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活动设计研究——以大班故事活动为例
幼儿文学活动设计研究——以大班故事活动为例[20191209124926]
内容摘要:幼儿文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多重价值。然而,在现实的幼儿文学活动中,存在功能的缺失。因此,结合实际的幼儿文学活动,对有效发挥幼儿文学活动价值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两个大班故事活动设计为主要内容,围绕如何发挥幼儿文学活动对幼儿语言、社会,特别是情感发展的作用加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活动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发掘文学作品语言、社会化和情感方面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等方式来达到这些目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学前教育幼儿文学活动设计
目 录
一、引言 1
二、相关依据 1
(一)有关学前教育的指导文件 1
(二)相关研究成果 2
(三)相关教育理论 3
三、活动设计 3
(一)设计思路 3
(二)活动设计 4
活动设计一:《猜猜我有多爱你》 4
活动设计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7
(三)活动实施与反思 9
四、研究的启示 10
(一)采用适宜的方法,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10
(二)创设熟悉的情境,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11
(三)通过换位思考,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 11
(四)注重领域间的渗透,发掘文学作品的综合功能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一、引言
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他们可以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们有条理的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要“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要“利用实际生活和图书故事,向幼儿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可见,通过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幼儿在语言、情感和社会化方面得到发展,是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然而在现在的幼儿文学活动中,人们更重视发展幼儿的语言和社会化能力而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实习中,我听过一节幼儿文学活动课《小蝌蚪找妈妈》。在教师的活动设计中,没有设定情感方面的目标。在活动的过程中,更是以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角色扮演等方式不断地进行语言训练,完全忽视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历程,进而让幼儿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所以,通过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全面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是切实落实《纲要》和《指南》要求的重要保证。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选择实证的方法对幼儿文学作品的实际作用加以研究,即通过对两个幼儿文学作品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加以研究,以探索充分发挥幼儿文学作品功能的活动途径与方法,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二、相关依据
幼儿文学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但其功能不仅仅只体现在语言方面,还有情感、社会化等其它方面,因此我以以下内容为依据,对幼儿文学活动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一)有关学前教育的指导文件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国家给与了高度重视,制定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其中关于幼儿文学活动方面有以下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能够“喜欢听故事、看图书。”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幼儿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们有条理的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相关研究成果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文学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很多人研究者对幼儿文学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任继敏认为幼儿文学作品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平台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幼儿社会化、语言和情感的发展。她认为幼儿文学作品能够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进行转化,也就是说幼儿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一定的社会生活技能与行为规范,从而提高社会的适应性;幼儿文学作品语言浅显明白、优美规范,是语言艺术的结晶,能够全方位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深厚的内涵和韵味,从而体会到其中的各种情感。
候广莉认为幼儿文学作品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素质的好形式,好材料,这包含着对幼儿社会化的要求。她希望通过幼儿文学作品培养幼儿“五爱”的情感,即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
黄夏梅认为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幼儿文学活动中,幼儿能够养成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幼儿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激发说话的兴趣,促进语言思维想象的全面发展。
王建英认为当代独二代孩子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情感缺失,而幼儿文学活动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幼儿可以通过捕捉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要素,丰富自己的情绪情感;文学作品中的情绪情感又可以感染孩子,为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提供了借鉴方式。
冯帆认为幼儿园文学活动,包括朗诵诗歌、复述故事、猜谜语等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大量的词汇,丰富其语言。还可以借助幼儿自编故事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质量,尤其是发音的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
于凤丽主张慎重精心的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因为她认为幼儿园文学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促进幼儿交往、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方面的发展,同时文学作品也能给幼儿带来美的情感熏陶和美的感受。
徐丽玲认为幼儿园文学活动增长幼儿知识、发展语言和智力。幼儿文学能够吸引幼儿去认识周围世界、了解身边的生活、明白一定的事理,同时幼儿文学的语言简单优美, 对幼儿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有利于扩展幼儿的词汇,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汪小飞认为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浅显明白介绍了幼儿周围可以社会和自然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形成了对周围生活中最简单现象的正确概念。
(三)相关教育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成为表象,语言开始出现并发展,概念也迅速发展。”“自我中心主义”也成为这一时期幼儿重要的心理特点之一,幼儿的思维逐渐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过度,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直觉性。
2.模仿说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强调语言模式和模仿对幼儿语言获得的作用。他认为儿童所获得的大部分语言是在没有强化作用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从而肯定了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范型的作用。他认为“模仿和观察不仅可以产生模式行为的实际摹本,而且可以得出模式行为的基本原则,并利用这些原则创造出与模式同样全新的行为。”
三、活动设计
(一)设计思路
幼儿园文学活动作为幼儿园语言活动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发展,还有利于幼儿情感的丰富和体验。
而现实的幼儿文学活动中,发展语言的功能是必定能够发挥出来的,因为文学活动时从属于语言活动的,即使教师未能考虑到这一方面,幼儿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回答问题或者是交流讨论,甚至于单纯的倾听欣赏也能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本身就含有一些社会认知、社会行为技能、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传递、直观教育、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其中幼儿情感的丰富和体验是最不容易实现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根据思维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知道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而情感是抽象的,因此让幼儿在文学活动中丰富和体验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活动设计中,我首先迁移幼儿的经验,使他们了解和熟悉已有的情感经验,然后再通过游戏让幼儿再次体验这种情感,说与做相结合,由此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在接下来的文学活动设计中,我在充分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会注重幼儿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
(二)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猜猜我有多爱你》
1.活动来源
这一故事选自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通过小兔子与大兔子比赛谁的爱更多来贯穿全文,使整个作品充满着浓浓的爱和快乐的童趣,故事中亲切可爱的小兔,两只兔子之间较劲的情节等对孩子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可以说他们是在被爱包围的世界中长大的,有的时候家长一味的付出使孩子习以为然,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于自私自利。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故事,希望幼儿在活动中学会爱别人,在实际生活中付出爱。
2.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内容,能够根据小兔子的句式进行仿编;
在游戏中体验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会付出爱。
【设计意图】本活动目标的制定是从幼儿文学作品的功能角度出发的,首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语言领域要求幼儿能够“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由此我制定了第一个目标,发挥了文学活动的语言功能;其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包括了文学作品的情感美,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由此我制定了第二个目标,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发挥幼儿文学活动的情感功能;最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要求幼儿“关心尊重他人”,包括“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由此我通过创设多个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关心他人。
3.活动准备
《猜猜我有多爱你》的课件;
大兔子与小兔子的头饰若干;
音乐《爱我你就亲亲我》。
【设计意图】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处于表面,因而通过课件,图文并貌,建立故事与图片的联系,帮助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头饰是在角色扮演游戏中需要用到的,虽然故事中就只有两只兔子,就算不用头饰也不会造成角色混乱,但是可爱的漂亮的头饰更容易让幼儿代入角色,激起幼儿的表演兴趣及表演欲望。音乐《爱我你就亲亲我》是在实践活动中需要运用到的,之所以选择这首歌,首先是因为这首音乐比较简单,幼儿能够听得懂;其次这首音乐的曲调比较欢快,易调动幼儿快乐的情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
这首音乐的歌词与本次活动的主题有关,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教师展示课件封面(一只小兔子面对着一只大兔子),创设以下情境:
今天,小兔子觉得很烦恼,因为它想让大兔子知道自己有多爱她,但是它又不知道怎样去说。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它想想办法吗?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呀,小朋友们真聪明!听了你们的想法,小兔子也想到了怎么去和大兔子说了,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小兔子会怎样说?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情境导入法进入活动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让小朋友们帮小兔子想办法既可以调动幼儿思维,又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夸奖小朋友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2)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故事同时播放课件,并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的阅读故事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感。通过课件可以将故事的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小朋友的眼中,图画与朗读相结合能够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教师通过提问能够引导了解故事内容,幼儿在回答问题中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故事细节提问,通过小组讨论法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例如:小兔子为什么把手臂张开得不能在开?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节省了时间的同时,又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小兔子对大兔子的爱。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上台,分别扮演小兔子和大兔子,学做他们的动作,并让下面的小朋友仔细观察,帮助幼儿了解为什么同样的动作,却表现出爱却不同样多。
【设计意图】请幼儿上台表演在增加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活动趣味性的同时,又将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间的差距具体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通过幼儿亲身实践加深了幼儿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3)理解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幼儿两两一组,分别扮演小兔子和大兔子,进行表演游戏,并请一些幼儿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幼儿通过表演游戏,能够帮助幼儿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同时幼儿又能以另一种方式再次欣赏故事。
请小朋友假设自己是小兔子,爸爸妈妈是大兔子,向大兔子说一说自己的爱。要求幼儿模仿小兔子的句式特点,幼儿先在小组内说,之后教师选取个别幼儿上台说一说。
【设计意图】模仿对幼儿的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首先模仿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幼儿通过模仿可以了解要模仿的语言的句式特点,最后模仿可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幼儿的模仿经历一个从完全模仿到不完全模仿的过程,而不完全模仿是幼儿创造的开始。
创设情境,让幼儿将爱付诸实践。教师创设多个情境,小组选择情境在台下自主表演,然后教师请表演的好的幼儿上台表演。在活动中教师播放音乐《爱我你就亲亲我》,并将音量调整到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学习,幼儿学习了一些表达爱的方法,但是爱不光是口头上的,还需要付出实际行动。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幼儿学习和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别人的需要,给与适当的关心和爱。
内容摘要:幼儿文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多重价值。然而,在现实的幼儿文学活动中,存在功能的缺失。因此,结合实际的幼儿文学活动,对有效发挥幼儿文学活动价值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两个大班故事活动设计为主要内容,围绕如何发挥幼儿文学活动对幼儿语言、社会,特别是情感发展的作用加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活动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发掘文学作品语言、社会化和情感方面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等方式来达到这些目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学前教育幼儿文学活动设计
目 录
一、引言 1
二、相关依据 1
(一)有关学前教育的指导文件 1
(二)相关研究成果 2
(三)相关教育理论 3
三、活动设计 3
(一)设计思路 3
(二)活动设计 4
活动设计一:《猜猜我有多爱你》 4
活动设计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7
(三)活动实施与反思 9
四、研究的启示 10
(一)采用适宜的方法,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10
(二)创设熟悉的情境,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11
(三)通过换位思考,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 11
(四)注重领域间的渗透,发掘文学作品的综合功能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一、引言
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他们可以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们有条理的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要“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要“利用实际生活和图书故事,向幼儿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可见,通过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幼儿在语言、情感和社会化方面得到发展,是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然而在现在的幼儿文学活动中,人们更重视发展幼儿的语言和社会化能力而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实习中,我听过一节幼儿文学活动课《小蝌蚪找妈妈》。在教师的活动设计中,没有设定情感方面的目标。在活动的过程中,更是以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角色扮演等方式不断地进行语言训练,完全忽视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历程,进而让幼儿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所以,通过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全面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是切实落实《纲要》和《指南》要求的重要保证。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选择实证的方法对幼儿文学作品的实际作用加以研究,即通过对两个幼儿文学作品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加以研究,以探索充分发挥幼儿文学作品功能的活动途径与方法,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二、相关依据
幼儿文学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但其功能不仅仅只体现在语言方面,还有情感、社会化等其它方面,因此我以以下内容为依据,对幼儿文学活动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一)有关学前教育的指导文件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国家给与了高度重视,制定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其中关于幼儿文学活动方面有以下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能够“喜欢听故事、看图书。”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幼儿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们有条理的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相关研究成果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文学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很多人研究者对幼儿文学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任继敏认为幼儿文学作品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平台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幼儿社会化、语言和情感的发展。她认为幼儿文学作品能够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进行转化,也就是说幼儿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一定的社会生活技能与行为规范,从而提高社会的适应性;幼儿文学作品语言浅显明白、优美规范,是语言艺术的结晶,能够全方位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深厚的内涵和韵味,从而体会到其中的各种情感。
候广莉认为幼儿文学作品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素质的好形式,好材料,这包含着对幼儿社会化的要求。她希望通过幼儿文学作品培养幼儿“五爱”的情感,即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
黄夏梅认为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幼儿文学活动中,幼儿能够养成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幼儿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激发说话的兴趣,促进语言思维想象的全面发展。
王建英认为当代独二代孩子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情感缺失,而幼儿文学活动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幼儿可以通过捕捉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要素,丰富自己的情绪情感;文学作品中的情绪情感又可以感染孩子,为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提供了借鉴方式。
冯帆认为幼儿园文学活动,包括朗诵诗歌、复述故事、猜谜语等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大量的词汇,丰富其语言。还可以借助幼儿自编故事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质量,尤其是发音的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
于凤丽主张慎重精心的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因为她认为幼儿园文学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促进幼儿交往、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方面的发展,同时文学作品也能给幼儿带来美的情感熏陶和美的感受。
徐丽玲认为幼儿园文学活动增长幼儿知识、发展语言和智力。幼儿文学能够吸引幼儿去认识周围世界、了解身边的生活、明白一定的事理,同时幼儿文学的语言简单优美, 对幼儿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有利于扩展幼儿的词汇,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汪小飞认为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浅显明白介绍了幼儿周围可以社会和自然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形成了对周围生活中最简单现象的正确概念。
(三)相关教育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成为表象,语言开始出现并发展,概念也迅速发展。”“自我中心主义”也成为这一时期幼儿重要的心理特点之一,幼儿的思维逐渐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过度,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直觉性。
2.模仿说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强调语言模式和模仿对幼儿语言获得的作用。他认为儿童所获得的大部分语言是在没有强化作用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从而肯定了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范型的作用。他认为“模仿和观察不仅可以产生模式行为的实际摹本,而且可以得出模式行为的基本原则,并利用这些原则创造出与模式同样全新的行为。”
三、活动设计
(一)设计思路
幼儿园文学活动作为幼儿园语言活动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发展,还有利于幼儿情感的丰富和体验。
而现实的幼儿文学活动中,发展语言的功能是必定能够发挥出来的,因为文学活动时从属于语言活动的,即使教师未能考虑到这一方面,幼儿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回答问题或者是交流讨论,甚至于单纯的倾听欣赏也能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本身就含有一些社会认知、社会行为技能、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传递、直观教育、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其中幼儿情感的丰富和体验是最不容易实现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根据思维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知道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而情感是抽象的,因此让幼儿在文学活动中丰富和体验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活动设计中,我首先迁移幼儿的经验,使他们了解和熟悉已有的情感经验,然后再通过游戏让幼儿再次体验这种情感,说与做相结合,由此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在接下来的文学活动设计中,我在充分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会注重幼儿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
(二)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猜猜我有多爱你》
1.活动来源
这一故事选自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通过小兔子与大兔子比赛谁的爱更多来贯穿全文,使整个作品充满着浓浓的爱和快乐的童趣,故事中亲切可爱的小兔,两只兔子之间较劲的情节等对孩子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可以说他们是在被爱包围的世界中长大的,有的时候家长一味的付出使孩子习以为然,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于自私自利。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故事,希望幼儿在活动中学会爱别人,在实际生活中付出爱。
2.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内容,能够根据小兔子的句式进行仿编;
在游戏中体验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会付出爱。
【设计意图】本活动目标的制定是从幼儿文学作品的功能角度出发的,首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语言领域要求幼儿能够“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由此我制定了第一个目标,发挥了文学活动的语言功能;其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包括了文学作品的情感美,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由此我制定了第二个目标,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发挥幼儿文学活动的情感功能;最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要求幼儿“关心尊重他人”,包括“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由此我通过创设多个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关心他人。
3.活动准备
《猜猜我有多爱你》的课件;
大兔子与小兔子的头饰若干;
音乐《爱我你就亲亲我》。
【设计意图】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处于表面,因而通过课件,图文并貌,建立故事与图片的联系,帮助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头饰是在角色扮演游戏中需要用到的,虽然故事中就只有两只兔子,就算不用头饰也不会造成角色混乱,但是可爱的漂亮的头饰更容易让幼儿代入角色,激起幼儿的表演兴趣及表演欲望。音乐《爱我你就亲亲我》是在实践活动中需要运用到的,之所以选择这首歌,首先是因为这首音乐比较简单,幼儿能够听得懂;其次这首音乐的曲调比较欢快,易调动幼儿快乐的情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
这首音乐的歌词与本次活动的主题有关,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教师展示课件封面(一只小兔子面对着一只大兔子),创设以下情境:
今天,小兔子觉得很烦恼,因为它想让大兔子知道自己有多爱她,但是它又不知道怎样去说。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它想想办法吗?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呀,小朋友们真聪明!听了你们的想法,小兔子也想到了怎么去和大兔子说了,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小兔子会怎样说?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情境导入法进入活动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让小朋友们帮小兔子想办法既可以调动幼儿思维,又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夸奖小朋友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2)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故事同时播放课件,并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的阅读故事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感。通过课件可以将故事的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小朋友的眼中,图画与朗读相结合能够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教师通过提问能够引导了解故事内容,幼儿在回答问题中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故事细节提问,通过小组讨论法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例如:小兔子为什么把手臂张开得不能在开?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节省了时间的同时,又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小兔子对大兔子的爱。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上台,分别扮演小兔子和大兔子,学做他们的动作,并让下面的小朋友仔细观察,帮助幼儿了解为什么同样的动作,却表现出爱却不同样多。
【设计意图】请幼儿上台表演在增加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活动趣味性的同时,又将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间的差距具体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通过幼儿亲身实践加深了幼儿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3)理解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幼儿两两一组,分别扮演小兔子和大兔子,进行表演游戏,并请一些幼儿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幼儿通过表演游戏,能够帮助幼儿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同时幼儿又能以另一种方式再次欣赏故事。
请小朋友假设自己是小兔子,爸爸妈妈是大兔子,向大兔子说一说自己的爱。要求幼儿模仿小兔子的句式特点,幼儿先在小组内说,之后教师选取个别幼儿上台说一说。
【设计意图】模仿对幼儿的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首先模仿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幼儿通过模仿可以了解要模仿的语言的句式特点,最后模仿可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幼儿的模仿经历一个从完全模仿到不完全模仿的过程,而不完全模仿是幼儿创造的开始。
创设情境,让幼儿将爱付诸实践。教师创设多个情境,小组选择情境在台下自主表演,然后教师请表演的好的幼儿上台表演。在活动中教师播放音乐《爱我你就亲亲我》,并将音量调整到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学习,幼儿学习了一些表达爱的方法,但是爱不光是口头上的,还需要付出实际行动。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幼儿学习和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别人的需要,给与适当的关心和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