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中仿写教学的研究
小学作文中仿写教学的研究[20191217130508]
内容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作文难”的问题却长期困扰着许多教师与学生。作文仿写是当前作文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它能降低写作难度,使学生有法可循,从而增强写作信心,提高写作能力。但是在仿写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误解,比如模仿过多造成作文“模式化”,或是将模仿和抄袭混淆,与创新对立起来等等。本课题旨在探索科学有效的仿写方式,针对仿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仿写教学“仿什么,如何仿”的问题,提出一些想法与建议,以期能对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一些借鉴之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作文教学仿写教学误区教学方法
目 录
一、引言 1
(一)课题的来源 1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2
(一)仿写的实质 2
(二)仿写的理论依据 2
1.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2
2.模仿符合儿童发展特征 3
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3
4.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3
(三)仿写的实际作用 4
1.仿写是前人成功的经验 4
2.仿写符合大部分师生的实际 4
(四)关于仿写教学的争议 5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6
(二)研究方法 6
1.文献法 6
2.调查法 6
3.观察法 6
4.案例分析法 6
四、研究结果 6
(一)仿写现状及分析 6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9
五、对策与建议 11
(一)仿写的原则与理念 11
1.树立正确的仿写意识 11
2.仿写要符合学生实际 11
3.创新是模仿的最终目的 12
(二)范文的选择 12
1.与课文相结合 13
2.品味优秀作文 13
3.师生互相模仿 14
4.作文源于生活 15
(三)仿写教学的训练点 15
1.仿语言 15
2.仿结构 16
3.仿手法 17
4.仿材料 17
5.仿立意 18
六、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 录 21
致 谢 23
小学作文中仿写教学的研究
一、引言
(一)课题的来源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要求或是所占的分值上来看,作文都占了语文的“半壁江山”。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语言文字的运用、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的体会、对他人的情感需求、对事物的认识等等。因此,许多人认为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多年来,作文难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三十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就曾经提到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岁月荏苒,三十年后的今天,作文教学是否解决了难题,“作文难”的现象是否有所改变呢?笔者参考了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情况似乎不容乐观,作文教学仍然举步维艰。笔者不禁思考:有什么办法能够适应并改善当前的状况呢?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仔细对比了实习期间所观察到的现象,笔者认为仿写这一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研究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科学有效的仿写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内外优秀篇章中寻找模仿的“范本”,通过学习其语言、结构、手法、题材、立意等,解决写作材料和写作技巧等问题,学会一些写作思维方法。并针对仿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为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一些借鉴。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引导学生建立范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范文和学生个性的磨合过程中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做到仿而思,思而创,创而乐,最终实现由模仿到创新的质的飞跃。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仿写的实质
仿写是模仿现成文章范本进行写作的作文形式,属于深层意义上的模仿性学习。作文中的仿写教学,是一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作文教学手段之一。或许有人会说,在这一切提倡“创新”的年代再提模仿,似乎有些本末倒置。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实施,学生写作“个性化”、“创造性”的呼声渐高,而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仿写却被当作了创新的对立面,被人们所排斥,这其实是误解了仿写的本质。
仿写不仅是通过观察获得表象的过程,而且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获得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写作出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文章的过程。它并不是直接的、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有阅读、感知理解、积累消化,最终为自己所用的过程。同时,仿写又能降低写作的起点,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树立写作信心,培养写作兴趣,从而为更高要求的写作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仿写确实是有效能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仿写的理论依据
1.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模仿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有意识起,我们就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与模仿,从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到模仿别人的性格、仪态、工作方式、生活态度,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传统礼节或时尚流行等等。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任何一种技能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范文就是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阶段。
2.模仿符合儿童发展特征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本能。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都要借助于模仿这把“阶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也认为,儿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能力,大部分是通过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社会语言范型对儿童言语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语言范型,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语汇和语法结构。可以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在儿童的语言、动作、技能甚至行为习惯、行为品质等方面,模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总是从效仿别人开始,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认识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最终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逐步做到正确。
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963年,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作文教学中的模仿是以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指导,通过大量范文的阅读、理解、反省和体悟,获得清晰的阅读认知结构,建立起阅读文章的心理映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在内心以回忆的方式呈现这种心理映象,把阅读认知结构有选择地迁移为作文认知结构,重新构思、借鉴作文的方法。
4.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模仿心理学认为模仿具有重要的智力价值。模仿不仅有利于再造思维的发展,而且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模仿与创造的关系来说,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而在创造中也难免带有模仿的痕迹。从模仿到创造,即使作家也不能例外。
人的创作总有一个过程,没有人能脱离对前人的学习或是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同时,写作需要兴趣、需要热情、需要想法和感悟,更需要写作者的积累,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其生活经验和积累还不够多,虽有想象力,却不能很好地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候如果一味的要求学生写出富有创新性的文章,未免有些强人所难。而模仿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台阶,让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从而为创造性写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内容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作文难”的问题却长期困扰着许多教师与学生。作文仿写是当前作文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它能降低写作难度,使学生有法可循,从而增强写作信心,提高写作能力。但是在仿写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误解,比如模仿过多造成作文“模式化”,或是将模仿和抄袭混淆,与创新对立起来等等。本课题旨在探索科学有效的仿写方式,针对仿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仿写教学“仿什么,如何仿”的问题,提出一些想法与建议,以期能对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一些借鉴之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作文教学仿写教学误区教学方法
目 录
一、引言 1
(一)课题的来源 1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2
(一)仿写的实质 2
(二)仿写的理论依据 2
1.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2
2.模仿符合儿童发展特征 3
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3
4.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3
(三)仿写的实际作用 4
1.仿写是前人成功的经验 4
2.仿写符合大部分师生的实际 4
(四)关于仿写教学的争议 5
三、研究过程 5
(一)研究对象 6
(二)研究方法 6
1.文献法 6
2.调查法 6
3.观察法 6
4.案例分析法 6
四、研究结果 6
(一)仿写现状及分析 6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9
五、对策与建议 11
(一)仿写的原则与理念 11
1.树立正确的仿写意识 11
2.仿写要符合学生实际 11
3.创新是模仿的最终目的 12
(二)范文的选择 12
1.与课文相结合 13
2.品味优秀作文 13
3.师生互相模仿 14
4.作文源于生活 15
(三)仿写教学的训练点 15
1.仿语言 15
2.仿结构 16
3.仿手法 17
4.仿材料 17
5.仿立意 18
六、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 录 21
致 谢 23
小学作文中仿写教学的研究
一、引言
(一)课题的来源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要求或是所占的分值上来看,作文都占了语文的“半壁江山”。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语言文字的运用、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的体会、对他人的情感需求、对事物的认识等等。因此,许多人认为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多年来,作文难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三十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就曾经提到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岁月荏苒,三十年后的今天,作文教学是否解决了难题,“作文难”的现象是否有所改变呢?笔者参考了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情况似乎不容乐观,作文教学仍然举步维艰。笔者不禁思考:有什么办法能够适应并改善当前的状况呢?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仔细对比了实习期间所观察到的现象,笔者认为仿写这一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研究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科学有效的仿写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内外优秀篇章中寻找模仿的“范本”,通过学习其语言、结构、手法、题材、立意等,解决写作材料和写作技巧等问题,学会一些写作思维方法。并针对仿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为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一些借鉴。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引导学生建立范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范文和学生个性的磨合过程中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做到仿而思,思而创,创而乐,最终实现由模仿到创新的质的飞跃。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仿写的实质
仿写是模仿现成文章范本进行写作的作文形式,属于深层意义上的模仿性学习。作文中的仿写教学,是一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作文教学手段之一。或许有人会说,在这一切提倡“创新”的年代再提模仿,似乎有些本末倒置。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实施,学生写作“个性化”、“创造性”的呼声渐高,而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仿写却被当作了创新的对立面,被人们所排斥,这其实是误解了仿写的本质。
仿写不仅是通过观察获得表象的过程,而且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获得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写作出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文章的过程。它并不是直接的、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有阅读、感知理解、积累消化,最终为自己所用的过程。同时,仿写又能降低写作的起点,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树立写作信心,培养写作兴趣,从而为更高要求的写作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仿写确实是有效能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仿写的理论依据
1.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模仿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有意识起,我们就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与模仿,从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到模仿别人的性格、仪态、工作方式、生活态度,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传统礼节或时尚流行等等。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任何一种技能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范文就是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阶段。
2.模仿符合儿童发展特征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本能。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都要借助于模仿这把“阶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也认为,儿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能力,大部分是通过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社会语言范型对儿童言语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语言范型,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语汇和语法结构。可以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在儿童的语言、动作、技能甚至行为习惯、行为品质等方面,模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总是从效仿别人开始,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认识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最终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逐步做到正确。
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963年,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作文教学中的模仿是以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指导,通过大量范文的阅读、理解、反省和体悟,获得清晰的阅读认知结构,建立起阅读文章的心理映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在内心以回忆的方式呈现这种心理映象,把阅读认知结构有选择地迁移为作文认知结构,重新构思、借鉴作文的方法。
4.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模仿心理学认为模仿具有重要的智力价值。模仿不仅有利于再造思维的发展,而且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模仿与创造的关系来说,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而在创造中也难免带有模仿的痕迹。从模仿到创造,即使作家也不能例外。
人的创作总有一个过程,没有人能脱离对前人的学习或是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同时,写作需要兴趣、需要热情、需要想法和感悟,更需要写作者的积累,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其生活经验和积累还不够多,虽有想象力,却不能很好地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候如果一味的要求学生写出富有创新性的文章,未免有些强人所难。而模仿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台阶,让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从而为创造性写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97.html