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江苏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20191217130638]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江苏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大二、大三学生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不够理想,学习状态不专注;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状况随分类标准的不同,其差异性也不相同;在学习动力、学习状态、自我评价方面,不同学生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不高,自主性学习欠缺。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建立学习指导机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状况江苏省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1
(二)相关研究成果 2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方法 5
(二)样本选择 5
(三)数据处理 5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6
(一)学生整体学习状况不够理想,学习状态不专注 6
(二)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状况随分类标准的不同,其差异性也不相同 6
(三)在不同维度,学生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7
(四)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不高,自主性学习欠缺 8
五、思考与建议 9
(一)引导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9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适应学生学习需要 10
(三)建立学习指导机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1
六、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附 录 16
致 谢 18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质量是其发展的生命线,但是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仅靠管理制度、靠教师的“教”就能真正实现的,还必须在学生 “学” 的方面有所“保证”。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质量、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然而,通过新闻报道中的情况和查阅的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些文献资料来看,学生学习状况令人堪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发挥消弭,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当前高校学生学习动机存在严重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没有远大理想,学习缺乏动力。”“部分学生专业意识模糊,他们对于自己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专业前景以及就业状况知之甚少,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存在厌学情绪。”
作为教师教育体系中新增设的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因此,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未来,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研究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选择江苏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希望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加以描述,特征分析,进而可以发现他们的学习需求,探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关于学习状况这一概念的定义,我国学者鲁洁在其《教育社会学》是这样认为的:学习状况是学生学习活动时的表现及其特征,涉及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从内容上看,学习状况主要包括学习的自身前提性情况(通常称为学习的准备)、学习的环境情况、学习的过程性情况(通常称为学习策略)、学习的结果性情况。邹波在大学生学习状况教学改革措施中认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主要从学习目标、专业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这些方面来调查。姚利民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中,将学习状况划分为大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学习取向这三个方面。刘杰、庞岚主要以当前大学生自身学习努力程度、学生群体关系、教师的教学、办学环境等四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学习状况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及其特征,可以从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学习策略、自我评价这几个方面来概括。
学习动力,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其自身内部的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愿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情感、理想、信念等,外部的因素可以是一些奖惩、名誉、竞赛、评优等。
学习状态,是指人在学习时身体和心理的机能状况,主要包括大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的状况、情绪状况、身体机能状况等。
学习策略,就是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自我评价,指一个人对自己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在调查中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包括学习满意、学习能力等方面。
学习状况是贯彻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学习动力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学习动力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决定着学习活动的开始、进展以及完成的全过程。如果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就能追求高效的学习效率,学习状态一定是呈现良好的态势,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是体现学生努力程度最有力的证明,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关键点。
(二)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本研究具有参考性和依据性价值,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动力研究
学习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因素。许多研究者提到有些学生学习考虑的是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为的是教师这份稳定的工作;有些同学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庭的压力和对奖学金的期待,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有些学生自制能力差,学习动力不强,需要他人的督促才能获得学习的积极性。
刘天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学习动机存在严重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没有远大理想,学习缺乏动力。学生上了大学,与高中相比,大学里没有升学的压力,顿失人生奋斗目标和方向,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从事什么工作,但又不肯下功夫钻研专业知识。同时还发现部分学生的专业意识模糊,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专业前景以及就业状况知之甚少,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存在厌学情绪。
姚利民在当代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上大学的主要动机就是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他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取向即指大学生想学习的内容和大学生正在努力学习的内容。其中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和掌握使用技能被大部分学生思维自己最迫切的需要。有些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要多学习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长才干;有些学生考虑的是今后的回报;有些学生认为学习为适应市场重于国家需要。这就是说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取向是实用的。
詹宏伟,瞿亚辉在大学生动力不足与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出,学习动力不足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普遍的问题之一。田立苗认为,“大学是自由的”“大学由我做主”“大学生只要考前突击都能过,混个文凭就好了”这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潇洒经验,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判断标准。很多学生对公共课甚至专业课的学习兴趣都不高,上课提不起精神,课后自己看书又看不下去,久而久之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失去信心。个别大学生还上演了不学无术的把戏,如考试作弊、请人代考、抄袭论文等等。学风不良、考风不正的现象不容忽视。
2.学习策略研究
高效、自主的学习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起了一些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
钱有江从调查的嘉兴地区基层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发挥消弭,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他认为,任何一种学习要去的理想效果,与其有没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密切相关。
黄芳琳等人通过对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他们认为自主学习中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校的学习效率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状态有着一定的作用。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有些学生学习计划性不强,在学习中的自控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曾经制定过详细的学习计划,却没有按照制定的计划有效执行;还有些学生除了刻苦努力之外,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莫秀锋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由于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的原因经常会发生学习高原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发生在难度增大或学习自由度更大的学习阶段,是因为自主学习更加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有些学生原来的机械识记的方法已经不适应于后来新知识的学习,虽然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改变原来的学习习惯,但是新旧学习策略交替到形成新习惯和熟练运用新学习策略的过渡时间,就是学习高原大概的持续期。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江苏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大二、大三学生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不够理想,学习状态不专注;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状况随分类标准的不同,其差异性也不相同;在学习动力、学习状态、自我评价方面,不同学生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不高,自主性学习欠缺。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建立学习指导机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状况江苏省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1
(二)相关研究成果 2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方法 5
(二)样本选择 5
(三)数据处理 5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6
(一)学生整体学习状况不够理想,学习状态不专注 6
(二)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状况随分类标准的不同,其差异性也不相同 6
(三)在不同维度,学生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7
(四)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不高,自主性学习欠缺 8
五、思考与建议 9
(一)引导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9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适应学生学习需要 10
(三)建立学习指导机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1
六、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附 录 16
致 谢 18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质量是其发展的生命线,但是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仅靠管理制度、靠教师的“教”就能真正实现的,还必须在学生 “学” 的方面有所“保证”。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质量、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然而,通过新闻报道中的情况和查阅的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些文献资料来看,学生学习状况令人堪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发挥消弭,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当前高校学生学习动机存在严重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没有远大理想,学习缺乏动力。”“部分学生专业意识模糊,他们对于自己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专业前景以及就业状况知之甚少,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存在厌学情绪。”
作为教师教育体系中新增设的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因此,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未来,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研究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选择江苏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希望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加以描述,特征分析,进而可以发现他们的学习需求,探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关于学习状况这一概念的定义,我国学者鲁洁在其《教育社会学》是这样认为的:学习状况是学生学习活动时的表现及其特征,涉及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从内容上看,学习状况主要包括学习的自身前提性情况(通常称为学习的准备)、学习的环境情况、学习的过程性情况(通常称为学习策略)、学习的结果性情况。邹波在大学生学习状况教学改革措施中认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主要从学习目标、专业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这些方面来调查。姚利民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中,将学习状况划分为大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学习取向这三个方面。刘杰、庞岚主要以当前大学生自身学习努力程度、学生群体关系、教师的教学、办学环境等四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学习状况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及其特征,可以从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学习策略、自我评价这几个方面来概括。
学习动力,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其自身内部的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愿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情感、理想、信念等,外部的因素可以是一些奖惩、名誉、竞赛、评优等。
学习状态,是指人在学习时身体和心理的机能状况,主要包括大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的状况、情绪状况、身体机能状况等。
学习策略,就是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自我评价,指一个人对自己自身能力
学习状况是贯彻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学习动力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学习动力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决定着学习活动的开始、进展以及完成的全过程。如果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就能追求高效的学习效率,学习状态一定是呈现良好的态势,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是体现学生努力程度最有力的证明,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关键点。
(二)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本研究具有参考性和依据性价值,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动力研究
学习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因素。许多研究者提到有些学生学习考虑的是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为的是教师这份稳定的工作;有些同学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庭的压力和对奖学金的期待,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有些学生自制能力差,学习动力不强,需要他人的督促才能获得学习的积极性。
刘天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学习动机存在严重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没有远大理想,学习缺乏动力。学生上了大学,与高中相比,大学里没有升学的压力,顿失人生奋斗目标和方向,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从事什么工作,但又不肯下功夫钻研专业知识。同时还发现部分学生的专业意识模糊,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专业前景以及就业状况知之甚少,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存在厌学情绪。
姚利民在当代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上大学的主要动机就是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他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取向即指大学生想学习的内容和大学生正在努力学习的内容。其中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和掌握使用技能被大部分学生思维自己最迫切的需要。有些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要多学习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长才干;有些学生考虑的是今后的回报;有些学生认为学习为适应市场重于国家需要。这就是说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取向是实用的。
詹宏伟,瞿亚辉在大学生动力不足与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出,学习动力不足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普遍的问题之一。田立苗认为,“大学是自由的”“大学由我做主”“大学生只要考前突击都能过,混个文凭就好了”这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潇洒经验,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判断标准。很多学生对公共课甚至专业课的学习兴趣都不高,上课提不起精神,课后自己看书又看不下去,久而久之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失去信心。个别大学生还上演了不学无术的把戏,如考试作弊、请人代考、抄袭论文等等。学风不良、考风不正的现象不容忽视。
2.学习策略研究
高效、自主的学习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起了一些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
钱有江从调查的嘉兴地区基层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发挥消弭,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他认为,任何一种学习要去的理想效果,与其有没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密切相关。
黄芳琳等人通过对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他们认为自主学习中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校的学习效率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状态有着一定的作用。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有些学生学习计划性不强,在学习中的自控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曾经制定过详细的学习计划,却没有按照制定的计划有效执行;还有些学生除了刻苦努力之外,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莫秀锋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由于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的原因经常会发生学习高原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发生在难度增大或学习自由度更大的学习阶段,是因为自主学习更加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有些学生原来的机械识记的方法已经不适应于后来新知识的学习,虽然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改变原来的学习习惯,但是新旧学习策略交替到形成新习惯和熟练运用新学习策略的过渡时间,就是学习高原大概的持续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