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20191217130614]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语文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文本交流对话而获取意义的一种语文教育活动。在新课标中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笔者通过对多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观察、调查,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上重教不重学,阅读教学形式单调呆板,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不够等等。笔者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重视阅读教学多样化并倡导自主学习,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能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
(一)概念界定 1
(二)国内相关研究 2
(三)国外相关研究 4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现状 5
(一)教学时间 6
(二)教学内容 6
(三)教学形式 7
(四)教学方法 7
(五)教学评价 8
(六)教学环境 8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9
(一)存在的问题 9
(二)原因分析 12
五、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14
(一)促进教师阅读教学上的知行统一 14
(二)增强教师阅读教学能力 14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4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5
(五)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 16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A 18
附录B 20
致 谢 23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伴随人的终身,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陶冶人的情操,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也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新课标中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逐步去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有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学校教师并没有真正开展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他们只注重表面形式,不求实质;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基本形成了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但阅读教学的实践能力不够,没能让新课改发挥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应有作用。这些问题在笔者的实习过程中也有所发现,由于教师没有真正地贯彻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不感兴趣,他们也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和好的阅读方法。为弄清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笔者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概念界定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利用网上资源,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
1.阅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合。”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在语文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文本交流对话而获取意义的一种语文教育活动。(李海龙 201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高娟)
本研究中的阅读教学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而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笔者查阅了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网上期刊,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如下:
1.阅读能力
张志公、叶圣陶为代表的“三老”阅读能力研究,提出阅读能力结构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
韩雪屏、曹祥芹注重阅读的心理过程。韩雪屏主张阅读能力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和相互交叉组成的立体结构。
蒋成璃提出,阅读能力包括主题阐释、题材辨析、技巧鉴识、结构梳理和风格流派评述五个层次。
章熊、张鸿苼等提出,阅读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认读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四方面。
2.阅读教学类型
(1)研究性阅读教学
我国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之下,产生了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占有资料,广泛阅读;针对问题,组织探讨,共享研究资源;抓住问题,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材料,展示研究成果,即: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讨、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研究性阅读一般由“教师导入——学生感知——师生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
(2)新概念阅读教学
我国根据“新概念英语”“新概念作文”,并“针对非科学的落后的阅读旧观念、旧传统”提出了新概念阅读教学,它主张“容纳一切有用的阅读老概念,继承和发扬中国阅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概念。”
3.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
我国研究者通过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阅读教学模式:
(1)个性化阅读:主张阅读主体与阅读材料的自由、和谐的统一,它的核心是感悟。
(2)语感教学:在近几年作为独立的问题研究,形成了以王尚文为代表的“语感中心说”和以洪镇涛为代表的“语感训练说”。语感教学是一种用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它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言语形成发展规律,通过创设一定情境以及全方位、多层面的语感训练来实施。
(3)自主阅读:“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阅读活动。一般不受外界的约束,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以期收到广闻博见的效果。”
(4)快速阅读教学的模式为:第一,利用学生竞争心理,通过计时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根据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第三,分解阅读能力,用量化训练实现科学的快速高效阅读训练;第四,通过学习相关学科的原理,解决快速高效阅读中的困难。
(5)互动性阅读:“借助开放性阅读活动,旨在激起主体自身的文化‘分子’与客体包容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互相兼容、互相修正、互相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在这模式下教材得到了修正和丰富,教师、学生也通过对彼此的“理解”反思,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阅读能力。
(三)国外相关研究
1.阅读能力
1913年,国外就陆续有学者通过对阅读能力的结构的大量研究,提出了众多阅读能力结构的模式,以求获得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间的联系。笔者在此摘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E?C?肯尼迪在《发展阅读教学法》中提出“阅读能力由基础、背景、词语认知、理解和综合五个方面构成。”奥利夫S?奈尔斯在《基本理解技能的改进:一个中等学校能够实现的目标》一书中指出:“阅读能力包括三种技能,分别为注意和利用变化着的或各种不同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对作者意图的理解的能力、利用直接与间接经验积累的能力。”
之后有研究者从纵向发展的方向对阅读能力结构进行了探讨。在《阅读教学》中,特里D?约翰逊提出“阅读能力发展有四个阶段:译码、字义、表述、评价。”A?J?哈里斯编制了《三种阅读类型的阅读能力一览表》,提出“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三种阅读类型,并且对不同的阅读能力进行了区分,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而培养出不同的阅读能力层次。”
2.阅读教学的内容
许多国家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阅读教学需要讲授,但绝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B ?T ?斯金纳认为:要把我们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应用于教学,就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修正。
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可夫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组织指导的作用,但不是用一套僵化刻板的程式来束缚学生。
3.阅读教学模式
目前,国外主要的阅读教学模式有:
(1)自下而上阅读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