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室内玩具配置的调查研究——以几所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室内玩具配置的调查研究——以几所幼儿园为例[20191209123557]
内容摘要:歌唱活动作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语言与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以及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教师往往对幼儿的行为缺乏理性认识,其指导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本研究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分析影响教师指导行为的因素,并为教师提一定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师指导行为反思
目 录
一、引言 1
(一)课题来源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4
二、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现状及分析 5
(一)教师对幼儿的理解比较肤浅,观察能力有待提高 5
(二)教师指导方法的选择比较合理,但指导的适宜性仍要提高 6
(三)教师对指导效果的自评和反思美中不足 8
三、建议 9
(一)教师要加强歌唱理论学习,提高活动中观察理解幼儿的能力 9
(二)教师要发挥语言动作指导的作用,充分利用与开发歌唱课程资源 10
(三)教师要正确理解并积极反思自身的指导行为 11
四、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一、引言
(一)课题来源
音乐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孩子积极愉快、活泼欢乐,他们的身心都会得到陶冶和发展。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指出:“人声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它声音,只是这个原音的遥远的回声。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歌唱活动是孩子们学习理解情感、表达情感的有效方式,但是在歌唱活动中,有的孩子却无法投入地享受唱歌,也就减少了快乐的体验。造成这样的问题多种多样,但其中一些是由于教师指导行为不当而引起的,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引起注意。
教师在歌唱活动中的指导行为是有过程性的,只有在观察理解幼儿行为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指导,并且不断思考自身指导行为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才能在以后遇到相似情况时心中有数,指导得更好。
《纲要》的艺术领域中指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这也体现了对教师指导能力的要求。笔者在学习与见习之中,亲身体验了幼儿园歌唱活动,感受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与作用,同时也为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而思考。现在的情况是:歌唱作为孩子们感受音乐、表现自己的活动,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但是活动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指导问题,有些幼儿对歌唱的兴趣减弱或者注意转移,以致活动效果不佳。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孩子们在歌唱活动中学得更开心,唱得更快乐,教师指导行为变得极为重要——在歌唱活动中如何观察理解幼儿对歌曲学习的情况;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性,保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扮演好教师角色,最适时有效地引导幼儿;如何进一步思考提高指导行为有效性;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围绕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的教师指导行为,研究者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并通过网络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相关文章,对以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文献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幼儿园歌唱活动
幼儿歌曲学习的一般过程:塞拉菲尼、克劳德、和雷普在1984年做了一个研究,研究结论是幼儿在学习歌曲时,旋律和歌词是一个整体,幼儿掌握一首歌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可以描述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掌握歌词阶段;第二:掌握节奏阶段;第三:大致掌握音高轮廓阶段;第四:初具调性感阶段。这一研究比较完整地描述了幼儿学习歌曲的过程。
在进行了期刊检索后,笔者发现,目前关于幼儿园歌唱活动的研究很多,大多为幼儿园教师所做,如:马瑾 《幼儿园歌唱活动中图谱介入时机的实践研究》、沈静 《幼儿园歌唱活动“师范——模仿”教学模式探索》等。
从以上关于歌唱活动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目前对幼儿园歌唱活动的研究,多数是经验型的描述,而系统的,有理论支持的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数量不多。
2.关于教师指导行为
国内外关于教师指导行为的理论研究很多,具体涵盖了指导行为的内涵及分类、基本原则、设计方法等方面。虽然多数研究的是区域游戏中的教师指导行为,细化到歌唱活动中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但其对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下面将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类。
关于教师指导教育行为,高潇怡,庞丽娟(2007)指出教师教育行为的定义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广义的定义,将教师的教育行为等同于教师对儿童所实施的全部教育;另一种是狭义的定义,主要是指外显的教育行为。马会梅(2009)认为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行为,是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关于教师指导方法的研究是最多的。上海市西南幼儿园(1998)总结了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行为:设疑、启发、诱导、点拨、合作、支持、赞赏。邱学青(2005)认为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来参与介入游戏。
相对于国内的研究,国外的有些研究就延伸到了幼儿的集体学习活动中。主要研究语言指导行为的同时,也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Howes(1990)总结了教师的四种语言指导方式(teacher talk):无言语指导、直接指导、封闭型指导、开放型指导。不同的教师语言反应了教师的指导水平。另外还有一些研究,都指向教师的语言指导,这也反映了语言指导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关于教师指导行为的分类,在Repp,Barton,&Brulle(1982)的个体研究中提出了五种教师指导类型:语言指导(verbal)、非语言指导(nonverbal)、语言指导+身体接触(verbal with physical assistance)、非语言指导+身体接触(nonverbal with physical assistance)、身体接触指导(physical assistance)。这是较为全面具体的分类方式。
在教师指导行为的实践研究中,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对教师指导行为做了各自的研究,结果如下:
李会敏(2006)通过观察、访谈,选取南京实验幼儿园五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进行“事件取样”,对教师指导方式和知道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发现该园教师指导方式中,深入指导与一般指导比较普遍,权威控制指导与被动指导出现的频率低。总结出教师指导行为与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自身专业素质直接相关。
霍雨佳(2008)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对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教师指导在目标、教师指导的任务内容、教师指导的主要方法、教师指导的步骤等几个维度分析了教师指导的特点,并将教师指导类型概括为三种主要类项:讲授传递、引导实验、探究发现等主要类型。
Lambert等人(1983)集中观察了130名儿童,并根据教师指导时他们的积极反馈能力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对教师交流的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教师面对更积极的学生回应时,会更倾向于做出积极的反馈。
Atwater & Morris(1988)进行了一项关于教师指导行为的自然研究。参与者包括来自7个学前班、3个幼儿园班、3个小学一年级班的45名教师。研究记录了四种教师指导方式:(a)直接命令;(b)“让我们”命令;(c)提问质疑;(d)陈述。他们发现,(a)直接命令是教师指导最常用的方法;(b)不同课堂上教师使用没有差异;(c)教师表扬和赞许的增加,学生的顺从水平也随之提高。
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教师指导行为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已得到肯定,但就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理论层面,具体到某一种活动中的,上升到实践操作层面上的研究并不多见。就我国而言,专门针对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缺少具体活动中对教师指导行为的要求或者策略,笔者也希望借助本次研究能够丰富在歌唱这一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具体的对教师指导行为的指导策略,提高对实际活动中出现情况的认识,给一线教师在歌唱活动中的指导行为提出适当的建议,让歌唱活动开展得更顺利,效果更好,小朋友们更喜欢,学得更开心,唱得更快乐。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在幼儿园学习见习期间,观察记录并思考教师在组织开展歌唱活动时的一些典型的行为表现,在理论支持下分析原因,做出评价,吸收优点纠正错误,总结出一些能够为教师提供帮助的方法策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能让幼儿学得更科学,更快乐。
研究意义: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在歌唱活动中一些较为普遍的、典型的错误指导行为以及适当的,值得学习的处理策略,让教师在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的共同作用下深入对正确与错误行为的认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大量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相关的论文,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然后,计划对常熟某园内的4-5位一线教师进行现场的观察记录,然后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做好相关记录,按照指导老师对课题内容、完成形式的要求完成初稿,并进行修改完善。
进而,将搜集的材料筛选,对筛选出的材料进行升入研究分析,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咨询导师予以解决,确定论文的行文思路;
最后,在导师指导下分解地进行论文撰写。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在本论文研究的初期,主要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与本研究的可行性。通过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等媒介搜集、获取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国内外与教师指导行为相关的论著、论文等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关于教师指导行为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的设计、构思奠定基础。
(2)现场观察法
幼儿园中歌唱活动开展得比较普遍,而从班级的情况来讲又不算多。但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观察歌唱活动中的教师指导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作者采用了现场观察法。
(3)访谈法
在现场观察的同时.就影响教师指导行为的因素以及开展歌唱活动时应注意的事项等相关问题对部分幼儿教师进行随机访谈,以期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更真实、具体地了解幼儿教师对教师指导行为的态度和认识,从而更透彻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现状及分析
歌唱活动中的教师指导行为很多,笔者根据教师歌唱活动中开展指导的一般过程,将指导行为分为三个阶段:行为理解阶段、指导开展阶段、以及效果反思阶段。
为了掌握幼儿园教师在歌唱活动中指导行为的相关情况,我们深入幼儿园中进行了实地观察采访,收集到了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真实的教学行为,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些适宜的指导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分析。
(一)教师对幼儿的理解比较肤浅,观察能力有待提高
对幼儿的理解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观察是幼儿教师日常教育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际活动的观察中,教师作为观察者,又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需要灵活改变自己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角色,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去,才能真正了解幼儿。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视线也始终追随着幼儿,随时接收来自他们的各种信号,了解他们的问题、兴趣和需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帮助和支持。我们对幼儿园中的部分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教师B:“我们也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观念上其实不比你们落后,就是有些东西教了十几年,不太容易马上改变,以前和现在对待小朋友的方法不一样了,但是看到他们出了状况第一反应还是会用以前的套路。”
通过教师B的话我们可以知道,教师的观念一直在随着时代而更新,对理论的学习也没有停止,只是在实际的运用时,因为以前的教学习惯或者对新标准的疑惑,导致没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教师的指导行为也就没能有所突破。就歌唱活动来说,虽然教师会在活动开始之前先参考教案进行活动重难点的修改和活动过程的微调,但是歌唱活动的主要形式没有变化,因此教师的观察的重心还是会偏向学唱歌曲。
另外,发生突发事件时,教师的临场观察应变能力也受到了考验,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够想到合适的策略,缓和不安定因素,巧妙地过渡,或者借机进行教育。
某一歌唱活动进行时,一辆垃圾车开进幼儿园收垃圾:
师:“好吧!全部转过去看。”
幼:全部转过去看外面汽车收垃圾的情景,表现出非常好奇的神情。
师:“那是垃圾车。。。”
垃圾车收完之后,教师才把幼儿的注意引回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鉴于幼儿对窗外情况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当时的好奇欲望,值得肯定,但是对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的的实现没有帮助,要继续推敲。
(二)教师指导方法的选择比较合理,但指导的适宜性仍要提高
歌唱活动中教师在幼儿学唱歌曲是大多会运用语言和动作来启发幼儿,有时也会借助材料进行指导。歌唱活动中可以利用的主要是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幼儿等人所具有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包括教师、幼儿对课程的兴趣、态度、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
1.教师动作和语言的指导比较恰当,但细节之处还需注意
在教师指导时,语言和动作都影会影响幼儿对歌曲的理解:
案例1,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教师C反思:“歌曲前一段优美舒缓,后面一段较活泼欢快。歌词通过游戏的形势来理解,还是比较简单的。我请幼儿仔细倾听,听前后两段的不同,幼儿注意到了第二段唱的时候老师做了跳起来的动作,原来是小三角的用处,我觉得在这部分教师引导的不错,用动作来表现出跳跃的感觉,更直观了。等到幼儿熟悉歌曲后,把图谱拿掉,再配上动作。当然,我也在动作方面做了适当的修改。
案例2,歌曲《快来拍拍》
教师D反思:“在迁移经验的环节,幼儿由于没有理解老师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迁移,对于老师的提问‘原来可以用已学会的经验来学新的本领。那么,可以怎样用这首歌来玩游戏?’没有反应,可以改成‘想想我们用《头发肩膀膝盖脚》的音乐玩过哪些游戏?’‘你想用《快来拍拍》的音乐玩什么游戏呢?’这样的修改便于幼儿理解老师的问题,迁移经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