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以S幼儿园某大班为例
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以S幼儿园某大班为例[20191209124029]
内容摘要: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其中同伴互动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幼儿日后的社会性发展,对其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角色游戏是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的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的进行中贯穿着幼儿间的同伴互动,利用角色游戏来促进幼儿间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自然观察法、访谈法等对苏州市S幼儿园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进行研究,主要观察记录了角色游戏各,主题间幼儿同伴互动的频率、类型以及同伴间互动的性别差异、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幼儿间女孩主动发起的互动得到的回应率较男孩高;空间宽阔,材料投放合理的主题中幼儿同伴互动积极、频率高;总体上来看,幼儿间同伴互动以中性互动为主,且消极的互动多余积极互动。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为S幼儿园角色游戏在空间设置、材料投放、教师指导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幼儿间积极有意义的同伴互动,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同伴互动角色游戏主题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课题的来源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关于角色游戏的研究 2
(二)关于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2
(三)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3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方法 5
(二)研究对象 6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7
(一)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分布的频次 8
(二)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类型 9
(三)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性别特点 10
五、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2
(一)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在不同角色游戏中分布不均衡 12
(二)幼儿同伴互动以中性互动为主,积极互动较少 13
(三)男孩发起互动行为时比女孩更容易被拒绝 14
六、对策与建议 15
(一)合理规划空间,平衡各主题活动频率 15
(二)改进材料投放,提高互动质量 16
(三)改进指导方式,促进积极互动 16
(四)家园密切合作,减少“自我中心主义” 17
七、结语 18
附录 21
致谢 24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来源
每个个体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与老师和同伴沟通、交流,产生互动,便是迈出了他们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同伴作为幼儿日常接触最多的群体,在幼儿社会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们发现,幼儿期同伴互动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因此,同伴互动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而游戏作为学前期儿童发展和生存的主要形式,[]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是紧密联系的。角色游戏的过程可主要分为:游戏主题的确定、游戏情节的创造、游戏材料的投放和选择、游戏角色的选择和分配、教师和幼儿自身对游戏的评价等。从准备到结束,整个游戏都贯穿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中,因此,角色游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幼儿同伴互动的主要载体。如,幼儿选择分配角色以及确定一些游戏情节时,要求他们对于谁扮演哪个角色,以及确定动作在装扮中的意义等意见达成一致,不能与大家达成共识的儿童可能会被排斥在游戏以外。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同伴互动中让儿童体会到解决冲突,协调意见的过程,能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协作能力。
笔者在实习期间也观察到了某些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互动的案例,发现了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如1、幼儿专注于单一或某几个特定角色的扮演,导致与同伴的互动较少,且缺乏创造性;2、游戏情节简单,不能很好的延伸与发展,使得同伴间的互动也相应减少,幼儿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3、某些幼儿掌握游戏主导权,能左右游戏中角色分配等环节,有些却只是被动参与,无法在游戏中得到更多满足和快乐等。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长此以往将会对幼儿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使幼儿通过角色游戏更好的发展同伴互动?
上述理论基础以及问题,成为了笔者探究“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这个问题的思想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目的:
通过对S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观察、记录、分析,了解S幼儿园幼儿角色游戏时所表现出来的同伴互动行为。找出幼儿在角色游戏时,同伴互动较强与较薄弱的环节,针对不同情况对该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使S幼儿园幼儿在同伴互动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2、意义:
通过在个别幼儿园的观察分析,以及对其角色游戏改进提出的建议,验证改进角色游戏在空间设置;材料投放;教师指导等方面改变所取得的效果。进而从实践中提炼出普遍的理论指导,运用于不同的角色游戏教育中,使得角色游戏的开展能对幼儿同伴互动的发展产生更好的影响。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角色游戏的研究
1、角色游戏的概念和作用
角色游戏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他曾指出:“角色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儿童担负起成人的角色(职能)并以概括的形式在专门创设的游戏中再现成人的活动和成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条件的特点,乃是用各种各样游戏用的物品来代替成人用以进行活动的正式物品。”[]在角色游戏的作用方面,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利用表征物可以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皮亚杰曾指出,角色游戏和早期的语言都有利于表达能力的发展。曹中平认为,角色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角色游戏水平,而且能加强幼儿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二)关于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1、同伴互动的概念和作用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人。[]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近年来,研究者们多关注于同伴互动对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影响。依据社会性可将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分为三类:积极行为、消极行为和中性行为。积极行为主要是指对他人或集体有利的、建设性的行为,如帮助、分享、谦让、关心和安慰等;消极行为是指对他人或集体具有侵犯性、破坏性的行为,如推打、抢夺、骂人、招惹、嘲讽、威胁等。[]而中性行为就是指介于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之间的,如分配角色、维护规则、提供建议和接受帮助等。幼儿同伴互动也包括了幼儿同伴交往的策略,有研究者将幼儿发起交往的策略概括为:主动邀请、联合、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提供物质、拒绝七类;应对交往的策略有合作、联合、攻击、应对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拒绝八类。[]
幼儿间的同伴互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者哈勃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些幼猴与同伴隔离开来,发现被隔离的幼猴表现出攻击性、极端警觉性等病态行为。由此证明,同伴互动中获得的社会技能会影响个体社会性的发展。[]70、80年代是同伴互动研究崛起的时间,社会学理论的代表班杜拉指出,幼儿在成长时所获得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他们与别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的“别人”除成人外,还包括与幼儿自身具有相似性的同伴。[]
(三)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1、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互动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年幼的儿童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需要和情感。[]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的是假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幼儿想他人所想,做他人所做,使幼儿能理解和体验他人的需要。朱玉红认为,在同伴互动中,尤其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通过各种社会角色的扮演,可以不断提高他们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为将来进入社会,适应各种社会角色做积极的准备。[]范谦认为同伴互动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在一些游戏中,有明显的群体规则、活动秩序。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可以观察、模仿其他幼儿的行为,慢慢的适应和接受群体规则的约束。此过程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非观等得以初步形成,并以此调控自身行为。[]
此外,角色游戏中,同伴不但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幼儿的行为发展。[]受欢迎的幼儿大都倾向于成为优秀社会问题处理者、有效协调者和对他人的支持者。[]良好的同伴互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而角色游戏的开展正是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单独工作时提高了,也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
2、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冲突与合作行为
“冲突”是指个人或团体由于意见不同而相互抵触,甚至发生冲撞、争斗的行为。[]同伴冲突是在幼儿同伴互动中最为常见的行为之一。Dunn&Munn(1986)发现家里若有两个学前期幼儿,平均每小时争执七次。Hay(1984)指出幼儿的争执一小时可以超过九次。角色游戏期间,幼儿的冲突必然是非常频繁的。[]并且国内有研究者研究发现,在角色游戏的开始、进行和结束阶段,幼儿发生冲突的频率是不同的:幼儿的冲突行为主要发生在角色游戏的进行阶段,占所有冲突行为发生率的64.1%。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冲突行为则相对较少。此外,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发生的冲突行为有年龄的特征,小、中、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开始阶段发生的冲突频率依次为5.4%、18.7%和21.2%,呈递增趋势;进行阶段发生冲突的频率为70.2%、56.3%和69.2%,呈U型分布;结束阶段发生冲突的频率分别为24.4%、25%和9.6%,此阶段冲突发生率有所起伏。[]有些研究者意识到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纠纷点”对“提升幼儿社会性交往的促进作用”。“攻击性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在角色游戏中是比较常见的,幼儿解决纠纷、达到协调,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在此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学会了宽容。”[]可见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冲突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幼儿正是在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合作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形成的联合行动。有冲突就会有合作,研究者表明:角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加强幼儿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曹中平教授利用了八个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研究了幼儿在其中的合作行为。他将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分为三个层次:意向性合作、自发性协同、适应性协作。[]这三者层层递进,体现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合作水平从低到高的分布。有研究者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幼儿园中班、大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性别不同的组合方式,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水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男男组合优于男女组合;男女组合又优于女女组合。分析探讨了不同性别组合影响幼儿合作水平的原因,主要在于认知策略差异、智力性别差异、价值取向差异和竞争行为和竞争意识差异。[]
3、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影响因素
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其同伴互动的状况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庞建萍的研究中将幼儿的交往情境分为三种:游戏活动、自由活动和学习活动。她指出:幼儿在游戏活动情境中,其交往策略所占百分比为24.5%。情境关系的难易程度制约着幼儿交往策略水平的高低。在简单情境中,幼儿交往策略水平较高,在复杂情境中,幼儿交往策略水平较低。[]此外,吴育红研究指出,性别对于幼儿的同伴互动也产生着影响:在大班中,女孩发起交往的次数是男孩发起交往的两倍。除去游戏情境和幼儿本身以外,一些客观因素也会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笔者发现,关于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很多,但仍有不足之处。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笔者将与一线的老师合作并向他们讨教,自己也注意案例的收集,分析整理,进行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资料文献法,力求通过这些方法对S幼儿园某大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情况得到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形成较为真实客观的研究。
1、观察法
笔者在苏州市S幼儿园中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和时间取样观察法对幼儿进行观察,在幼儿游戏时对其行为进行记录,力求在自然的状况下观察到角色游戏中幼儿真实的同伴互动情景。
笔者在S幼儿园实习的三个月期间,首先对S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情况进行观察,然后选取了某大班进行观察研究。该大班角色游戏时间为每周一、三、五上午的10:00-10:30,笔者在这些时间段内进入角色游戏区对幼儿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利用摄像的方式一次观察记录三到五名幼儿的行为,角色游戏结束后对幼儿行为与表格中主题进行对比,如出现预设行为则在观察记录表的空格中打钩,出现预设外行为进行及时补充(详见附录4)。
2、访谈法
本研究的主要访谈对象为所在班级的全体幼儿和大班年级组6教师,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形式较为随意。访谈的内容为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的体验和问题,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同伴的感受。让教师说说对角色游戏时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具体的看法;存在的问题等。
3、案例分析法
通过观察收集得来的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案例,系统整理,综合分析,与带班教师以往的观察内容相结合,以求得到更全面的研究结论。
4、资料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期刊、学术论文等,加强理论的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二)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S幼儿园某大班38名幼儿(男孩18名,女孩20名)作为观察对象,6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内,笔者与教师进行了丰富的沟通,并观察了幼儿在角色游戏时的同伴互动情况。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笔者在S幼儿园实习的三个月内,利用观察、访谈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笔者在进入角色游戏区时,利用事先准备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在表中列出可能出现的互动主题,当在观察中该主题出现时就在下面划“正”字记录次数,对于出现的新主题进行及时补充)进行观察记录。同时,笔者还运用了拍视频的方式较完整的记录下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典型事件,如其合作、冲突事件等,再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此外,笔者也对教师对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指导和干预进行观察,利用视频的方式记录,再进行归纳总结。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分布的频次
笔者在S幼儿园观察记录期间,共收集到333起同伴互动的事件,分布在角色游戏的以下几个主题:娃娃家、理发店、医院、小吃店、超市、菜场、银行。幼儿在各个主题中呈现的互动行为频率存在差异,以下是对各不同主题中幼儿出现的同伴互动的事件分布所做的表格统计。
图1 不同主题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事件的分布
内容摘要: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其中同伴互动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幼儿日后的社会性发展,对其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角色游戏是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的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的进行中贯穿着幼儿间的同伴互动,利用角色游戏来促进幼儿间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自然观察法、访谈法等对苏州市S幼儿园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进行研究,主要观察记录了角色游戏各,主题间幼儿同伴互动的频率、类型以及同伴间互动的性别差异、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幼儿间女孩主动发起的互动得到的回应率较男孩高;空间宽阔,材料投放合理的主题中幼儿同伴互动积极、频率高;总体上来看,幼儿间同伴互动以中性互动为主,且消极的互动多余积极互动。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为S幼儿园角色游戏在空间设置、材料投放、教师指导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幼儿间积极有意义的同伴互动,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同伴互动角色游戏主题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课题的来源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关于角色游戏的研究 2
(二)关于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2
(三)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3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方法 5
(二)研究对象 6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7
(一)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分布的频次 8
(二)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类型 9
(三)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性别特点 10
五、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2
(一)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在不同角色游戏中分布不均衡 12
(二)幼儿同伴互动以中性互动为主,积极互动较少 13
(三)男孩发起互动行为时比女孩更容易被拒绝 14
六、对策与建议 15
(一)合理规划空间,平衡各主题活动频率 15
(二)改进材料投放,提高互动质量 16
(三)改进指导方式,促进积极互动 16
(四)家园密切合作,减少“自我中心主义” 17
七、结语 18
附录 21
致谢 24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来源
每个个体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与老师和同伴沟通、交流,产生互动,便是迈出了他们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同伴作为幼儿日常接触最多的群体,在幼儿社会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们发现,幼儿期同伴互动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因此,同伴互动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而游戏作为学前期儿童发展和生存的主要形式,[]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是紧密联系的。角色游戏的过程可主要分为:游戏主题的确定、游戏情节的创造、游戏材料的投放和选择、游戏角色的选择和分配、教师和幼儿自身对游戏的评价等。从准备到结束,整个游戏都贯穿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中,因此,角色游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幼儿同伴互动的主要载体。如,幼儿选择分配角色以及确定一些游戏情节时,要求他们对于谁扮演哪个角色,以及确定动作在装扮中的意义等意见达成一致,不能与大家达成共识的儿童可能会被排斥在游戏以外。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同伴互动中让儿童体会到解决冲突,协调意见的过程,能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协作能力。
笔者在实习期间也观察到了某些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互动的案例,发现了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如1、幼儿专注于单一或某几个特定角色的扮演,导致与同伴的互动较少,且缺乏创造性;2、游戏情节简单,不能很好的延伸与发展,使得同伴间的互动也相应减少,幼儿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3、某些幼儿掌握游戏主导权,能左右游戏中角色分配等环节,有些却只是被动参与,无法在游戏中得到更多满足和快乐等。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长此以往将会对幼儿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使幼儿通过角色游戏更好的发展同伴互动?
上述理论基础以及问题,成为了笔者探究“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这个问题的思想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目的:
通过对S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观察、记录、分析,了解S幼儿园幼儿角色游戏时所表现出来的同伴互动行为。找出幼儿在角色游戏时,同伴互动较强与较薄弱的环节,针对不同情况对该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使S幼儿园幼儿在同伴互动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2、意义:
通过在个别幼儿园的观察分析,以及对其角色游戏改进提出的建议,验证改进角色游戏在空间设置;材料投放;教师指导等方面改变所取得的效果。进而从实践中提炼出普遍的理论指导,运用于不同的角色游戏教育中,使得角色游戏的开展能对幼儿同伴互动的发展产生更好的影响。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角色游戏的研究
1、角色游戏的概念和作用
角色游戏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他曾指出:“角色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儿童担负起成人的角色(职能)并以概括的形式在专门创设的游戏中再现成人的活动和成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条件的特点,乃是用各种各样游戏用的物品来代替成人用以进行活动的正式物品。”[]在角色游戏的作用方面,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利用表征物可以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皮亚杰曾指出,角色游戏和早期的语言都有利于表达能力的发展。曹中平认为,角色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角色游戏水平,而且能加强幼儿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二)关于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1、同伴互动的概念和作用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人。[]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近年来,研究者们多关注于同伴互动对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影响。依据社会性可将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分为三类:积极行为、消极行为和中性行为。积极行为主要是指对他人或集体有利的、建设性的行为,如帮助、分享、谦让、关心和安慰等;消极行为是指对他人或集体具有侵犯性、破坏性的行为,如推打、抢夺、骂人、招惹、嘲讽、威胁等。[]而中性行为就是指介于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之间的,如分配角色、维护规则、提供建议和接受帮助等。幼儿同伴互动也包括了幼儿同伴交往的策略,有研究者将幼儿发起交往的策略概括为:主动邀请、联合、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提供物质、拒绝七类;应对交往的策略有合作、联合、攻击、应对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拒绝八类。[]
幼儿间的同伴互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者哈勃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些幼猴与同伴隔离开来,发现被隔离的幼猴表现出攻击性、极端警觉性等病态行为。由此证明,同伴互动中获得的社会技能会影响个体社会性的发展。[]70、80年代是同伴互动研究崛起的时间,社会学理论的代表班杜拉指出,幼儿在成长时所获得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他们与别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的“别人”除成人外,还包括与幼儿自身具有相似性的同伴。[]
(三)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1、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互动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年幼的儿童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需要和情感。[]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的是假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幼儿想他人所想,做他人所做,使幼儿能理解和体验他人的需要。朱玉红认为,在同伴互动中,尤其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通过各种社会角色的扮演,可以不断提高他们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为将来进入社会,适应各种社会角色做积极的准备。[]范谦认为同伴互动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在一些游戏中,有明显的群体规则、活动秩序。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可以观察、模仿其他幼儿的行为,慢慢的适应和接受群体规则的约束。此过程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非观等得以初步形成,并以此调控自身行为。[]
此外,角色游戏中,同伴不但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幼儿的行为发展。[]受欢迎的幼儿大都倾向于成为优秀社会问题处理者、有效协调者和对他人的支持者。[]良好的同伴互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而角色游戏的开展正是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单独工作时提高了,也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
2、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冲突与合作行为
“冲突”是指个人或团体由于意见不同而相互抵触,甚至发生冲撞、争斗的行为。[]同伴冲突是在幼儿同伴互动中最为常见的行为之一。Dunn&Munn(1986)发现家里若有两个学前期幼儿,平均每小时争执七次。Hay(1984)指出幼儿的争执一小时可以超过九次。角色游戏期间,幼儿的冲突必然是非常频繁的。[]并且国内有研究者研究发现,在角色游戏的开始、进行和结束阶段,幼儿发生冲突的频率是不同的:幼儿的冲突行为主要发生在角色游戏的进行阶段,占所有冲突行为发生率的64.1%。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冲突行为则相对较少。此外,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发生的冲突行为有年龄的特征,小、中、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开始阶段发生的冲突频率依次为5.4%、18.7%和21.2%,呈递增趋势;进行阶段发生冲突的频率为70.2%、56.3%和69.2%,呈U型分布;结束阶段发生冲突的频率分别为24.4%、25%和9.6%,此阶段冲突发生率有所起伏。[]有些研究者意识到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纠纷点”对“提升幼儿社会性交往的促进作用”。“攻击性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在角色游戏中是比较常见的,幼儿解决纠纷、达到协调,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在此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学会了宽容。”[]可见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冲突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幼儿正是在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合作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形成的联合行动。有冲突就会有合作,研究者表明:角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加强幼儿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曹中平教授利用了八个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研究了幼儿在其中的合作行为。他将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分为三个层次:意向性合作、自发性协同、适应性协作。[]这三者层层递进,体现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合作水平从低到高的分布。有研究者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幼儿园中班、大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性别不同的组合方式,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水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男男组合优于男女组合;男女组合又优于女女组合。分析探讨了不同性别组合影响幼儿合作水平的原因,主要在于认知策略差异、智力性别差异、价值取向差异和竞争行为和竞争意识差异。[]
3、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影响因素
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其同伴互动的状况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庞建萍的研究中将幼儿的交往情境分为三种:游戏活动、自由活动和学习活动。她指出:幼儿在游戏活动情境中,其交往策略所占百分比为24.5%。情境关系的难易程度制约着幼儿交往策略水平的高低。在简单情境中,幼儿交往策略水平较高,在复杂情境中,幼儿交往策略水平较低。[]此外,吴育红研究指出,性别对于幼儿的同伴互动也产生着影响:在大班中,女孩发起交往的次数是男孩发起交往的两倍。除去游戏情境和幼儿本身以外,一些客观因素也会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笔者发现,关于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很多,但仍有不足之处。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笔者将与一线的老师合作并向他们讨教,自己也注意案例的收集,分析整理,进行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资料文献法,力求通过这些方法对S幼儿园某大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情况得到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形成较为真实客观的研究。
1、观察法
笔者在苏州市S幼儿园中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和时间取样观察法对幼儿进行观察,在幼儿游戏时对其行为进行记录,力求在自然的状况下观察到角色游戏中幼儿真实的同伴互动情景。
笔者在S幼儿园实习的三个月期间,首先对S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情况进行观察,然后选取了某大班进行观察研究。该大班角色游戏时间为每周一、三、五上午的10:00-10:30,笔者在这些时间段内进入角色游戏区对幼儿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利用摄像的方式一次观察记录三到五名幼儿的行为,角色游戏结束后对幼儿行为与表格中主题进行对比,如出现预设行为则在观察记录表的空格中打钩,出现预设外行为进行及时补充(详见附录4)。
2、访谈法
本研究的主要访谈对象为所在班级的全体幼儿和大班年级组6教师,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形式较为随意。访谈的内容为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的体验和问题,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同伴的感受。让教师说说对角色游戏时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具体的看法;存在的问题等。
3、案例分析法
通过观察收集得来的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案例,系统整理,综合分析,与带班教师以往的观察内容相结合,以求得到更全面的研究结论。
4、资料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期刊、学术论文等,加强理论的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二)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S幼儿园某大班38名幼儿(男孩18名,女孩20名)作为观察对象,6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内,笔者与教师进行了丰富的沟通,并观察了幼儿在角色游戏时的同伴互动情况。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笔者在S幼儿园实习的三个月内,利用观察、访谈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笔者在进入角色游戏区时,利用事先准备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在表中列出可能出现的互动主题,当在观察中该主题出现时就在下面划“正”字记录次数,对于出现的新主题进行及时补充)进行观察记录。同时,笔者还运用了拍视频的方式较完整的记录下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典型事件,如其合作、冲突事件等,再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此外,笔者也对教师对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指导和干预进行观察,利用视频的方式记录,再进行归纳总结。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分布的频次
笔者在S幼儿园观察记录期间,共收集到333起同伴互动的事件,分布在角色游戏的以下几个主题:娃娃家、理发店、医院、小吃店、超市、菜场、银行。幼儿在各个主题中呈现的互动行为频率存在差异,以下是对各不同主题中幼儿出现的同伴互动的事件分布所做的表格统计。
图1 不同主题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事件的分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