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_江苏省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基于江苏省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20191217130702]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对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及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是必然的趋势。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也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老师。本研究选取了江苏省6所开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新建本科院校,分别是南京晓庄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泰州学院、、常州工学院以及徐州工程学院,运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和访谈法,对这6所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及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本文首先叙述了提出该课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就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归纳,并进一步阐明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及其模式上的特征和要求;其次对所选取的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设置和具体的培养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6所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情意的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培养方式综合化不足等问题,最后,基于笔者分析的结果,结合访谈的收获和国外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针对三大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改进建议:要注重专业情意的培养、合理设置课程结构、采取综合培养的方式。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学教育新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1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
(三)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及其模式的特征与要求 3
二、6所新建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点分析 4
(一)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比较 4
(二)课程方案的比较 5
(三)具体培养方式的比较 8
三、6所新建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忽视学生的情意发展 9
(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10
(三)具体培养方式综合化的不足 11
四、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12
(一)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注重专业情意的发展 12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13
(三)采取综合培养的方式 15
参考文献 18
附 录 20
访谈问卷 20
致 谢 21
一、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1.问题的缘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我国师范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都相对落后,因此,小学师资的培养一直由中等师范院校来承担。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中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小学师资越来越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2003年9月,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素质教师》讲话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国城乡新增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者平均达到70%。” 由此可见,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是大势所趋。
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联合,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率先进行了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的培养。之后,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初等教育学院,开始培养拥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江苏省也已经有16所高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尽管到目前为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经历了15年的发展,但是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就江苏省16所开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而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有差异。在这16所高校中,有6所是新建本科院校,分别是、常州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泰州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高校类型。 至今也只不过14年的历史,与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度,教育质量受到质疑,而在这样本身还在探索发展之路的新建本科院校中设立同样处于探索阶段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案一方面是没有完全抛弃原来专科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是借鉴老牌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在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缺乏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所以,笔者对江苏省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够发现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原因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研究意义
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步入高等教育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由每个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制定,当然也有些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则还会将小学方面的意见考虑进去。但是小学教育专业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才是真正适合的?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得到三方的认同。首先高校作为培养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要求,同时也会将一些成功的办学经验考虑在内;其次基层小学作为接收方,有权利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有权决定高校应采取怎样的培养模式。高校培养出的本科学历的小学师资就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因此必须要符合基层小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最后是进入小学教育专业接受培养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方案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功。所以,学生的意见也要加以采纳。
对此,笔者对江苏省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访谈法,对教育系的领导和老师、小学校长和拥有本科学历的老师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以此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出合适的解决对策。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提供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其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小学合格教师。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知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所要分析的内容。而要弄清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首先要知道“模式”的内涵。《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里面将“模式”的内涵定为:“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中介”。
在众多的论文著作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各有差异。最先使用这个概念的是1994年原国家教委启动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间指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所设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解释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之后,龚怡祖在《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书中将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为,“培养模式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既简约又完整的范型,可供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据以进行有序的实际操作,能够实现培养目标。”
通过对以上几种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兼有理论和实践两种价值,无论是什么样的培养模式,都是依据某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然后对其进行具体化,由此成为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用于指导教育活动的样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系统性、范型性、可操作性的特征。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同时也包括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教育流程、教育环境、教育评价等要素。而限于论文篇幅还有笔者的能力,本文就培养目标、课程方案和具体的培养方式三个方面对江苏省6所新建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三)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及其模式的特征与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快速扩张并很快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此过程中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截止到2011年4月27日,全国有新建本科院校总数应为291所,占全国同期普通本科院校比例首次超过1/3,达到35.49%。而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却已经开始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便不得不迎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走传统本科院校的老路,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高校格局中,新建本科院校没有这么久的时间去慢慢发展,且也不具备老牌本科的条件。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只能突破常规,另僻蹊径,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两个转型”,一是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转型,二是从传统研究性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这两个转型在教学职能中表现就是人才培养的转型,即从培养研究性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应用型人才的主体规格是: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