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20191217130855]
内容摘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但笔者在实习时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困难。而这些学困生的存在是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并探究其转化对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对学困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研究小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障碍学习兴趣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ies; learning disorder; learning interest;?目 录
一、引言 1
(一)课题来源 1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一)学困生的界定 2
(二)学困生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3
三、研究过程 4
(一)相关概念 4
(二)研究对象 4
(三)研究方法 5
四、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5
(一)学习方法不科学 5
(二)学习习惯不当 7
(三)学习兴趣不浓 8
(四)师生关系不良 9
(五)家庭氛围不好 9
五、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10
(一)指导学困生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数学 10
(二)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1
(三)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
(四)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2
(五)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3
六、结语 13
附 录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一、引言
(一)课题来源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学好数学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可见,新课标要求关注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新课程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是金子,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观察、分析和研究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和生存现状,做到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真正做到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但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每一个班级中基本都有一些学生数学学习很吃力,学习成绩较差,这就是教师们常说的数学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艰难,无法自主、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而这不符合新课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
有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小学语文和英语的学困生比例,并且每个班在数学方面都存在个别的“特困生”。另外,数学好,其他学科也好;数学差,其他学科也差,有例外的大概占10%~15%。由此可见,大多数的数学学困生在其他科目上也存在同样的学习困难,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也可能推动其他学科学困生的转化。
作为一名准小学数学教师,笔者认识到学困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笔者想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来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以及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基于此,笔者将“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作为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运用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科学方法研究、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转化学困生提出一些建议,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研究意义
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多一两个学困生表面看好像无关紧要,可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孩子而言,影响的是他的一生。因此,做好小学数学学困生研究,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意义重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学困生的界定
1.国外学困生的界定
1963年,英国教育家塞缪尔A·柯克提出学习困难儿童是在语言、说话、阅读等技能方面发展有困难(除特殊儿童外)的儿童。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们在界定学习困难时,回避对原因问题的争论,而普遍接受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1988年的定义。学习困难是多种异源性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
日本辰野千寿提出的学困生是智力一般,感官和运动能力正常,但在知觉和注意力方面出现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儿童。
学习困难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外学者一般称“学习障碍”、“学业不良”等。
2.国内学困生的界定
国内教育工作者对学习困难生使用得最多的一个称谓是“差生”,其含义很不统一。一般而言,人们分别侧重于从三个方面去界定这个概念。一是学习成绩差,二是学习能力差,三是成绩、品行双差。而学习成绩的优劣是衡量优生和差生的主要尺度。
上海的《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研究》课题组曾用“学习困难”这个概念。他们认为,所谓学习困难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目前国内教育界对学困生有两种主要概念:学习障碍与学业不良。
钟启泉提出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第一种界定,把未达基本标准的学生称为“学业不良”。第二种界定,把“低学力”称为“学业不良”,这是以相对评价为依据的观点。第三种界定,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学业迟滞。
目前我国不少学者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二)学困生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1.国外的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1896年摩根从神经学、医学角度来研究学困生。
1917年,英国医学届首次系统报告了对特定阅读无能现象的研究。
1963年,英国著名教育家塞缪尔A·柯克首次提出“学习无能”的概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证明,形成差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三次间接因素有:差生的消极情感态度等。
在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策略方面,国外学者也做了不少努力。他们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赞科夫差生教育问题研究提出了通过促进差生的“一般发展”来克服学业不良的差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困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提倡在集体教育中进行个别对待,对他们有特别的关心和耐心,教学困生去观察世界,培养好奇心。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转化差生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了教学目标掌握学习的策略,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学好是不科学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95%的学生能够达到相当水平,教育的任务就是达到这样的目标,既考虑个别差异,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展开学习,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学优生和学困生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7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