让婴儿自己去做, 由此可见,在幼儿强烈动手欲望的引导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能够自由操作的环境。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内,至今为止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专著,但是有学者发表了大量期刊论文,国家也从法律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维护幼儿的权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内一些教育研究者也提出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有学者提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不是给予幼儿各种援助,而是要培养幼儿成为一个自立的人。爱幼儿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让他们学会自立,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在近几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老师甚至家长都意识到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想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效果却不容乐观,有学者指出,当前教育普遍存在着幼儿教育重智力开发,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倾向。在一项关于“调查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的研究中,有47%的幼儿不会自己穿脱衣服、鞋子,或者分不清左右脚;87%的幼儿不会擦屁股,许多幼儿不能正确地洗手洗脸,只是把手简单的放在水龙头下冲一冲,等等。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急需改善,许多著名学者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策略研究。
学前期的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育与其他年龄段学生的教育不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教育内容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幼儿完整性的社会性发展。而不同年龄的幼儿教育内容亦不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其思维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合作,易冲动,以平行游戏为主,思维在不断改变,由直觉行动思维想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身体和手部大肌肉运动技能发展较好,有极高的运动水平,小肌肉运动技能也在不断完善,善于模仿成人的生活,有极强的动手愿望。根据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和家长应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敢操作、能操作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中培养独立意识,能够自己动手吃饭,自己穿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生活自理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关乎着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以及相关著名学者理论论述,把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分为饮食、穿着、盥洗和排泄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项目 要求
饮食 1.餐前:洗好手,不长时间运动,安静或在和缓的音乐中等待; 2.餐时:使用勺子独立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能安静就餐; 3.餐后:主动漱口,正确使用毛巾擦嘴和手,饭后不马上运动; 4.会拿杯子按时喝水,不端着杯子乱跑,不把水洒地上
穿着 1.会穿简单的衣服(拉拉链或扣纽扣的衣服、马甲等); 2.能把脱下的衣物放到指定的位置; 3.会穿鞋并能分清左右脚
盥洗 1.洗手前能把衣袖卷起来,选择好水龙头; 2.会按顺序正确洗干净手心、手背、手指,关水龙头; 3.洗好手后会用自己的毛巾擦干手并把毛巾放在原来的位置
如厕 1.知道排便要去指定的如厕地点; 2.能够用语言表达想要如厕的需要,及时如厕; 3.能够自己把裤子脱下并蹲在便池中如厕,男孩学会站着排便; 4.能自己把裤子提起来; 5.便后洗手
注:该内容根据《保育员应知应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幼儿园班级管理》等内容编制而成。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了解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为目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常熟市A、B两所幼儿园抽取小班幼儿(年龄集中在3-4岁)的家长108名(有效被试96名)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幼儿在园情况进行实地观察,收集了28个有效案例。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基于查阅大量、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的研究。笔者主要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论著和已发表的论文,了解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动态,从中汲取先前研究者优秀的理论成果,为本文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通过编制有效问卷随机发放给小班幼儿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生活自理情况,及时整理有效问卷,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数据材料。
3.观察记录法
观察法主要采用自然观察,伴随着幼儿园一日生活进行,笔者利用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时间,对当前小班幼儿进行自然地、非介入式地观察并记录其在饮食、穿着、盥洗、如厕等生活自理方面的情况,从而获得所需的研究案例材料。
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笔者利用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密切关注小班幼儿在园生活自理情况并一一记录,通过向幼儿家长发放大量有效问卷102份,了解幼儿在家生活自理情况,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以及在幼儿园亲身观察体验,获得幼儿在饮食、穿着、盥洗、如厕等方面生活自理能方面较为全面的材料。本研究统计了小班年龄段幼儿选择“是”的人数,并计算了占整体人数的比率,现结果如下:
内容 所占比率
会用勺子进食 53.7%
不挑食,不剩饭 38.4%
饭后能主动漱口擦嘴 31.7%
主动表示想要喝水 52.4%
能自己拿杯子喝水 47.5%
不把水洒在地上 15.3%
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 38.2%
会穿不带袖子的上衣 29.7%
能正确的穿鞋袜(不穿反) 15.1%
能把衣物放到指定的地方 41.4%
能清楚表达想要大小便的意愿 49.5%
会在便池里大小便 53.4%
能自己脱下裤子大小便 45.8%
便后能自己把裤子提起 21.7%
洗手时会把衣袖卷起 22.1%
会用肥皂洗手并洗干净 18.7%
在提醒下,会用毛巾把手擦干 44.9%
(一)饮食现状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