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研究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研究[20191217130625]
内容摘要:教育传播的文化是有选择的,进行选择的标准通常是: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再次,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再对这些文化进行教育学意义的改造。而教材作为教育传播文化的载体,是从一定的文化里精选出来的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特定团体的利益和价值取向。
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统计,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教材中隐含的价值取向进行全面的梳理,一方面为今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改革提供一点启示,为进一步深入地、创新性地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们在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社会性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借鉴。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人物形象分析与研究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课题来源 1
(二)相关概念界定 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四)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以及研究思路 5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框架与技术 7
(一)分析框架 7
(二)分析技术 8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的外在形象分析 9
(一)性别 9
(二)年龄 10
(三)时代 10
(四)国别 11
(五)民族 12
(六)身份 13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的内在形象分析 14
(一)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主流价值取向统计 14
(二)统计结果分析 15
五、思考与建议 16
(一)总论 16
(二)从教育学角度审视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 16
(三)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审视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 17
(四)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选择的若干建议 17
附 录 18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3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来源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崇高职业素养,能适应现代化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合格的小学教师。而小学教师只有在熟练地理解和把握小学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提升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同时,教材作为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凭借、小学教学活动的依据、教育教学信息来源的载体,其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教材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随着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的推行,教科书改革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关于教科书的质疑、批判与研究也随之大量出现。当前,国内外关于教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的内容覆盖了从教科书的内容分析到教科书编写政策研究,从教科书编写体系的研究到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的研究,从教科书的横向比较研究到教科书的纵向比较研究,从教科书的编审与选用研究到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其范围不可谓不广。然而,这些研究中对于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研究少之又少。“人物”和“人物形象”一般被作为艺术范畴研究领域的主要对象,特别如文学和美学等。而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其研究的对象往往是教师、学生等与教育有关的具体的人以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更多集中在如何通过更加合理的教育内容、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教育活生生的人。因此,以人物形象来作为教材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
基于专业发展要求、教材研究的实践意义以及以人物形象来作为教材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所具有的挑战性和创造性,笔者选择“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既可以是一个专指的概念,指小学语文教科书;也可以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指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相关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补充读物、教学指导用书、参考书、练习册、教学挂图、字词卡片、录音带、多媒体软件等;还可以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指所有能对小学生语文素养产生积极作用的材料,无论是否是书面材料。笔者所搜集的文献资料里研究的小学语文教材均为专指的小学语文教材即小学语文教科书,因此笔者所研究的小学语文教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
2.形象
从文学角度来看,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 。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
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 。对于文学形象,应当在同现实生活的关系中加以把握。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社会 环境、自然景物、人物 以及生活细节 等等,因此,作为反映结果的文学形象也具有层次不一的丰富内涵 ,从而产生了这一概念的多义性。大致说来,形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作品的具体因素如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可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 、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或相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就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由于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不同形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笔者所研究的“人物形象”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部表征进行综合性地统计与分析,然后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发现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小学生的行为尤其是价值取向的影响,为教材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学者先后把研究视角投向教材,关于教材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大量出现,而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由于“人物形象”概念的特殊性,以其为教材研究视角的学术论文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近几年的研究中。纵观这些学术论文,主要覆盖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比较研究与个案研究
(1)比较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人物形象方面的比较研究主要包含两大领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研究主要是在新旧版本教材和新课改前后教材之间的比较。徐敏娜以具有代表性、文化交叉性、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编写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共12册)和新亚洲出版社2003年版的小学语文《学会中国语文》(共24册)作为分析文本,以教科书“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大陆香港两地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大陆构建现代化的义务教育体系提供很好的参考与借鉴。而鲍艳丽则以新课改前后的两套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文本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陆韵、李鑫和逢超以建国以来小学语文八套教科书为分析文本进行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横向比较研究主要是以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比较,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德显、韩凤仪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他们以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两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教材为研究对象, 分析两版教科书中的主要人物,其他版本教材的比较则相对较少。
比较研究一般从宏观和整体上来研究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以人物的外在形象(性别、年龄、时代、国别、民族、身份等)和内在形象(人格特性、价值取向等)两个维度对不同版本、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教材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比较研究可以通过对照分析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却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其结论很难运用于一个具体的对象,即具体一个版本的教材。
内容摘要:教育传播的文化是有选择的,进行选择的标准通常是: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再次,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再对这些文化进行教育学意义的改造。而教材作为教育传播文化的载体,是从一定的文化里精选出来的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特定团体的利益和价值取向。
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统计,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教材中隐含的价值取向进行全面的梳理,一方面为今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改革提供一点启示,为进一步深入地、创新性地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们在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社会性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借鉴。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人物形象分析与研究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课题来源 1
(二)相关概念界定 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四)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以及研究思路 5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框架与技术 7
(一)分析框架 7
(二)分析技术 8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的外在形象分析 9
(一)性别 9
(二)年龄 10
(三)时代 10
(四)国别 11
(五)民族 12
(六)身份 13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的内在形象分析 14
(一)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主流价值取向统计 14
(二)统计结果分析 15
五、思考与建议 16
(一)总论 16
(二)从教育学角度审视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 16
(三)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审视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 17
(四)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选择的若干建议 17
附 录 18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3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来源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崇高职业素养,能适应现代化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合格的小学教师。而小学教师只有在熟练地理解和把握小学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提升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同时,教材作为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凭借、小学教学活动的依据、教育教学信息来源的载体,其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教材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随着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的推行,教科书改革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关于教科书的质疑、批判与研究也随之大量出现。当前,国内外关于教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的内容覆盖了从教科书的内容分析到教科书编写政策研究,从教科书编写体系的研究到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的研究,从教科书的横向比较研究到教科书的纵向比较研究,从教科书的编审与选用研究到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其范围不可谓不广。然而,这些研究中对于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研究少之又少。“人物”和“人物形象”一般被作为艺术范畴研究领域的主要对象,特别如文学和美学等。而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其研究的对象往往是教师、学生等与教育有关的具体的人以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更多集中在如何通过更加合理的教育内容、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教育活生生的人。因此,以人物形象来作为教材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
基于专业发展要求、教材研究的实践意义以及以人物形象来作为教材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所具有的挑战性和创造性,笔者选择“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既可以是一个专指的概念,指小学语文教科书;也可以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指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相关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补充读物、教学指导用书、参考书、练习册、教学挂图、字词卡片、录音带、多媒体软件等;还可以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指所有能对小学生语文素养产生积极作用的材料,无论是否是书面材料。笔者所搜集的文献资料里研究的小学语文教材均为专指的小学语文教材即小学语文教科书,因此笔者所研究的小学语文教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
2.形象
从文学角度来看,形象在文学
文学
从心理学
笔者所研究的“人物形象”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部表征进行综合性地统计与分析,然后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发现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小学生的行为尤其是价值取向的影响,为教材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学者先后把研究视角投向教材,关于教材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大量出现,而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由于“人物形象”概念的特殊性,以其为教材研究视角的学术论文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近几年的研究中。纵观这些学术论文,主要覆盖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比较研究与个案研究
(1)比较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人物形象方面的比较研究主要包含两大领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研究主要是在新旧版本教材和新课改前后教材之间的比较。徐敏娜以具有代表性、文化交叉性、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编写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共12册)和新亚洲出版社2003年版的小学语文《学会中国语文》(共24册)作为分析文本,以教科书“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大陆香港两地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大陆构建现代化的义务教育体系提供很好的参考与借鉴。而鲍艳丽则以新课改前后的两套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文本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陆韵、李鑫和逢超以建国以来小学语文八套教科书为分析文本进行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横向比较研究主要是以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比较,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德显、韩凤仪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他们以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两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教材为研究对象, 分析两版教科书中的主要人物,其他版本教材的比较则相对较少。
比较研究一般从宏观和整体上来研究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以人物的外在形象(性别、年龄、时代、国别、民族、身份等)和内在形象(人格特性、价值取向等)两个维度对不同版本、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教材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比较研究可以通过对照分析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却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其结论很难运用于一个具体的对象,即具体一个版本的教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