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研究——以吴江S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研究——以吴江S幼儿园为例[20191209124655]
内容摘要:当代研究指出,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而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中典型、常见的游戏类型。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建构,探索,发展,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区域活动的重点则在材料的投放上,合理的材料投放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脱离实际的材料投放则会抑制幼儿的发展。
本文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吴江S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材料的投放情况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吴江S幼儿园中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的情况,对调查结果做出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虽然该园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重视,在材料投放上也花了一定的心思。但在材料的收集、选择、投放方式以及更新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的策略,以期促进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更好的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班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目 录
一、前言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5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6
(一)材料的来源 6
(二)材料的类型 7
(三)材料的摆放和标注 9
(四)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10
(五)材料投放的动态性 12
五、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2
(一)材料收集教师为主 缺乏多元性 13
(二)材料投放单一化 缺乏层次性 13
(三)材料位置不固定 缺乏有序性 14
(四)材料更新不及时 缺乏动态性 14
六、思考与建议 14
(一)提高家庭参与度 加强家园合作 14
(二)丰富区域的材料 加强材料层次性 15
(三)材料明确的标注 固定摆放位置 15
(四)与课程内容结合 及时更新材料 16
七、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附 录 18
致 谢 20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研究 ——以吴江S幼儿园为例
一、前言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园将教育溶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渐渐成为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同时,《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由此可见,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区域活动又是幼儿在户内自主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区角环境中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活动, 它允许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内容、材料, 并自由交往与自由操作, 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需要, 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区域活动的重点在于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结合了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 是幼儿探索的中介、桥梁,材料的合理投放是成功地开展区域活动的基本保证。好的材料,才能让幼儿在互动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第三部分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也是环境创设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受到材料的影响,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因而此课题就有一定的存在的意义。
从实际情况来讲,笔者通过多次去幼儿园见习观察,区域活动在幼儿园里广泛开展,设置了各类区角,如“图书馆、建筑工地、娃娃家、美工区、自然区、生活区等”。也都投放了一定数量的与区角相关的材料。区域活动因为其形式多样,材料繁多,受到了幼儿和教师的喜爱。根据笔者在S幼儿园的观察,有的材料是幼儿争相抢夺的,有的材料却在那边无人问津,积满了灰尘。笔者不禁思考这么多区域,材料要放什么?怎么放?才能让他们物尽其用,达到最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了解吴江S幼儿园中班的区域活动的情况,特别是材料投放的情况,总结出中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参考建议和启示,有利于幼儿园教师更清楚的了解区域活动的情况,对材料的选择有所思考,关注幼儿对材料的需求。在选择材料时,更好的将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行为相结合,促使游戏更好的展开,达成更好的效果, 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目标。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 区域活动
学者刘焱提出“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 例如, 游戏区(playing area)、学习区(learning area) 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 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 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
张晓琳(赵春梅和杨东玲)等学者认为: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区角环境中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活动, 它允许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内容、材料, 并自由交往与自由操作, 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需要, 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
郭宝凤(和李志英)提出区域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 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 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 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2. 材料投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梁雪海提出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活动发展的目标、内容都蕴涵在所提供的材料中。
余云圭提出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资支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区域活动就是在教室设置各种区角,以幼儿的兴趣和发展为前提在各个区角投放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区域进行个别活动和自由探索。而投放的材料则要丰富且具有可操作性,能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索的桥梁,让幼儿在与材料的“对话”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相关研究现状
笔者围绕区域活动和材料投放,查阅了相关的论著,并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了相关文章,分析综合这些资料,以前的相关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国外研究现状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儿童游戏的相应表现提出: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主要成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而象征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象征性游戏----假装、假扮和幻想的世界。早期的假装游戏主要是用一个物品来代替另一个物品。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操作摆弄中获得感性经验,是在和周围成人、同伴的交往和接触中得到社会性发展的。离开了操作和具体的物体, 幼儿是无法学习的。”因此,幼儿所操作的材料,对幼儿的影响很大。这时的幼儿离不开材料,他们通过材料来获得经验,促进自身的社会性发展。
康洛利、多勒和瑞之尼克的研究发现:“玩具材料的提供与儿童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给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游戏材料,儿童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时就表现出更多的发散思维行为特征;给儿童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时,儿童就会创造他们自己的玩法;完全陌生和比较复杂的玩具材料容易引起儿童的好奇,只有中等熟悉和复杂程度的材料比较容易导致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和练习性游戏行为的产生。”因此,材料的投放也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也不是材料越逼真越好。
2. 国内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教育界从美国引入了“区域活动”这个新名词后,区域活动逐渐发展,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和研究,现已成果颇丰。
(1)区域活动材料选择的原则
吕音提出,材料的选择要遵循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自主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葛春晖提出材料应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差异性和探究性。杨帆提出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安全性,材料投放要有目标性,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材料投放要考虑动态性,材料投放要有探究性,材料投放应考虑数量问题,材料投放应经常更新。田甜和黄少芸提出,活动区角材料的投放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重视活动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教育功能,强化活动材料的隐性教育价值。
结合上述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应当注重材料的安全性,材料投放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贴近幼儿生活,坚持个别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顾全所有幼儿,又可以兼顾到个别幼儿的需要,注重教育性,让幼儿能在自己的游戏水平上得到发展。同时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探究性,并经常更新,才能让幼儿对区域内的材料一直有探索的热情。
(2)区域活动材料的具体投放和收集
吕音提出具体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合理划分区域,按区域特点选择基本材料,按主题灵活选择材料。收集材料时,则可以教师收集、自制玩教具,师幼共同收集材料,让家长收集材料。葛春晖提出首先,在投放材料时,游戏的材料放置一定要有序,干净卫生,能方便幼儿找到各种材料,尽情安全地开展活动;其次, 在投放材料时, 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 应该按需投放;再次,在投放材料时,还应考虑尽量多提供半成品的材料,为半成品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对于游戏的进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投放材料的时候,除了要注意这些原则,也要结合区域的特点、幼儿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目标,灵活选择材料,实时更新,同时注意好清洁工作和整理工作。
(3)区域活动材料与幼儿有效互动的研究
专家学者也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材料与幼儿的有效互动。
张晓琳、赵春梅和杨东玲提到,要以幼儿的需要为投放材料的基点, 增强材料的情感性、层次性、探索性与挑战性;教师应成为幼儿与材料之间互动的“催化剂”;区域活动应成为幼儿发挥创造性想像和能力的广阔天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以传承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观, 使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呈现多角度、更持久的发展空间。
吕娟提出活动材料的投放与幼儿感知能力发展,思维想象能力发展,思维创造能力发展,语言交往能力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杨莉君和邓双从材料的有效性,适宜性,层次性,可探究性进行入手,提出了投放的材料应能拓展幼儿的兴趣,明确材料蕴涵的教育价值,提供组合材料,增添新的操作方式,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这四个建议来提高幼儿与材料的有效性互动。
综合上述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对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至关重要,要增强材料的有效性、层次性、探索性和趣味性,同时教师也要在中间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进行支持,启发,引导,提高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性。
以上就是关于区域活动和材料投放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之,国内外对于区域活动和材料投放的重要性都是相当肯定的。国外更注重整个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影响,国内研究则比较细致,将区域活动的研究层层细化,对于材料投放也从各方面展开研究。但是,从不少文献上也可看出,幼儿园在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以致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本次研究是希望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实现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进行优化,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与材料的有效互动。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吴江区某镇幼儿园——S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S园起源于1950年,于2013年9月搬迁至新的园所,拥有27间配套教育、活动一体的教室和各种多功能室:图书馆、感统室、生活工作室、科学发现室、丝绸体验馆等。选取该园的中班作为观察对象,该园共有7个中班,孩子的年龄在5-6岁之间,大部分孩子都是该园小班升学而来,其中有10名幼儿为插班生,未上过小班,因此幼儿能力存在差异。执教中班的教师供14位,其中有8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其他6位教师通过后期学习,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因此教师素质有所差异。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围绕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展开调查,主要过程如下:
1.文献法。广泛地收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和资料。首先对以往学习的关于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内容进行梳理;其次广泛查阅与区域活动方面相关文献资料,并将知识点归纳总结,以便运用。
2.观察法。基于收集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具有其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反映现在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真实情况,因而笔者深入S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的环境中,实地考察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情况,并参与到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去,观察区域活动时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从而结合文献对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该园中班一个星期安排了两次区域活动时间,在周二、周四的9:55-10:20,因此笔者每周二、周四的9:55-10:20中三、中五、中六班观察。
3.访谈法。笔者根据访谈提纲,通过与教师、幼儿交谈的方式来获得资料,了解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看法,了解幼儿在选择材料时的想法和偏好。这样的资料更加真实,给调查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实习期间,笔者分别在了中三、中五、中六班进行跟班认真观察参与幼儿一日的全部教学活动,在此期间,选取周二、周四的9:55-10:20中班的区域活动进行了观察研究,了解了样本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和开展情况,对资料的整理归纳如下:
(一)材料的来源
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是活动展开的载体,同时也是活动与幼儿互动的桥梁。因此,顺利展开区域活动的第一步就是收集游戏材料。游戏材料的收集需要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努力,才能有适合幼儿、促进幼儿发展的好材料。以下是笔者通过平时观察统计所得到的该园游戏材料的来源统计图。
图1 S园中班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来源统计图
该园中班区域中,62%为购买的材料,21%为教师制作的材料,10%为家园合作材料,仅有7%是师幼合作的材料。材料来源中,主要以购买的材料为主。剩余38%的自制材料中,以教师制作的材料为主,家园合作的材料和师幼合作的材料偏少,幼儿与家长的参与度较低。在材料的收集与投放中,教师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这方面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幼儿参与材料收集过少,很多材料的用意往往不能被幼儿理解。他们在活动中,会将一些材料“误用”或者将一些材料混淆在一起。如,经常会有幼儿将几种喂食的材料混在一起,错乱的喂给小动物。家长是幼儿园工作的坚实的后盾,家长参与材料收集过少,则不能够很好的了解幼儿园当前展开的主题活动,教学目标与内容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