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归思想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数的运算教学为例【字数:21387】

我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特别是新课标中把原来的双基教育变成了现在的四基教育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化归思想”做为数学的基本思想已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得到应用,但应用效果如何,在哪方面还需改进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针对运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法进行化归思想的研究,探究了化归思想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数的运算”为例,探索了小学课堂渗透化归思想的策略,给相关数学教学人员提供参考。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化归思想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1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2
(二)“化归思想”产生的心理机制 2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3
(四)在小学阶段渗透“化归思想”的重要意义 4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6
(三)研究过程 6
四、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7
(一)教师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7
(二)教师对化归思想的应用 8
(三)教师对化归思想应用的建议 8
五、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数的运算”教学中的课堂实践 9
(一)教学实录及分析 9
(二)化归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8
1.对化归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 18
2.化归思想的渗透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19
3.找不准化归思想渗透的教学时机 19
4.缺少渗透化归思想的针对性练习 19
六、化归思想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
(一)“化归思想”教材分析以苏教版“数的运算”为例 20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策略 23
1.充分认识并利用教材挖掘化归思想 24
2.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善知识结构奠定化归基础 24
3.抓住教学时机渗透化归思想 25
4.及时练习应用内化化归方法 25
七、结语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28
致谢 32
一、前言
(一)选题缘由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对于数学知识的灌输以及答题技巧等方面更加重视。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强调了通过题海战术而变成的答题记忆,而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数学基本思想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当考试时,尽管测试的是相同知识点但学生更善于做经典题型而不是创新题型。近些年,教师们已经注意到这类问题,将数学基本思想引进课堂教学,但由于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还不足,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本文以数学基本思想中的化归思想为例,佐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数的运算”,研究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如何渗透化归思想。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对数学基本思想中的化归思想的渗透,来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利用数学思想的教学应用的能力,更好的使数学思想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本文以“苏教版”数学四、五、六年级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除法为“数的运算”的知识体系来进行数学化归思想的渗透,在小学高年级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将“数的运算”作为化归思想的教学尝试,形成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运算教学中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课题是对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弥补了在小学阶段缺少化归思想渗透教学的典型实例,立足课堂教学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2)实践意义:本文在现实中能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苏教版”教材中所体现的化归思想,并形成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化归思想,从而使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
二、化归思想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数学思想的含义
“数学思想”的定义在学术界有很多种,中西方研究结果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一般情况下,数学思想指在数学的范畴之内,重要的研究思维和研究结果。“数学思想”是客观数学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人通过思维活动对数学内容进行加工,从而得出的较为科学、理性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2.化归思想的含义
化归,是转化与归结的总称。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是指,当遇到某一数学难题时,把这一难题转化归结为另一类问题,而这一类问题是学生较为熟悉或简单的问题,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公式或常用的方式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就可以得到难题解决的最终方法。化归思想方法的本质是,将问题进行转化并归结入类。化归思想方法的核心是,在遇到新问题时,需要认真研究其特点,转化思路,归入某一类,通过已知的方式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在化归思想的运用中,最为重要的是将新问题的所属大类找到,提炼出新旧问题的相似之处,将问题简易化。
(二)“化归思想”产生的心理机制
1.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认为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同化理论的基础就是同化机制,同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同化就是个体将客体纳入已有图式中,使图式发生量的变化,而奥苏贝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地提出了新的概念,他认为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相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就是在学习前的一些引导性材料,帮助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由此,在教学中,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那就需要以化归思想为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并且不断矿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7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