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现状的研究——基于A幼儿园X班的考察与分析
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现状的研究——基于A幼儿园X班的考察与分析[20191209124525]
内容摘要:规则是处在社会中的人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主要是教育幼儿将规则意识内化为规则的执行能力,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来讲,遵守规则的过程是幼儿习得社会规范和准则,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换的重要过程。本文以苏州A幼儿园X班为例,综合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了解当前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的现状,从规则的内容、规则的教育方法等角度找出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规则幼儿园班级规则规则教育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概念界定 2
1、规则 2
2、幼儿园班级规则 2
3、规则教育 2
(二)幼儿园规则教育理论研究 2
(三)幼儿园班级规则内容与类型研究 3
(四)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策略研究 4
三、研究过程 4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4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5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5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6
(一)规则教育过程中规则的内容 6
1、各规则在幼儿园的地位不同 6
2、各规则在幼儿园的要求程度不同 7
(二)规则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的方法 8
1、幼儿教师规则教育的时间(活动)分布 8
2、幼儿教师规则教育的实施方法 8
(三)规则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行为的一致性 9
五、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存在的问题 9
(一)规则内容存在不合理的要求 9
(二)规则的提出大多是命令性规则 10
(三)规则的教育方法存在着偏差 11
六、对策与建议 12
(一)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制定规则 12
(二)教师让幼儿体验违反规则的自然后果 13
(三)教师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和课程 14
七、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幼儿最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即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在幼儿园里生活,就不可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教师也不可能对他们的行为听之任之,生活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约束,行为会受到规范。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对幼儿提出并制定规则,是为了维持班级的常规,使所有的幼儿都能在一个良性有序的环境中成长。
笔者通过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总结认为:规则应当制定,幼儿也有必要遵守规则,但幼儿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也享有自由发展、自我实现的权利。制定规则和给予幼儿自由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因此,在具体的规则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应该制定规则,没有受到一定的约束、被放任自流的幼儿将一事无成;另一方面,我们对规则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应慎重处理,要充分提供幼儿自我发展的可能性,避免幼儿的自由被完全剥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以某一幼儿园某班为个案的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现状,包括规则的内容及类型、规则的强调者、教师对幼儿遵守或违反规则的情况给予的反应等,并简单分析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思考提出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的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归纳:一是理论价值。以往的幼儿园规则教育研究多半为一线幼儿园教师的经验总结,学者对于规则教育的本质也尚未探索,对于将幼儿园规则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案例法等对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为幼儿规则教育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本资料,进一步充实和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丰富相关理论。二是实践价值。从规则内容及类型、规则的强调者等角度对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现状进行研究,采用访谈的方式探索教师在规则教育过程中身上体现出的教育观念,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幼儿园教师的规则教育明确其发展方向。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1、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规”一般被理解为“圆规、规矩、准则和法度”。《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则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2)法律、法则;(3)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因此,规则是人们各种行为的规范,是衡量人们行为标准的准绳。
2、幼儿园班级规则
班级规则存在于班级中,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班级授课制的奠基者,郑三元认为,“班级规则是幼儿园班级组织的属性”,因其维护班级组织的有效运行而成为“班级组织的内在必然性”;而对于幼儿园班级规则的作用的解释,裘指挥认为,幼儿园班级规则调节班级主体间的关系、规范幼儿参与班级生活的行为准则。
综上,幼儿园班级规则是幼儿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幼儿开展自主活动时会对照这些准则,知道自己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同时幼儿园班级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活动情境的变化而调整,幼儿必须自己作出判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规则教育
关于规则教育,不少研究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宫红霞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实施发展性纪律、教师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和正确处理好教师权威和学生自主的关系等策略重建良好的课堂纪律。赵学菊认为幼儿园班级规则的教育过程是在班级的人际交往互动中使幼儿认识、遵从规范,以形成自觉习惯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幼儿进行初步社会化的过程,幼儿班级规范教育也主要通过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方式。
因此,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就是要让幼儿在理解规则内容的基础上,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幼儿园规则教育理论研究
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洛克特别重视规则教育,提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应该及早管教、树立榜样,使幼儿具有良好的德行,并养成良好的礼仪。在他看来,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所以要制定规则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的经验。当幼儿违反规则时,应该受到惩罚,而惩罚太多,势必会对儿童产生消极的影响。“善有奖,恶有罚,这是理性动物唯一的行为动机,它们不啻是御马的缰索和鞭策。”
意大利著名幼儿园改革家蒙台梭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纪律观,她的理论精神特别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蒙台梭利强调:“自由与纪律如同一个徽章的两个面,因为科学的自由会导致纪律。”自由不等于放任或为所欲为。尤其是当3~6岁的幼儿尚未发展好控制能力时,他们还不能完全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绝对的自由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把自省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重要手段,在他的传世巨作《论语》中写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求自己的弟子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近代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家们对规则教育也有一定的研究,陶行知先生高度评价幼儿规则教育的社会价值,提倡在全社会推行规则教育;陈鹤琴先生是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入式,消极地约束幼儿。
通过对中外教育家规则教育理论研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对幼儿规则教育的理论研究从未停止过,每位教育家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三)幼儿园班级规则内容与类型研究
张霞在她的研究中提到幼儿园规则的分类,根据规则适应的范围可将规则分为日常生活规则、教学规则、游戏规则和交往规则;根据不同性质可分为常规和临时性规则,常规又可分为生活常规、道德常规等;根据规则的运行过程,可分为规则制定、规则执行、规则维护和规则修复四个过程(张霞,2008)。
根据规则的弹性,可以将规则划分为“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和“临时的规则”。不变的规则主要以法律形式呈现的规则,这类规则具有法律效力,因而强制性、严格性的特点;适应性的规则是指在某一具体时间段内,适应相应年龄段孩子的规则;临时的规则,是为了顺利地、较好地实现某一短期目标而制定的规则,大多数的游戏规则都属于临时的规则(莫秀峰,2007)。
综合以往学者对幼儿园班级规则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规则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这也启示笔者在对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也应关注规则类型的多样化。
(四)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策略研究
良好的规则教育应该是在维护幼儿自尊的前提下,教育者凭借一定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来实施的。关于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的策略,大多是幼儿园一线教师从平时的常规管理和各领域的实际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与建议。现将相关研究成果述评如下:
应丽萍(2011)在其文章《幼儿日常生活规则教育探析》中提出五条日常生活规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包括制定《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细则》、建立班级行为公约、使用“统一规则性信号”、制作“规则提示图标”和设立“小小检查员”等方法。
幼儿园高级教师梁秋玲根据自身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归纳为几点,包括:第一,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第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第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第四,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提升幼儿规则意识。
综合以上对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策略研究的文献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以往对幼儿园班级规则策略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从幼儿活动的角度,由班级教师制定出一套适合本班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而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创设环境、设计组织活动,采用恰当的规则教育策略,帮助幼儿巩固已有的规则意识,理解掌握新的规则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从而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致力于了解当前幼儿园规则教育的现状,选取苏州工业园区某街道幼儿园(注:街道幼儿园属于公办园,师资力量一般,教师待遇良好,但不受地方教育局直接管辖)的某班作为观察研究对象,该班有35名幼儿(男孩24名,女孩9名)和3位老师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收集记录教师向幼儿提出的规则内容。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文献法
主要通过书籍、期刊论文、硕士论文等渠道较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幼儿园规则教育的相关资料,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研究的方向。
2、访谈法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为教师。对观察所在班级的三位教师进行访谈,属于平时的非正式访谈,主要是试图了解老师的行为动机、实施规则的体会和教育策略、经验等。访谈的记录方法主要是事后记录。
3、观察法
(1)观察的目的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质的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主要是研究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规则教育,要获得大量的资料,必须对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观察,并记录下与规则教育相关的内容。
(2)观察对象的选取
研究者借助事先准备好的观察记录表,实地观察与记录进入观察者视听范围之内的幼儿教师在各类型活动中向幼儿提出的规则要求,幼儿在活动中自发提出的规则忽略不计。
(3)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第一部分是对观察班级的基本情况所做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幼儿园的性质、年龄班、带班教师的学历等做好记录,为本研究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是从该班在观察当天的一日生活活动各个环节中的规则的具体内容、规则类型、规则强调者、规则属性等,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的班级规则教育现状。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笔者直接进入幼儿园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以第三者的身份观察记录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整个真实情况,活动完后与老师或幼儿进行简短交流式访谈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自编的幼儿教师规则要求提出记录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规则教育过程中规则的内容
序号规则内容规则强调者规则类型规则属性
主班老师配班老师保育员显性隐形
1饭前便后要洗手P生活规则P
2吃饭时不说话PPP生活规则P
3午睡休息时保持安静PPP生活规则P
4按顺序穿脱衣裤PP生活规则P
5自己整理餐具和玩具PPP生活规则P
6上课不随意讲话PP学习规则P
7积极举手发言P学习规则P
8老师上课不随便插话PP学习规则P
9用完材料及时放回原位PP学习规则P
10讲礼貌PP交往规则P
11不打架骂人PP交往规则P
12与同伴交往时保持谦让P交往规则P
13有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P交往规则P
14听家长和老师的话P交往规则P
15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PP交往规则P
16爱惜公物PP公共规则P
17节约用水用电PP公共规则P
18不随地乱丢垃圾PP公共规则P
19爱护教室里的图书P公共规则P
20上下楼梯不推不挤PP安全规则P
21不打架PP安全规则P
内容摘要:规则是处在社会中的人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主要是教育幼儿将规则意识内化为规则的执行能力,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来讲,遵守规则的过程是幼儿习得社会规范和准则,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换的重要过程。本文以苏州A幼儿园X班为例,综合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了解当前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的现状,从规则的内容、规则的教育方法等角度找出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规则幼儿园班级规则规则教育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概念界定 2
1、规则 2
2、幼儿园班级规则 2
3、规则教育 2
(二)幼儿园规则教育理论研究 2
(三)幼儿园班级规则内容与类型研究 3
(四)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策略研究 4
三、研究过程 4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4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5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5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6
(一)规则教育过程中规则的内容 6
1、各规则在幼儿园的地位不同 6
2、各规则在幼儿园的要求程度不同 7
(二)规则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的方法 8
1、幼儿教师规则教育的时间(活动)分布 8
2、幼儿教师规则教育的实施方法 8
(三)规则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行为的一致性 9
五、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存在的问题 9
(一)规则内容存在不合理的要求 9
(二)规则的提出大多是命令性规则 10
(三)规则的教育方法存在着偏差 11
六、对策与建议 12
(一)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制定规则 12
(二)教师让幼儿体验违反规则的自然后果 13
(三)教师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和课程 14
七、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幼儿最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即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在幼儿园里生活,就不可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教师也不可能对他们的行为听之任之,生活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约束,行为会受到规范。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对幼儿提出并制定规则,是为了维持班级的常规,使所有的幼儿都能在一个良性有序的环境中成长。
笔者通过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总结认为:规则应当制定,幼儿也有必要遵守规则,但幼儿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也享有自由发展、自我实现的权利。制定规则和给予幼儿自由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因此,在具体的规则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应该制定规则,没有受到一定的约束、被放任自流的幼儿将一事无成;另一方面,我们对规则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应慎重处理,要充分提供幼儿自我发展的可能性,避免幼儿的自由被完全剥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以某一幼儿园某班为个案的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现状,包括规则的内容及类型、规则的强调者、教师对幼儿遵守或违反规则的情况给予的反应等,并简单分析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思考提出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的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归纳:一是理论价值。以往的幼儿园规则教育研究多半为一线幼儿园教师的经验总结,学者对于规则教育的本质也尚未探索,对于将幼儿园规则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案例法等对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为幼儿规则教育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本资料,进一步充实和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丰富相关理论。二是实践价值。从规则内容及类型、规则的强调者等角度对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现状进行研究,采用访谈的方式探索教师在规则教育过程中身上体现出的教育观念,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幼儿园教师的规则教育明确其发展方向。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1、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规”一般被理解为“圆规、规矩、准则和法度”。《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则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2)法律、法则;(3)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因此,规则是人们各种行为的规范,是衡量人们行为标准的准绳。
2、幼儿园班级规则
班级规则存在于班级中,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班级授课制的奠基者,郑三元认为,“班级规则是幼儿园班级组织的属性”,因其维护班级组织的有效运行而成为“班级组织的内在必然性”;而对于幼儿园班级规则的作用的解释,裘指挥认为,幼儿园班级规则调节班级主体间的关系、规范幼儿参与班级生活的行为准则。
综上,幼儿园班级规则是幼儿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幼儿开展自主活动时会对照这些准则,知道自己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同时幼儿园班级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活动情境的变化而调整,幼儿必须自己作出判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规则教育
关于规则教育,不少研究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宫红霞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实施发展性纪律、教师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和正确处理好教师权威和学生自主的关系等策略重建良好的课堂纪律。赵学菊认为幼儿园班级规则的教育过程是在班级的人际交往互动中使幼儿认识、遵从规范,以形成自觉习惯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幼儿进行初步社会化的过程,幼儿班级规范教育也主要通过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方式。
因此,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就是要让幼儿在理解规则内容的基础上,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幼儿园规则教育理论研究
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洛克特别重视规则教育,提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应该及早管教、树立榜样,使幼儿具有良好的德行,并养成良好的礼仪。在他看来,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所以要制定规则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的经验。当幼儿违反规则时,应该受到惩罚,而惩罚太多,势必会对儿童产生消极的影响。“善有奖,恶有罚,这是理性动物唯一的行为动机,它们不啻是御马的缰索和鞭策。”
意大利著名幼儿园改革家蒙台梭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纪律观,她的理论精神特别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蒙台梭利强调:“自由与纪律如同一个徽章的两个面,因为科学的自由会导致纪律。”自由不等于放任或为所欲为。尤其是当3~6岁的幼儿尚未发展好控制能力时,他们还不能完全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绝对的自由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把自省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重要手段,在他的传世巨作《论语》中写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求自己的弟子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近代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家们对规则教育也有一定的研究,陶行知先生高度评价幼儿规则教育的社会价值,提倡在全社会推行规则教育;陈鹤琴先生是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入式,消极地约束幼儿。
通过对中外教育家规则教育理论研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对幼儿规则教育的理论研究从未停止过,每位教育家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三)幼儿园班级规则内容与类型研究
张霞在她的研究中提到幼儿园规则的分类,根据规则适应的范围可将规则分为日常生活规则、教学规则、游戏规则和交往规则;根据不同性质可分为常规和临时性规则,常规又可分为生活常规、道德常规等;根据规则的运行过程,可分为规则制定、规则执行、规则维护和规则修复四个过程(张霞,2008)。
根据规则的弹性,可以将规则划分为“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和“临时的规则”。不变的规则主要以法律形式呈现的规则,这类规则具有法律效力,因而强制性、严格性的特点;适应性的规则是指在某一具体时间段内,适应相应年龄段孩子的规则;临时的规则,是为了顺利地、较好地实现某一短期目标而制定的规则,大多数的游戏规则都属于临时的规则(莫秀峰,2007)。
综合以往学者对幼儿园班级规则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规则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这也启示笔者在对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也应关注规则类型的多样化。
(四)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策略研究
良好的规则教育应该是在维护幼儿自尊的前提下,教育者凭借一定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来实施的。关于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的策略,大多是幼儿园一线教师从平时的常规管理和各领域的实际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与建议。现将相关研究成果述评如下:
应丽萍(2011)在其文章《幼儿日常生活规则教育探析》中提出五条日常生活规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包括制定《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细则》、建立班级行为公约、使用“统一规则性信号”、制作“规则提示图标”和设立“小小检查员”等方法。
幼儿园高级教师梁秋玲根据自身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归纳为几点,包括:第一,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第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第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第四,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提升幼儿规则意识。
综合以上对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策略研究的文献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以往对幼儿园班级规则策略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从幼儿活动的角度,由班级教师制定出一套适合本班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而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创设环境、设计组织活动,采用恰当的规则教育策略,帮助幼儿巩固已有的规则意识,理解掌握新的规则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从而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致力于了解当前幼儿园规则教育的现状,选取苏州工业园区某街道幼儿园(注:街道幼儿园属于公办园,师资力量一般,教师待遇良好,但不受地方教育局直接管辖)的某班作为观察研究对象,该班有35名幼儿(男孩24名,女孩9名)和3位老师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收集记录教师向幼儿提出的规则内容。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文献法
主要通过书籍、期刊论文、硕士论文等渠道较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幼儿园规则教育的相关资料,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研究的方向。
2、访谈法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为教师。对观察所在班级的三位教师进行访谈,属于平时的非正式访谈,主要是试图了解老师的行为动机、实施规则的体会和教育策略、经验等。访谈的记录方法主要是事后记录。
3、观察法
(1)观察的目的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质的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主要是研究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规则教育,要获得大量的资料,必须对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观察,并记录下与规则教育相关的内容。
(2)观察对象的选取
研究者借助事先准备好的观察记录表,实地观察与记录进入观察者视听范围之内的幼儿教师在各类型活动中向幼儿提出的规则要求,幼儿在活动中自发提出的规则忽略不计。
(3)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第一部分是对观察班级的基本情况所做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幼儿园的性质、年龄班、带班教师的学历等做好记录,为本研究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是从该班在观察当天的一日生活活动各个环节中的规则的具体内容、规则类型、规则强调者、规则属性等,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的班级规则教育现状。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笔者直接进入幼儿园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以第三者的身份观察记录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整个真实情况,活动完后与老师或幼儿进行简短交流式访谈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自编的幼儿教师规则要求提出记录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规则教育过程中规则的内容
序号规则内容规则强调者规则类型规则属性
主班老师配班老师保育员显性隐形
1饭前便后要洗手P生活规则P
2吃饭时不说话PPP生活规则P
3午睡休息时保持安静PPP生活规则P
4按顺序穿脱衣裤PP生活规则P
5自己整理餐具和玩具PPP生活规则P
6上课不随意讲话PP学习规则P
7积极举手发言P学习规则P
8老师上课不随便插话PP学习规则P
9用完材料及时放回原位PP学习规则P
10讲礼貌PP交往规则P
11不打架骂人PP交往规则P
12与同伴交往时保持谦让P交往规则P
13有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P交往规则P
14听家长和老师的话P交往规则P
15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PP交往规则P
16爱惜公物PP公共规则P
17节约用水用电PP公共规则P
18不随地乱丢垃圾PP公共规则P
19爱护教室里的图书P公共规则P
20上下楼梯不推不挤PP安全规则P
21不打架PP安全规则P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