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研究

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研究[20191217130543]
内容摘要:学习拖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拖延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带来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的一种现象。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某小学随机抽取的120名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四位教师进行访谈,以分析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和原因。
研究表明,造成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学生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较低、厌学;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布置的作业太多,没有科学性;各科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此外,影响学习拖延的因素还包括:家庭因素、同伴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更深入的问题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所帮助。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2
(二)国外研究现状 2
(三)国内研究现状 4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6
(一)研究对象 6
(二)研究方法 6
(三)研究步骤 6
四、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分析 7
(一)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的总体状况 7
(二)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差异比较 7
五、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行为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0
(一)六年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比五年级学生更为严重 10
(二)男生的学习拖延行为比女生更为严重 10
(三)非班干部的学生学习拖延行为更为严重 11
(四)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学习拖延行为更为严重 11
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预防与矫正对策 12
(一)教师方面 12
(二)学生方面 13
(三)家长方面 14
七、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致谢 18
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研究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拖延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学习拖延就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将学习任务不断推迟完成的非理性行为。它并不单纯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理现象的外在表现。
加拿大和美国在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30%的大学生没有出现学业拖延。而国内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士都患有拖延症,而在拖延症患者中,有五成表示不拖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关于拖延问题的探究,国外也只有30年左右历史,有关资料相对较少,而国内学者则是近十年才开始接触这个领域。就目前而言,大学生是学习拖延的主要课题,初中生、高中生的研究正逐渐增多。事实上,在小学生群体中,学习拖延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长期的拖延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教学资源,还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使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最终导致学业成绩的下降。
此外,小学高年级是小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小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的特殊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致力于缓解学习拖延所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于小学生学习拖延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本研究以常熟市S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被试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全面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进而了解目前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从而深入分析学习拖延产生的原因,以减少小学生学习拖延行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大学生和中学生是国内外学习拖延的主要研究课题,通过本研究,可以使学习拖延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同时也将推进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此外,对于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研究,还将为小学预防和矫正小学生学习拖延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2)现实意义
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可以帮助小学生纠正和预防这一拖延行为,促进其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发展。对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拖延问题,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拖延概念的界定
在英语中,“拖延”这个词语最早被提到是在16世纪,它的前缀 “pro”表示“向前”的意思,而“crastinus”翻译成中文则是“明天”。从字面上理解,拖延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并不是泛指一般性的“推迟”,而是特指一类非理性的推迟行为。
2.学习拖延的概念界定
虽然国内外对于学习拖延的研究已有30年左右,但对“学习拖延”这个词语,至今没有给出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定义。Lay认为学习拖延是指参与学习工作的人,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故意推迟开始或者故意推迟完成学习工作的一种行为;Senecal等人则认为学习拖延是一种非理性地将学习任务主观的延迟开始或者推迟完成的行为。我国学者王国燕把学习拖延定义为“发生在学习环境中的一种个体拖延行为,它表现出三个特点:学习的最终结果不合格、预期表现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王荣认为学习拖延是指,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能力,并且拥有充裕时间的条件下,把必须要完成的学习工作,不停地推迟完成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表现。
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学习拖延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1)有实现学习任务的倾向,但未能体现在行动上;(2)是一种表现在学习情境中的非理性行为;(3)大多带有不良的情感体验。因此,本研究将学习拖延定义为: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将学习任务不断推迟完成的非理性行为。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学习拖延的研究主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内部因素
(1)自我效能感
这一概念出现在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他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理解。Ferrari的研究发现“学生整体的自我效能可以估测拖延的频率、原因以及学生对人物喜欢或讨厌的程度。”Christopher A Wolters(2003)的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在开始完成学业任务时,出现拖延行为的可能性越低。反之,在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身上,比较容易出现学习拖延的行为。
(2)人格因素
国外对影响拖延行为的人格因素研究最多的是基于大五人格与拖延之间的关系研究。如Johnson等的研究表明,拖延最主要是和大五人格中的责任感之间呈现出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呈中度正相关。
(3)情绪因素
情绪对于拖延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情绪分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与拖延有关的既有乐观的积极情绪,也有焦虑、冲动、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Solomon和Rothblum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拖延与抑郁等有显著正相关;Solomon和Rothblum的拖延模型认为,人们的焦虑将会随着期限的接近不断增强,但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来减少焦虑,所以拖延是降低焦虑的有效方法之一。
(4)不合理认知
很多学者认为,不合理的信念也是导致拖延倾向或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学生若产生害怕失败、担心受到嘲讽、恐惧受到评价等不合理的信念,则很容易产生学习拖延行为。学生之所以会产生不合理的认知,归根究底是担心自我形象受损,害怕伤到自尊心。Alexander & Onwuebuzie认为个体害怕失败和学习拖延成正相关,即个体越害怕失败,学习拖延就会越严重。
2.外部因素
(1)任务的性质
大量研究表明,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或完成任务。因此任务的厌恶程度和任务的奖惩时间,对于个体在完成任务的时间和速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Ackeman & Gross的研究表明,当学习任务比较符合学生的兴趣,富有趣味,并且可以调动多种技能,同时老师对任务的讲解较为清晰,学习拖延行为就会有所减少。
(2)父母教养方式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对父母的行为表现。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很多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童年的经历(尤其是受到的一些创伤),将会在孩子成人之后,表现在其行为举止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权威型、纵容型和忽视型。PyChyl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性别上对学生拖延行为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2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