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研究——以常州地区幼儿园为例
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研究——以常州地区幼儿园为例[20191209123953]
内容摘要: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追求多样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其中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近几年来的一项热门话题。而饮食文化作为“文化”大概念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课程开发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选取常州地区幼儿园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和问卷法来了解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中的开发现状与对幼儿、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的意义,分析问题,并对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中的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地方饮食文化课程开发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意义 2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2
(一)关于“文化”、“饮食文化”、“地方饮食文化”概念的界定 2
(二)常州地区饮食文化概述 3
(三)幼儿园关于地方饮食文化课程开发意义的研究 3
(四)地方饮食文化在当下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现状 5
四、研究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6
(二)研究方法 6
五、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常州市幼儿园中开发的现状 6
(一)常州市饮食文化资源开发较多的幼儿园分布情况 6
(二)常州市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的组织形式 6
六、幼儿教师与家长对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看法 6
(一)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8
(二)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9
(三)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对家长参与的意义 9
七、地方饮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0
(一)课程安排忽略地方饮食文化 10
(二)幼儿家长与教师对于地方饮食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观点不统一 11
八、对常州市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建议 12
(一)课程安排适当加入地方饮食文化资源 12
(二)增添与地方饮食文化相关的环境布置 13
(三)日常饮食注重地方饮食的利用 13
(四)做好家长工作,配合幼儿园关于地方饮食文化课程的开展 14
九、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附 录 17
致 谢 19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第二部分描述健康领域的教育要求时提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亦提及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这两点论述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即着手于幼儿饮食方面观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1、大部分情况下,相比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或者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幼儿更喜欢、更追求国外的速食以及西式快餐食品。笔者在实习期间曾多次就该现象与幼儿进行交谈,发现幼儿喜欢或者追求这类饮食不是出于单纯喜爱的目的,有些幼儿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还有一个外在的原因是这类饮食店多设有幼儿游乐场所。比如说:笔者就多次听到幼儿在交流中以炫耀的口气讲述自己在某个周末去肯德基吃了好多好吃的,还玩了很久的游乐设施。其实,相比于国外的饮食,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饮食文化更健康、更合理。
2、几乎所有的幼儿都不知道自己家乡或者所在城市的特色食物是哪些;甚至当笔者问及该城市的一些特色食物幼儿是否吃过时,得到的答案多是否定的;更有幼儿没有意识到自己常接触或者常食用的食物便是本地的特色饮食。当然笔者不排除幼儿年幼无知的因素,但还是可以猜测有一部分幼儿的确未接触过这类饮食或者没有这类知识的教育,从而缺乏基本的认识。当今社会,许多幼儿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偶尔带自己的孩子去一次速食店已是百忙之中抽出的时间了。故而,幼儿没接触过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不是不可能的,即使接触过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的幼儿也不知道这类食物所代表的文化价值。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常州市某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目,广州别名花城、苏州别名水城、济南别名泉城,问常州别名什么城。阅卷老师原以为每个班至少有少部分学生可以回答出来,但阅卷结束后发现全年级只有不超过5个学生回答出来了,而该校三年级一共7个班,将近400位学生。这件事震惊了该校所有教师!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忽略了地方文化,包括地方饮食文化、地方名人文化、地方名胜古迹等。
当然,笔者也了解到,一些幼儿园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园本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其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的执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宽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他们以本土特色民间艺术、风俗风情、名胜古迹、名人轶事等课程资源为基础组织幼儿园课程,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故笔者结合前人优秀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选择了以本土饮食文化为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笔者能够了解常州市幼儿园关于地方文化资源,重点是饮食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程度,并结合所收集的数据,深入分析幼儿园关于本地饮食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建议。
(二)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幼儿园以及幼儿家长,更甚至社会公众能够意识到地方饮食文化缺失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以至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了代代传承的与自己相关的地方文化常识。通过课程的实施,幼儿能够更多地了解地方文化,地方饮食文化从属于地方文化,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这对于幼儿融入环境、融入社会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加深幼儿对家乡的热爱或者所在城市的归属感。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地方饮食文化及地方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中开发的现状和意义,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观点。
(一)关于“文化”、“饮食文化”、“地方饮食文化”概念的界定
关于“文化”的定义,从不同学科角度,专家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世界上仅在正式的出版物中给文化所下的定义就有160多种。笔者在此仅列举两种具有代表性且较多的被人认可的定义。学术界认为,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先后给文化下了两个定义:一个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另一个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而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则较多的被学者所引用。“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文化包含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很多方面。“地方文化”只是在文化这一大的概念前面加上了地域限制。
“饮食文化”是文化这一大范畴的一个分支,一些学者也对“饮食文化”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以饮食对象为主要内容,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起来的总称。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本文所涉及“常州饮食文化”是指常州所特有的一些饮食习惯,如:食物材料、食物风味、名菜品等。
(二)常州地区饮食文化概述
中国菜肴体系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著名的“三大文化流域孕育四大菜系”,即黄河文化流域的鲁菜、长江文化流域上游的川菜和下游的苏菜、珠江文化流域的粤菜。虽然从地域上看,常州菜从属于苏菜,但其实很难把常州菜划归到苏菜的任一风味中。因常州菜味道清淡,制作精细,又不像大多南方菜系那样香甜,所以有人把常州菜归在金陵、苏锡风味之间,也许是觉得常州菜颇有中庸之范,八面玲珑,又不失亲和力。
(三)幼儿园关于地方饮食文化课程开发意义的研究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曾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课程:“课程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由此可见,课程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斯宾塞认为:“课程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儿童借掌握这种或那种知识在头脑里发展起来的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儿童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浸润和塑造,有助于逐渐产生文化认同感,进而有助于逐渐真正成为这个民族和地域的一员,这种情感和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获得了对某一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认同感的文化人、社会人,同时也就获得了健康成长的文化根基,使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能保持自身特色,不被淹没,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化也会被传递、创新与发展。只有各民族文化的安全独立,才能实现全球的文化多样性,并最终实现全球的文化安全与文化繁荣。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社会领域也强调着:“幼儿要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目标以及教师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内容与要求。”而乡土文化资源便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对培养幼儿社会情感有着促进作用的教育资源。
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多次涉及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制定教育方案,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可利用性是很高的。
衣食住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四个方面,食的教育贴近幼儿的生活,地方饮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引发和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和热爱家乡的质朴情感,有利于本土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而幼儿对“吃”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 也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饮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进行健康教育;品尝、制作食品后让幼儿表达和创编儿歌、广告词等活动,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了解饮食文化时可以感受到本民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以达到发展社会性的目的;在饮食加工活动中让幼儿理解科学制作食品的方法,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将传统食品用自己喜欢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创新,开放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在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也在不停地成长。教师走出自己的思维经验模式,开辟多元化的活动组织形式,自我的能力也在不停的调整中得到迅速发展。面对未知,教师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知识还不够,必须不停地充实自己,以达到能够“胜任”教师这个职业的目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的特点。笔者并不是要指责这五大趋势,相反,正是这五大趋势,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就像硬币存在正反两面,很多事情也都存在两面性,就比如说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冲撞融合,还有不可避免的崇洋媚外,轻视本土文化。
幼儿教育作为生命的启蒙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奠基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本。”幼儿教育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越发凸显。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国就开展了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轴心的幼儿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实施越来越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开拓幼儿园课程的新篇章。而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和陶行知开办的第一所乡村幼稚园都是对园本课程无意识开发的一种体现。
“人类想要在这一物化现实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必须对人文价值给予重新的注意。人类应该认识到人文价值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巨大影响,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摆脱日益严重的精神困境,实现自我的更好发展。”所以说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精神危机来源于人们对于人文价值的缺失与空场,而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也只能靠人文价值本身,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人类的这个冬季童话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良性循环与正常发展,不至于苍白无力。
(四)地方饮食文化在当下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现状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滨江幼儿园曾于2006年至2008年期间组织开展以“亲亲瑞安”为主题的园本课程活动。其中开发了包括民间艺术、风俗风情、名胜古迹、名人逸事、本土特产、本土经济这六大类本土文化课程资源。而在本土特产领域,幼儿通过“尝一尝土特产的味道”、“看一看土特产的生产地”、“动手来制作”、“说一说自己对家乡土特产的情”以及“拓展迁移”等形式深入了解家乡土特产。孩子们了解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积极性也被空前的调动起来,更是进一步地感受到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福建省仙游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曾就“仙游县风味小吃”这一主题组织了包括深入民间寻找风味小吃、创设班级小吃文化环境、探索制作风味小吃、家园互动等幼儿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具有仙游县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并进一步的促进了家园联系。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较多的在幼儿园中渗透了地方文化资源,比如在环境创设方面,课程开发方面,饮食方面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150名幼儿家长和50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88份问卷,回收率为94%,来了解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现状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主要查阅与本文相关的已有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并整理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现状,从中吸取前人的理论成果,为本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自制的开放式调查问卷,笔者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被调查者身份、地方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中开发的现状及组织形式、地方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幼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的意义等共计11个问题,制成调查问卷,并发放给被调查者。获得相关调查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做成图表,为论文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内容摘要: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追求多样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其中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近几年来的一项热门话题。而饮食文化作为“文化”大概念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课程开发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选取常州地区幼儿园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和问卷法来了解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中的开发现状与对幼儿、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的意义,分析问题,并对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中的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地方饮食文化课程开发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意义 2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2
(一)关于“文化”、“饮食文化”、“地方饮食文化”概念的界定 2
(二)常州地区饮食文化概述 3
(三)幼儿园关于地方饮食文化课程开发意义的研究 3
(四)地方饮食文化在当下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现状 5
四、研究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6
(二)研究方法 6
五、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常州市幼儿园中开发的现状 6
(一)常州市饮食文化资源开发较多的幼儿园分布情况 6
(二)常州市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的组织形式 6
六、幼儿教师与家长对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看法 6
(一)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8
(二)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9
(三)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对家长参与的意义 9
七、地方饮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0
(一)课程安排忽略地方饮食文化 10
(二)幼儿家长与教师对于地方饮食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观点不统一 11
八、对常州市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建议 12
(一)课程安排适当加入地方饮食文化资源 12
(二)增添与地方饮食文化相关的环境布置 13
(三)日常饮食注重地方饮食的利用 13
(四)做好家长工作,配合幼儿园关于地方饮食文化课程的开展 14
九、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附 录 17
致 谢 19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第二部分描述健康领域的教育要求时提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亦提及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这两点论述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即着手于幼儿饮食方面观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1、大部分情况下,相比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或者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幼儿更喜欢、更追求国外的速食以及西式快餐食品。笔者在实习期间曾多次就该现象与幼儿进行交谈,发现幼儿喜欢或者追求这类饮食不是出于单纯喜爱的目的,有些幼儿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还有一个外在的原因是这类饮食店多设有幼儿游乐场所。比如说:笔者就多次听到幼儿在交流中以炫耀的口气讲述自己在某个周末去肯德基吃了好多好吃的,还玩了很久的游乐设施。其实,相比于国外的饮食,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饮食文化更健康、更合理。
2、几乎所有的幼儿都不知道自己家乡或者所在城市的特色食物是哪些;甚至当笔者问及该城市的一些特色食物幼儿是否吃过时,得到的答案多是否定的;更有幼儿没有意识到自己常接触或者常食用的食物便是本地的特色饮食。当然笔者不排除幼儿年幼无知的因素,但还是可以猜测有一部分幼儿的确未接触过这类饮食或者没有这类知识的教育,从而缺乏基本的认识。当今社会,许多幼儿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偶尔带自己的孩子去一次速食店已是百忙之中抽出的时间了。故而,幼儿没接触过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不是不可能的,即使接触过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的幼儿也不知道这类食物所代表的文化价值。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常州市某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目,广州别名花城、苏州别名水城、济南别名泉城,问常州别名什么城。阅卷老师原以为每个班至少有少部分学生可以回答出来,但阅卷结束后发现全年级只有不超过5个学生回答出来了,而该校三年级一共7个班,将近400位学生。这件事震惊了该校所有教师!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忽略了地方文化,包括地方饮食文化、地方名人文化、地方名胜古迹等。
当然,笔者也了解到,一些幼儿园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园本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其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的执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宽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他们以本土特色民间艺术、风俗风情、名胜古迹、名人轶事等课程资源为基础组织幼儿园课程,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故笔者结合前人优秀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选择了以本土饮食文化为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笔者能够了解常州市幼儿园关于地方文化资源,重点是饮食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程度,并结合所收集的数据,深入分析幼儿园关于本地饮食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建议。
(二)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幼儿园以及幼儿家长,更甚至社会公众能够意识到地方饮食文化缺失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以至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了代代传承的与自己相关的地方文化常识。通过课程的实施,幼儿能够更多地了解地方文化,地方饮食文化从属于地方文化,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这对于幼儿融入环境、融入社会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加深幼儿对家乡的热爱或者所在城市的归属感。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地方饮食文化及地方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中开发的现状和意义,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观点。
(一)关于“文化”、“饮食文化”、“地方饮食文化”概念的界定
关于“文化”的定义,从不同学科角度,专家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世界上仅在正式的出版物中给文化所下的定义就有160多种。笔者在此仅列举两种具有代表性且较多的被人认可的定义。学术界认为,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先后给文化下了两个定义:一个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另一个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而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则较多的被学者所引用。“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文化包含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很多方面。“地方文化”只是在文化这一大的概念前面加上了地域限制。
“饮食文化”是文化这一大范畴的一个分支,一些学者也对“饮食文化”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以饮食对象为主要内容,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起来的总称。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本文所涉及“常州饮食文化”是指常州所特有的一些饮食习惯,如:食物材料、食物风味、名菜品等。
(二)常州地区饮食文化概述
中国菜肴体系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著名的“三大文化流域孕育四大菜系”,即黄河文化流域的鲁菜、长江文化流域上游的川菜和下游的苏菜、珠江文化流域的粤菜。虽然从地域上看,常州菜从属于苏菜,但其实很难把常州菜划归到苏菜的任一风味中。因常州菜味道清淡,制作精细,又不像大多南方菜系那样香甜,所以有人把常州菜归在金陵、苏锡风味之间,也许是觉得常州菜颇有中庸之范,八面玲珑,又不失亲和力。
(三)幼儿园关于地方饮食文化课程开发意义的研究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曾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课程:“课程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由此可见,课程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斯宾塞认为:“课程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儿童借掌握这种或那种知识在头脑里发展起来的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儿童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浸润和塑造,有助于逐渐产生文化认同感,进而有助于逐渐真正成为这个民族和地域的一员,这种情感和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获得了对某一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认同感的文化人、社会人,同时也就获得了健康成长的文化根基,使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能保持自身特色,不被淹没,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化也会被传递、创新与发展。只有各民族文化的安全独立,才能实现全球的文化多样性,并最终实现全球的文化安全与文化繁荣。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社会领域也强调着:“幼儿要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目标以及教师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内容与要求。”而乡土文化资源便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对培养幼儿社会情感有着促进作用的教育资源。
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多次涉及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制定教育方案,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可利用性是很高的。
衣食住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四个方面,食的教育贴近幼儿的生活,地方饮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引发和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和热爱家乡的质朴情感,有利于本土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而幼儿对“吃”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 也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饮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进行健康教育;品尝、制作食品后让幼儿表达和创编儿歌、广告词等活动,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了解饮食文化时可以感受到本民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以达到发展社会性的目的;在饮食加工活动中让幼儿理解科学制作食品的方法,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将传统食品用自己喜欢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创新,开放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在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也在不停地成长。教师走出自己的思维经验模式,开辟多元化的活动组织形式,自我的能力也在不停的调整中得到迅速发展。面对未知,教师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知识还不够,必须不停地充实自己,以达到能够“胜任”教师这个职业的目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的特点。笔者并不是要指责这五大趋势,相反,正是这五大趋势,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就像硬币存在正反两面,很多事情也都存在两面性,就比如说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冲撞融合,还有不可避免的崇洋媚外,轻视本土文化。
幼儿教育作为生命的启蒙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奠基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本。”幼儿教育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越发凸显。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国就开展了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轴心的幼儿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实施越来越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开拓幼儿园课程的新篇章。而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和陶行知开办的第一所乡村幼稚园都是对园本课程无意识开发的一种体现。
“人类想要在这一物化现实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必须对人文价值给予重新的注意。人类应该认识到人文价值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巨大影响,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摆脱日益严重的精神困境,实现自我的更好发展。”所以说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精神危机来源于人们对于人文价值的缺失与空场,而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也只能靠人文价值本身,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人类的这个冬季童话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良性循环与正常发展,不至于苍白无力。
(四)地方饮食文化在当下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现状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滨江幼儿园曾于2006年至2008年期间组织开展以“亲亲瑞安”为主题的园本课程活动。其中开发了包括民间艺术、风俗风情、名胜古迹、名人逸事、本土特产、本土经济这六大类本土文化课程资源。而在本土特产领域,幼儿通过“尝一尝土特产的味道”、“看一看土特产的生产地”、“动手来制作”、“说一说自己对家乡土特产的情”以及“拓展迁移”等形式深入了解家乡土特产。孩子们了解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积极性也被空前的调动起来,更是进一步地感受到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福建省仙游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曾就“仙游县风味小吃”这一主题组织了包括深入民间寻找风味小吃、创设班级小吃文化环境、探索制作风味小吃、家园互动等幼儿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具有仙游县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并进一步的促进了家园联系。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较多的在幼儿园中渗透了地方文化资源,比如在环境创设方面,课程开发方面,饮食方面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150名幼儿家长和50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88份问卷,回收率为94%,来了解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的现状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主要查阅与本文相关的已有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并整理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现状,从中吸取前人的理论成果,为本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自制的开放式调查问卷,笔者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被调查者身份、地方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中开发的现状及组织形式、地方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幼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的意义等共计11个问题,制成调查问卷,并发放给被调查者。获得相关调查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做成图表,为论文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