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研究以S小学为例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研究以S小学为例[20191217130830]
内容摘要: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级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良好个性的培养。因此,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笔者通过对S小学三至六年级关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访谈各年级班主任,拍摄每个班级的班级文化布置来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笔者发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并从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活动文化层面等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等网站进行搜索,整理后共得400多篇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如下
目 录
一、 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1
(一)有关小学班级文化要素的研究 1
(二)有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与策略的研究 2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3
(一)理论依据 3
(二)概念的界定 4
(三)研究对象 4
(四)研究方法 5
四、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研究结果与分析 5
(一)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5
(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9
五、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改进的策略 11
(一)转变传统观念,重塑班级文化教育理念 11
(二)构建温馨和谐的物质文化,营造舒适的发展空间 12
(三)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13
(四)构建民主平等的制度文化,建立有序的班级秩序 14
(五)构建生动活泼的活动文化,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 14
六、结语 14
附录1 18
附录2 20
致 谢 22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以常熟市S小学为例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成长的摇篮。因而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优化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创设和构建适合当代小学生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小学班级文化现状建设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查阅相关文献之后,我发现专门研究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资料少之又少,而且大都分散在小学班主任工作和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中。所以,此研究对丰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有一定的意义。
2、实践意义
笔者分析了常熟市S小学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从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活动文化层面等提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对于小学班级文化的研究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上有一定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班级文化的的文献非常丰富,但都比较零散,且大多以章节的形式存在于关于班主任工作和班级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中。笔者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有关小学班级文化要素的研究
关于小学班级文化的构成,专家们都各持已见。主要是从班级文化基本领域、基本层次等进行分类。我将其进行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二要素”说
鲁洁按对某种价值观念表示支持的人数的多少分类,把班级文化分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林冬桂提出班级文化可以分为显性层面和隐形层面。李文萍根据班级的成员构成把班级文化分为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2.“三要素”说
双传学认为班级文化应该分成三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邓艳红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提到:美国管理学家艾德加?沙因将组织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人工制品、价值观和基本的潜在假设。这同样适用于班级文化的结构分析。也有学者把班级文化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学农从班级内部构成出发,认为可以分为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
3.“四要素”说
戴联荣、薛晓阳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文化分为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和文化环境这四个部分。金岚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认为按照由表及里的层次来划分其主要结构,主要包含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这四个方面。
4.“多要素”说
吴立德在《班级社会学概论》中,从教育社会学角度把班级文化分为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个体文化和群体文化、制度文化和素质文化、综合型文化与离散型文化。
笔者认为,从班级的组织结构角度,可以把班级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这四个方面。
(二)有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与策略的研究
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与策略,研究者们在关于班级文化研究的文献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并基本上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金岚根据自己发现了小学班级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班主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要求。一要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目标,二要营造温馨的班级物质环境,三要创设多元化的班级活动,四要构建民主开放的班级制度。孙亚珠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理性思考,由此分析到: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应清楚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关系,要把了解学生的特点与满足不同的需求相结合,要把追求个性化、优化班主任队伍与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相协调。叶明在《实施生态的教室管理,创建幸福的班级文化》中认为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调整可控变量,努力改善班级环境和积极应对问题行为。二是建立适用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邓彦在《班级文化在德育中渗透》一文中,认为应该布置整洁向上的班级环境,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举办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来改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徐彦姗在其硕士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重建的实践研究》中谈到小学班级文化的有效重建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戴联荣和薛晓阳比较关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构建文化人格、营造优雅环境、用制度指引行动、创造文化和谐。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由教育传承到教育创新的过渡。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级作为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对象。
2.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教育工作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素质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应该着力于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
3.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支撑
加德纳提出,智力结构中主要有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结合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重点是让我们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创设多样的学习环境,试图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向,创设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班级文化势在必行。
(二)概念的界定
1.班级文化概念的界定
班级文化有很多种不同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界定方式。笔者认为,班级文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班级活动中形成的共有价值和信念体系,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小学班级文化的四个层次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小学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班级环境布置、班级的教育设施等,是潜在的教育资源。班级物质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班级物质文化能陶冶情操,塑造灵魂,给孩子们一种文化享受。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文化的核心,它的主体是班风。班级精神文化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无形的精神力量,但却能够从班级学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从班级风貌中呈现出来。它主要包括班级标志、班风学风、班级人际关系等。班级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影响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发展。
内容摘要: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级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良好个性的培养。因此,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笔者通过对S小学三至六年级关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访谈各年级班主任,拍摄每个班级的班级文化布置来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笔者发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并从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活动文化层面等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等网站进行搜索,整理后共得400多篇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如下
目 录
一、 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1
(一)有关小学班级文化要素的研究 1
(二)有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与策略的研究 2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3
(一)理论依据 3
(二)概念的界定 4
(三)研究对象 4
(四)研究方法 5
四、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研究结果与分析 5
(一)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5
(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9
五、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改进的策略 11
(一)转变传统观念,重塑班级文化教育理念 11
(二)构建温馨和谐的物质文化,营造舒适的发展空间 12
(三)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13
(四)构建民主平等的制度文化,建立有序的班级秩序 14
(五)构建生动活泼的活动文化,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 14
六、结语 14
附录1 18
附录2 20
致 谢 22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以常熟市S小学为例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成长的摇篮。因而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优化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创设和构建适合当代小学生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小学班级文化现状建设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查阅相关文献之后,我发现专门研究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资料少之又少,而且大都分散在小学班主任工作和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中。所以,此研究对丰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有一定的意义。
2、实践意义
笔者分析了常熟市S小学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从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活动文化层面等提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对于小学班级文化的研究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上有一定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班级文化的的文献非常丰富,但都比较零散,且大多以章节的形式存在于关于班主任工作和班级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中。笔者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有关小学班级文化要素的研究
关于小学班级文化的构成,专家们都各持已见。主要是从班级文化基本领域、基本层次等进行分类。我将其进行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二要素”说
鲁洁按对某种价值观念表示支持的人数的多少分类,把班级文化分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林冬桂提出班级文化可以分为显性层面和隐形层面。李文萍根据班级的成员构成把班级文化分为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2.“三要素”说
双传学认为班级文化应该分成三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邓艳红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提到:美国管理学家艾德加?沙因将组织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人工制品、价值观和基本的潜在假设。这同样适用于班级文化的结构分析。也有学者把班级文化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学农从班级内部构成出发,认为可以分为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
3.“四要素”说
戴联荣、薛晓阳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文化分为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和文化环境这四个部分。金岚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认为按照由表及里的层次来划分其主要结构,主要包含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这四个方面。
4.“多要素”说
吴立德在《班级社会学概论》中,从教育社会学角度把班级文化分为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个体文化和群体文化、制度文化和素质文化、综合型文化与离散型文化。
笔者认为,从班级的组织结构角度,可以把班级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这四个方面。
(二)有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与策略的研究
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与策略,研究者们在关于班级文化研究的文献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并基本上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金岚根据自己发现了小学班级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班主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要求。一要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目标,二要营造温馨的班级物质环境,三要创设多元化的班级活动,四要构建民主开放的班级制度。孙亚珠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理性思考,由此分析到: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应清楚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关系,要把了解学生的特点与满足不同的需求相结合,要把追求个性化、优化班主任队伍与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相协调。叶明在《实施生态的教室管理,创建幸福的班级文化》中认为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调整可控变量,努力改善班级环境和积极应对问题行为。二是建立适用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邓彦在《班级文化在德育中渗透》一文中,认为应该布置整洁向上的班级环境,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举办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来改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徐彦姗在其硕士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重建的实践研究》中谈到小学班级文化的有效重建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戴联荣和薛晓阳比较关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构建文化人格、营造优雅环境、用制度指引行动、创造文化和谐。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由教育传承到教育创新的过渡。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级作为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对象。
2.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教育工作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素质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应该着力于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
3.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支撑
加德纳提出,智力结构中主要有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结合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重点是让我们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创设多样的学习环境,试图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向,创设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班级文化势在必行。
(二)概念的界定
1.班级文化概念的界定
班级文化有很多种不同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界定方式。笔者认为,班级文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班级活动中形成的共有价值和信念体系,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小学班级文化的四个层次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小学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班级环境布置、班级的教育设施等,是潜在的教育资源。班级物质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班级物质文化能陶冶情操,塑造灵魂,给孩子们一种文化享受。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文化的核心,它的主体是班风。班级精神文化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无形的精神力量,但却能够从班级学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从班级风貌中呈现出来。它主要包括班级标志、班风学风、班级人际关系等。班级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影响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